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0.10.22期 >
A04-逆行者抗疫故事詮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A04-逆行者抗疫故事詮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重慶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受表彰代表發言摘登

重慶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隆重舉行羅嘉攝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逆行者的身影感動了無數人。他們義無反顧、逆行出征,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打響了一場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為全國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展現了重慶作為、作出了重慶貢獻。10月19日,重慶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召開,3位受表彰代表講述了親歷的抗疫故事,再次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和使命擔當。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周發春——

“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周發春

9月8日,我非常榮幸參加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總書記說:“廣大醫務人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全國數百萬名醫務人員奮戰在抗疫一線,給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帶來了光明,生死救援情景感天動地!”這是對醫務人員最大的褒揚和肯定,我深受感動和鼓舞。

武漢和湖北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勝之地。重慶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按照中央部署全力支持打好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圓滿完成對口支援孝感任務。

2月12日,湖北單日新增確診人數過萬。當日深夜,我正在永川定點醫院值班,突然接到任務:擔任重慶市第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副領隊、醫療隊長,馳援武漢。醫療隊160名隊員均來自重醫附一院,從集結到抵達武漢,不到24小時。在從武漢機場到駐地的途中,看不到一個行人,每個隊員都神色凝重。但大家知道,我們來到這里,就是為了支援湖北、保衛武漢!

2月14日上午,我們接到指揮部命令:下午4點進病房接收病人。“我是黨員,我先上!”81名黨員請戰,臨時黨支部凝聚著堅定的意志和決心。10名醫生、15名護士黨員率先進入隔離病房,整建制接管武漢市第一醫院兩個重癥病區,爭分奪秒,不到3小時,收治了70位重癥患者。

2月21日,81歲的李奶奶病情惡化,必須緊急進行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但ICU病房滿員。眼看著病人的血氧飽和度急劇下降,生命隨時可能中止。我當機立斷:“建臨時ICU,馬上插管!”隊員們全力配合,呼吸機迅速到位,人員即刻到崗,不到兩小時,各項準備工作就緒。臨時ICU不是負壓病房,插管時患者氣道開放,直接暴露,感染風險很高,但隊員們沒有絲毫退縮,快速完成氣管插管、呼吸機治療,病人血氧飽和度馬上回升,病情得到及時緩解,我們從死神手中奪回了生命。

在武漢市第一醫院,一名50多歲的患者,無創呼吸機治療半月仍難以脫機,他情緒悲觀,對治療沒有信心。我對他說:“你不是想去重慶嗎,我們教你說重慶話,堅持下去,你一定會好起來的。我們在重慶等你!”康復出院時,他含著淚說:“感謝重慶醫療隊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在我們的患者當中,重癥及危重病例高達76%,老年患者居多。一位80多歲患者說:“別累著你們,也不想拖累子女了。反正也沒有特效藥,就讓我走吧!”我們知道,國外很多這種情況選擇了放棄。但在我們的眼里,每一個生命都同樣珍貴。在隊員們耐心開導、悉心照料下,這名患者重拾生活下去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最終康復出院。

在全體隊員的努力下,我所在的重醫附一院援武漢國家醫療隊,在進駐武漢市第一醫院的10支國家醫療隊中創造了“五個第一”:第一個建立臨時ICU;第一個實施ECMO救治;第一個提供心理危機干預;第一個采用中藥煎劑治療;第一個開展肺康復訓練。在武漢的46個日夜,醫療隊共治愈新冠肺炎患者113人,其中危重癥75人。3月29日,我們圓滿完成了支援湖北抗疫任務,160名隊員“零感染”,全部平安返渝。

當前,疫情尚未結束,防控不可松懈。我們一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繼續堅守在戰疫的最前線,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不負醫者的使命擔當,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江北區渝能陽光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肖和——

眾志成城筑牢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線

肖和

渝能陽光社區有居民6830余戶、19800多人,租賃戶和流動人口較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難度較大。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揮、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重慶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按照江北區委的工作安排,我們社區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守牢了陣地,護好了家園,沒有辜負黨和人民對我們的期望。

總書記強調,要使所有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疫情來勢洶洶,我們聞令而動。依托“社區黨委—小區黨組織—樓棟黨小組”的組織體系,轄區13個黨支部、37個黨小組構筑起最堅實的戰斗堡壘。南方上格林小區通過黨建引領,加強群眾組織力,小區黨總支把活動室改成臨時抗疫指揮部。73歲的黨總支書記、業委會主任周洪裕擔任小區防疫總指揮,既要照顧96歲老母親,又要統籌調度小區防控工作,高強度運轉兩個月。業委會副主任朱凱負責防線組織,抗疫期間,他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說:“這份入黨申請書就是我的請戰書!”

