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0.09.10期 >
A05-44683人實現脫貧! 黔江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間架起實干橋梁

A05-44683人實現脫貧! 黔江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間架起實干橋梁

“寧愿苦干,不愿苦熬”——這是對善于脫貧、敢于脫貧的黔江人最真實的概括。截至2019年末,黔江65個貧困村全部銷號,11580戶44683人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3%降至0.05%,群眾認可度達96.87%。

2017年黔江實現歷史性“摘帽”,作為重慶市首批通過國家評估驗收的摘帽區縣之一,還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全國首批“貧困縣摘帽案例研究”樣本區縣、全國扶貧經驗交流示范基地。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夏更生在黔江調研時指出,“在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黔江精神’又放射出時代光芒,是扶貧戰線的一面旗幟”。

太極鄉李子村“水產+羊肚菌”立體農業園區

水市鄉依托高山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成為市民避暑納涼勝地

智志雙扶 “背包書記”踐行“黔江精神”

黔江區委書記余長明介紹,推進“智志雙扶”,扶出內生源動力是黔江區脫貧攻堅工作亮點之一。“我們創新開展了‘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我的創業故事’宣講活動3000余場次,培育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背包書記’田杰、‘教育書記’田富、‘點子書記’全克軍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引導4萬多貧困人口不等不靠、自我發展。”

余長明告訴記者,“背包書記”的田杰是碩士研究生,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工作。2017年8月,被市衛健委扶貧集團派駐到金溪鎮長春村任第一書記。2019年9月,田杰駐村已滿2年,本來是可以輪換回原單位的,但是田杰選擇了舍小家、顧大局,留下來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田杰隨身背包里配備六樣“寶物”:草帽、背包、手電簡、護膝、膠鞋、扶貧類圖書。

“當地群眾把他叫做‘背包書記’,說他的背包里背的是責任、是決心、是扶貧的希望。”余長明介紹道,這個“背包書記”的身影也日夜奔波在長春村的田間地頭。

為轉觀念,田杰入戶當“說客”、送圖書;為除陋習,他牽頭擬定村規民約12條和村干部管理規定8條;為治懶漢,他帶頭跟進督促、因戶勵志引導;為興產業,他爭取到幫扶小組225萬元蠶桑專項發展資金。

在田杰的帶動下,長春村整村實現了“六變”。一是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二是基礎設施全面升級;三是“等靠要”思想逐步轉變;四是1600余畝撂荒地全部盤活成蠶桑為主的產業基地;五是村民和集體收入實現“雙增長”;六是村兩委從“癱瘓”狀態轉變為引領脫貧的主心骨。長春村從“后進村”變為“示范村”,成為重慶市“三變”改革38個試點村之一。

2019年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先后兩次赴長春村調研總結提煉經驗。長春村作為全國駐村幫扶工作培訓會現場觀摩點,田杰這個“背包書記”的美名也傳開了。

為從根本上斬斷“窮根”,黔江同時創新開展干部遍訪、教師家訪、醫生隨訪“三訪”制度。5052名干部與貧困戶“一對一”結對幫扶,2327名鄉村教師入戶家訪9萬余次,1248名“白衣天使”上門隨訪服務6萬余人次,以保證全區無一個貧困人口因貧失學輟學,所有貧困人口基本醫療得到保障,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住上安全房,所有農村居民飲上衛生水、用上安全電,場鎮居民還用上了天然氣。

幫扶集團打造本地品牌 讓“助力”變“合力”

黔江的脫貧成果,也充分凝聚著中信集團、山東日照、重慶永川、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幫扶集團的幫扶合力,黔江也一直在探索“中央單位+地方”的協作示范。

金溪鎮平溪村3組龔節林(右一)在向扶貧干部反映情況

比如,以市場化方式投資120億元的三塘蓋國際旅游康養度假區項目啟動建設;創新“山海協作”機制,打響“赴日照看海·來黔江看山”旅游品牌;市衛生健康委幫扶集團為深度貧困鎮量身打造了“金溪護工”“金溪被服”“金溪農場”三大扶貧品牌。

“金溪護工”目前已累計培訓373人次,循環穩定就業15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7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金溪被服廠”,讓120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務工(貧困戶和特困戶占55%),2020年訂單額突破2000萬元。“金溪農場”品牌逐漸打響,銷售黔江區農產品2800余萬元,其中金溪鎮1400余萬元,帶動1854戶5354人增收致富。

重慶市衛生健康委二級巡視員陳墾作為重慶市衛健委扶貧集團駐金溪鎮工作隊的隊長,詳細介紹了幫扶集團如何從四個方面推動產業發展、增加群眾收入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今年黔江獲評國家桑蠶生物產業基地,這也是黔江桑蠶首個獲得的國家級牌子,所以市衛生健康委緊緊圍繞金溪鎮的桑蠶產業來推動產業發展,增加群眾的收入。”他說道,黔江現在桑園種植面積是10萬畝,金溪鎮就有10452畝,所以現在主要以大力發展桑蠶產業帶動農民增收。除了桑蠶之外,金溪鎮積極發展蔬菜水果種植,據統計,過去金溪鎮糧經比是9:1,現在比例是1:9。

