3月15日,隨著長壽區最后一例確診患者治愈出院,重慶現有在院確診病例實現了清零!56天里,重慶人民同心戰“疫”,終于在春暖花開之日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一起來看看這56天的戰“疫”之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重慶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在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指揮下,迅速形成部門會商、上下聯動、協調有序的醫療救治工作格局,并建立三級醫療救治體系、三級專家聯動機制,實現醫療救治全流程標準化,累計治愈570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
2月1日秀山
2月10日黔江
2月13日城口
2月15日梁平武隆
2月23日江津
2月25日永川高新區
2月28日璧山酉陽
2月29日萬盛經開區
3月3日巫山
3月4日大渡口巫溪
3月5日合川開州
3月6日忠縣彭水
3月7日涪陵渝北
3月9日渝中石柱墊江云陽奉節
3月10日巴南
3月11日萬州兩江新區
3月12日沙坪壩九龍坡南岸江北銅梁潼南豐都
3月14日綦江大足榮昌
3月15日長壽
拯救最后一例確診患者的35天
3月15日上午,重慶的天空陰沉沉的,嫩綠的新芽卻已冒上枝頭,春意漸濃。在重慶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的負壓病房樓前,所有的醫護人員都戴著口罩,卻難掩眉眼透出的輕松和笑意。當天,重慶最后一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楊先生在該院治愈出院。至此,重慶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實現“清零”。
從1月19日重慶確診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到3月15日最后一例確診患者治愈出院,這背后凝結了太多人的心血。
今年2月9日,51歲的楊先生在巴南區第二人民醫院確診為新冠肺炎,2月10日轉入重慶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住院治療。3月15日上午11點,楊先生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走出病房。等候在外的是重慶市級醫療專家組的11名專家,他們都參與了楊先生的診治。
踏著輕快的步伐,楊先生來到負壓病房外的空地上。“心情無比激動。”35天的隔離治療,看到熟悉的醫護人員專程來此祝賀他出院,楊先生開心的同時心里也充滿著感謝。
重慶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隔離五區主任、副主任醫師劉洪蘭對楊先生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項,楊先生點頭,一一記在心上。
35天,楊先生與病毒戰斗,家人也在身后默默支持著他。“尤其是母親,一直很擔心我的病情。”他想趕快給家人報告自己已經出院的好消息。臨走前,楊先生祝福所有人,“希望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570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重慶建立了三級醫療救治體系。”市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處處長張維斌說,按照“符合市情、覆蓋城鄉、反應靈敏、運轉協調”的原則,我市迅速確定174家發熱門診、48家區縣定點醫院、4家集中救治醫院,并建立起發熱門診篩查、疑似病例定點醫院隔離診治、確診病例集中救治的運行體系。
1月24日,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接到首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1月28日,該院隔離二病區開始接收病人,當天共收治16名患者。
疫情就是命令。按照“四集中”要求,我市緊急抽調122名三甲醫院副高級以上專家組成市級專家顧問組和4個駐點專家組,集中力量科學施治。
自1月20日以來,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重醫附二院呼吸內科主任王導新先后輾轉巫山、萬州、長壽、墊江、綦江、合川、巴南等12個區縣,奔波近4000公里,會診救治近300例新冠肺炎病例。“與疫情搶時間,必須馬不停蹄。”王導新說。
疫情發生以來,我市將患者及時轉運至相應醫療機構,實現了應治盡治。據市衛生健康委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70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