總書記強調,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我是黨員讓我上”“時刻聽從黨召喚”,這是我們社區黨員堅強意志的體現。我帶頭以單位為家,24小時堅守在社區。副主任陳嬌每天步行4萬多步,忙著進家入戶,工作中一點兒不嬌氣。我們白天敲門問詢、晚上逐戶排查,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我們頂風冒雨、不分晝夜,嚴防死守、嚴陣以待。我們不懼病毒,義無反顧地護送密切接觸者到醫院、進集中隔離點。黨員帶頭上,群眾跟著干,大家爭先恐后為疫情防控出力:有的參與防疫宣傳,有的參加封控值守,還有的幫忙運送物資。戰斗打響以來,社區312名黨員沖鋒在前、頑強拼搏,帶領群眾守望相助、眾志成城、排除萬難、共克時艱,筑起了一道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線。

總書記強調,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正值非常時期,嚴控人員出入,給群眾的生活也帶來了不便之處。“我得去給孩子買奶粉”“我得去給母親買藥”,針對居民的現實問題,黨員服務隊積極行動,不辭辛勞充當采購員和快遞員。90后黨員柏雪步行數十里,輾轉10多家藥店,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為焦慮綜合征患者連夜送藥,對方感動得熱淚盈眶。疫情期間,黨員服務隊先后為108名慢性病患者買藥送藥,給467戶獨居老人、居家隔離戶送去食物。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這場嚴峻的斗爭中,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定信念、迎難而上、敢于拼搏、無私奉獻,取得了渝能陽光社區“零”確診和“零”疑似的成績!這兩個“零”就是我們寫在戰疫答卷上的一百分!經歷了大戰大考,偉大的抗疫精神已經融入我們血脈。我們將敬終如始,繼續保持戰疫隊形,時刻保持戰時狀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基層社會治理中作出更大貢獻!

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總隊黨委委員、副總隊長章競——

用忠誠和擔當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初心使命

章競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全市公安機關4萬余名民警始終與黨同心同德、與全市人民心心相印、與各級各部門并肩作戰,以最高站位和最佳狀態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用忠誠和擔當踐行了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初心使命,用堅守和付出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優秀答卷。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等重要指示,牢固樹立“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理念,第一時間啟動一級響應,全警動員、全員上崗,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全力以赴開展精準核查、通道查控、現場處置、聯防聯控、維護穩定等工作,累計核查落地線索850萬余條,核查高、中風險地區來渝人員25.4萬余人,實現基礎數據全摸清、動態情況全掌握、人員排查無遺漏、疫情防控無盲區。積極開展“戰疫情、保民安”專項打擊整治行動,以“零容忍”的態度嚴打涉疫違法犯罪行為,共處置涉疫警情6.7萬余起,破獲涉疫違法案件1300余起,確保了全市社會大局持續穩定。我們及時推出服務企業復工復產37條措施,持續開展服務企業發展“六大行動”,累計配合企業隔離疑似人員2.1萬余人,核查復工人員920萬余人,幫助企業挽回損失14.2億元。

我們緊盯疫情防控形勢變化,嚴把入渝關口,嚴防輸入性風險,抓細抓實各項防范措施落地。出入境管理總隊第一時間搭建機場信息核查專班,建立落實數據核查、分析研判、信息推報等5項工作機制,在全國公安機關首創“金湯”預警系統,堅持每天對入境來渝人員信息仔細篩查、精準管控,做到處置預警“一個不漏”,累計匯總清洗數據上億條,排查入境人員9.2萬余人,發現9名確診病例、51名無癥狀感染者,為全市實施精準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撐。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這場疫情大考中,全市公安民警聞令即動、迎難而上、沖鋒在前。民警潘繼明在戰疫一線連續奮戰22天,因突發心臟病不幸犧牲在崗位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民警吳限亮大年三十晚上剛回到遼寧老家就接到戰疫號令,他立即告別親人火速歸隊,投入緊張戰斗。民警羅鍵主動請纓到集中隔離點值守,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堅持24小時不間斷巡邏,全力維護隔離點秩序。“我是警察我先上”“我是黨員看我的”成為抗疫戰場上重慶公安最響亮的口號,由上萬名民警組成的200余個“黨員突擊隊”,哪里需要哪里上、哪里危急哪里沖,讓鮮紅的黨旗始終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

疫情一天不滅,警察一刻不撤。當前,抗疫斗爭雖然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任務依然艱巨繁重,全市公安民警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在各個崗位上毫不放松地堅守和戰斗,慎終如始,扎實做好戰疫情、保民安、促發展各項工作,以決戰決勝的優異成績向全市人民匯報,以忠誠履職的實際行動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

文/重慶青年報記者李永聰據《重慶日報》等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