第二個方面是大力實施鄉村就業促進行動。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轉移就業和增收,支持企業興辦生產車間、就業基地,增加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崗位,積極培育“金溪被服”“金溪護工”兩大就業扶貧品牌,穩定就業300余人,其中貧困戶占比約55%;2020年為貧困戶新增公益性崗位28個。

第三個方面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因為要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光靠一些貧困戶是不行的,我們重點培育集體經濟給予他們一些幫助。”據悉,重慶市第一條自動化養蠶生產線就在長春村建成,是重醫附一院幫扶支持建成。

最后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金溪被服廠和金溪農場,都是市衛健委扶貧集團打造,他們每年都要建立脫貧致富的利益聯結機制,整合分散資源,盤活閑置資產,探索完善農戶流轉土地收租金、進社務工領薪金、入股合作分利金三重收益方式,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對貧困戶覆蓋率達100%。

延長農產品產業鏈 鞏固脫貧成果

當被問及下一步怎么走時,余長明表示,當前最緊要的一步就是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具體如如何做好鄉村振興,黔江也有自己的規劃。

首先要鞏固脫貧成果,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關鍵一條就是要發展好產業。近年來,黔江抓住“山地特色產業”這個增收致富的支撐點,以實施“畝產萬元立體農業行動”為突破口,建設“煙+菜”“林+菜”“稻+鰍”“桑+菌”等立體農業基地15萬畝。

余長明說:“未來,我們要爭取做到農業上打造一個200億產業鏈條。因為我們現在有一萬噸的渣海椒,一萬噸地牯牛,一萬噸的豆腐干,五千噸的牛肉干,之后還要發展一系列的配套產業鏈讓農業產業穩固,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和發展。”

據悉,黔江現有388名產業發展指導員,引導7295戶貧困戶發展骨干農業產業。2019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5元,較2014年增長64.7%,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873元,比2014年增長72.56%。

旅游業的發展是當地農民增收的一個主要路徑。黔江依托森林覆蓋率65%、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年均350天左右等資源稟賦,憑借“中國森林氧吧”“中國清新清涼峽谷城”“中國最佳綠色生態旅游名區”等生態品牌效應,建立“旅游+扶貧”融合發展機制,以打造旅游景區方陣為抓手,建成4A級景區8個,連續3年接待游客人數和旅游綜合收入實現40%以上增長,帶動10萬余老百姓吃上“旅游飯”。

“現在已有8個4A級景區,我們還要打造2個5A,最終目標是2個5A和10個4A,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村民們就近就業。”余長明說。

脫貧摘帽新起點 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地”

“老板,給我們配一桌本地家常菜嘛!”

“要得!給你們配一桌石磨豆腐、土家老臘肉、武陵山珍杠菌、斑鳩葉豆腐……”

周末,中元村羽人谷度假村里的“羽人谷”農家樂生意十分火爆,老板李俊鋒忙前忙后招呼著南來北往的客人。

黔江區石會鎮中元村坐落在武陵仙山腳下,地處羽人山景區,這里山形奇特、風景秀麗,交通便利、生態良好,產業突出、百姓富足,是黔江區鄉村旅游振興示范村、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和全國文明村。

“目前度假村總體流量還不錯,周末高峰的時候,能夠接待600余人。度假村也帶動了當地特別是周邊的一些貧困戶實現增收,長期在我們這里務工的8到10人中,貧困戶有3至4名。”重慶弘凡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俊鋒介紹,羽人谷度假村,是村里依托當地山水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點,占地面積100多畝,集垂釣、采摘、餐飲于一體。村里通過“村級集體經濟+公司+農戶”發展模式,拓寬了當地村民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增收路子。

“中元村交通暢通,生態良好,風景優美,轄區內有聞名古今的‘羽人煙鬟’等景色和傳說,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李俊鋒告訴記者,中元村發展鄉村旅游,讓他看到了獨有的商機,于是作為業主進駐中元村,建設接待中心、農家樂、民宿、農場等,還在村里發展了黑木耳等特色產業。

“春看花,冬賞雪;早觀日出,晚看霞”,目前,中元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村內建有羽人山登山步道、農場、休閑垂釣池,有互動式四季果園、休閑廣場、農家樂等配套設施。游客可以登山健身、體驗農耕、體驗采摘、休閑垂釣、吃農家飯、住農家屋。

念好“山字經”,讓中元村鄉村旅游“活”了起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貌和體驗式產業采摘為中元村旅游帶來了生機,鄉村旅游從業人員誠實經營、守法守信,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以上。

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讓綠水青山真正發揮效益,轉變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總的一句話,鄉村振興是黔江下一步工作的重點。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黔江區委書記余長明說道。

文/重慶青年報記者張書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