面對疑似病例、可疑對象,重慶采取對策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早”。
“各級醫院設置了預檢分診、發熱門診、隔離病區等規范流程,這意味著能對疑似病例早篩查早識別,防止交叉感染。”張維斌說,全市嚴格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要求,各區縣疾控機構、43家醫療機構實驗室和4家第三方檢測機構,對發熱病人、密切接觸者全面開展新冠病毒核酸篩查,及時發現陽性患者,防止疫情蔓延。
與此同時,4個駐集中救治醫院的市級專家組又分為重癥組、普通組、巡回指導組,實現早指導、早治療。重癥組專門負責重型、危重型病例會診和搶救;普通組負責普通型、輕型病例診治,防止輕癥轉為重癥;巡回指導組關口前移到各區縣定點醫院,指導疑似病例篩查治療,防止病情加重。
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黃勇就擔任重慶三峽中心醫院普通組組長。有一位患者出現劍突下疼痛,但沒有明顯的冠心病史。黃勇認為:“病毒容易攻擊心臟,引起心肌損害,因患者有高血壓,血色素開始下降,結合這兩個癥狀,首先要考慮心血管方面的問題。”按照黃勇的意見,主管醫生第一時間查了患者的心肌酶和心肌損傷標志物,結果顯示都較高,于是病人馬上轉入重癥病房接受治療,病情很快好轉。
黃勇負責的輕癥和無癥狀患者共有130多名,其中只有2名患者病情加重,在醫護人員治療下,均已好轉出院。
一人一策 探索有效救治手段
2月17日凌晨3點,一場生死爭奪戰在重慶三峽中心醫院打響。
消毒鋪單,用超聲確定穿刺血管,右下股靜脈和左頸內靜脈血管穿刺……隨后,西南醫院胸外科副主任吳蔚和同事張世新將一根食指粗的管子放到患者心臟入口,緊接著超聲確定管道位置……隨著ECMO的正常運轉,患者的氧飽和度迅速回升。
ECMO被稱為用于協助危重癥心肺衰竭患者進行體外呼吸循環的終極武器,其工作原理就是在患者體外安裝一個“人工心肺”,為肺功能和心功能的恢復贏得時間。
此前,重慶三峽中心醫院并沒有這種設備,甚至在渝東北地區都尚未開展此項技術,更沒有操作人員,而全市的ECMO總數也不超過10臺。經協調,重醫附二院提供一臺ECMO和一支技師團隊,并立即從主城出發,吳蔚和張世新也緊急馳援萬州。
“我們堅持對每名患者一人一策,開展多學科聯合個體化診療,并探索有效救治手段。”重慶市新冠肺炎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重醫附一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郭述良說,對危重癥患者實施24小時病情動態評估,重癥組專家必須到床旁查房會診,及時調整優化治療方案。
在新冠肺炎救治中,中醫藥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市中醫院院長左國慶介紹,截至3月14日,重慶累計確診576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中醫藥參與診治患者533人,參與率達92.53%。中醫藥對患者乏力、發燒、咳嗽、咽痛等癥狀改善作用明顯。該院還成功研發2個中藥制劑,并獲藥監部門批準,加快了對患者的診療救治。
最后一例確診患者楊先生入院時只是普通型病例,但卻經歷了35天的隔離治療。由于楊先生患有基礎病,針對他的身體情況,專家組專門制定了治療方案。
雖然經過一周多的治療,楊先生已無相關癥狀,各種針對性治療的藥物都逐步停藥,但核酸檢測結果仍舊連續十多天呈陽性,他體內的病毒如何清除成了擺在專家組面前的難題。
重慶市新冠肺炎專家組針對楊先生的情況,最終確定了以提高免疫力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在治療后期,針對楊先生的病情和個人體質,專家組在楊先生的治療中加入了中醫藥方,該方加入治療連續使用一周后,楊先生的核酸檢測結果首次出現了陰性。
3月15日,楊先生在連續兩次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后,達到了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最新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標準。
據了解,全市院感防控和醫務人員防護培訓40萬人次,并合理安排醫護人員輪休。截至目前,全市集中救治醫院、定點醫院、定點發熱門診均無醫務人員院內感染。
重慶市級醫療專家組組長王導新提醒,雖然重慶的新冠肺炎確診病患清零,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松警惕。“現在市民出門仍然要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王導新說,接下來,是要嚴防境外輸入病例,以及分批復工復學可能出現的聚集性病例,“我們的工作還遠沒有結束,任重而道遠。”
文/重慶青年報記者張書琛據《重慶晨報》、華龍網等資料整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