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清華大學宣布成立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簡稱車輛學院,英文名稱School of Vehicle and Mobility, Tsinghua University(縮寫SVM)。同時撤銷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建制。從“系”升級到“院”,清華大學車輛學院將在中國乃至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發展中,發揮更核心的引領作用。
87載歷史,屹立浪潮之先
從1932年機械工程學系成立,內燃機課成為全系三年級學生必修課之一,清華大學汽車人才培養已有87年歷史。作為我國最早開展車輛工程人才培養及科學研究工作的高等院校,清華大學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及人才培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80年,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正式成立,是國內唯一同時擁有車輛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兩個國家重點學科的高等院校,是我國培養高層次、高水平汽車工程科技和管理人才以及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截止2019年3月,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已培養本科生4882名,碩士生約1261名,博士生近327名,留學生190名,出站及在站博士后349名。
隨著汽車科技及產業發展,清華汽車工程系也在不斷調整教學及科研內容,從而始終站在全球汽車領域最前沿。2017年,清華汽車工程系新增本科電子信息大類招生,在機械航空與動力、電子信息兩個大類招收本科生,不斷深化大類培養工作。同年成立的清華大學智能網聯汽車與交通研究中心,是清華大學首批跨學科交叉機構。
2018年,清華大學新技術概念研究院成立,是清華首個以汽車命名的校級研究院。在每一個時代,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都站在浪潮之先。
“一院四所”,助力出行強國
目前,第四次工業革命全面爆發,汽車工業正經歷百年未遇的革命,道路運載領域向“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不斷變革。
在產業不斷被顛覆的同時,汽車學科基礎、人才培養、技術內核也在被顛覆。為應對這場時代革命,汽車工程系在系學術委員會討論投票、汽車行業校友征集意見、校內單位多方溝通后,向清華大學申請成立車輛與運載學院。通過校學術委員會投票、高票通過,通過校務會審議批準。
汽車工程系主任楊殿閣教授在校學術委員會匯報
學院成立后,將繼續開展車輛與智能出行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技研發、社會服務和國際合作交流,進一步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努力為清華大學的“雙一流”建設和滿足國家車輛與交通領域的重大需求做出重要貢獻,支撐我國由汽車大國向出行強國邁進。
學院建設布局
車輛學院下設四個研究所,形成“一院四所”布局。“四所”為車輛動力工程研究所、汽車工程研究所、智能出行研究所和特種車輛與動力研究所。覆蓋了內燃動力、新型動力、交通能源、汽車設計、汽車動力學、汽車安全、產業戰略、智能汽車、車路協同、智慧信號、智能出行、特種車輛、特種動力、新型裝備等學科方向。
人才培養方面,車輛學院將繼續堅持“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突出“研究型、實踐性、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特色,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突出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健全的人格和體魄,能在國際學術界具有競爭力、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核心作用的高水平學術人才、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其中,本科生培養將采用大類招生、通專融合培養方案,實行通識基礎上的專業教育,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視野開闊、能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車輛及交通領域技術和管理人才。計劃采用1+3教學計劃:第一年為大類培養、院系代管,第二年進入專業院系,通專融合培養。本科生課程建設方面,學院將在現有車輛和動力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交通和移動出行,以及未來智能交通系統。
研究生培養將繼續在機械工程和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兩個一級學科下進行。根據未來發展需要和學校總體布局,適時拓展智慧出行相關學科的研究生培養。培養方案突出專業化、國際化和科技領導力。培養類型包括學術型和專業型,涵蓋碩士和博士。繼續在MEM中心協調管理下招收工程管理碩士,繼續招收清華-亞琛雙學位項目留學生,繼續執行清華-ENSTA雙學位項目,繼續招收機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國際留學生。
科學研究方面,未來五年,車輛學院將在已有基礎上,進一步圍繞動力工程和汽車工程等優勢方向上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和科學技術攻關。依托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車聯網教育部-中國移動聯合實驗室和清華大學新技術概念汽車研究院,圍繞車輛動力工程,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熱失控誘發及蔓延過程的安全性防控、燃料電池鉑電極表面荷電行為機理、膜電極多參數測量-電堆狀態估計與壽命管理、高效機電耦合制動回饋機理及控制與控制、混合動力發動機、內燃機高密度燃燒超級爆震機理等領域;圍繞汽車工程,在動力電池碰撞失效機理及預測、材料與結構沖擊力學表征、人體碰撞損傷評估與防護、汽車失穩臨界區域動力學穩定性、新能源汽車復雜機電系統切換過程動力學、汽車產業戰略等領域;圍繞智能出行,在行車安全評估與風險建模、駕駛輔助系統架構、網聯多車安全協同等領域;圍繞特種車輛與動力,在高增壓非對稱擴穩流動控制、動力渦輪增效機制與排氣能量回收等領域進行著力。同時,針對車輛與交通科技變革趨勢,圍繞智能出行和未來交通等學科方向上開展交叉理論研究和前沿技術探索。
回顧歷史,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面向汽車領域的國家目標,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規劃、產業技術路徑的制定,引領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科技的跨越發展,推動了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與全球同步發展。
在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科技的跨越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汽車工程系教師長期從事汽車發動機節能與排放控制研究,率先在國內開展新能源汽車研究,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中,提出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雙重發展戰略,多次就汽車強國戰略問題做政策專報,提出發展建議,獲中央領導批示,在新能源汽車科技跨越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制造2025十大關鍵領域之一,以汽車工程系專家為主要牽頭人,主持制定并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15-2030》。歐陽明高院士從“十一五”開始連續三個五年計劃擔任國家新能源汽車重點科技專項首席專家,負責制定總體規劃、確立技術路線、主持項目研發,作為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汽車行業唯一委員參與《中國制造2025》戰略制定。汽車工程系聯合牽頭發起建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推進大型高端組織——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在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與全球同步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汽車工程系開創了我國汽車安全性研究領域,一直站在我國汽車電子控制技術變革前列,并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面向主動安全的智能汽車技術研究。主筆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參與撰寫的科技部專報《搶抓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戰略機遇》得到中央領導批示。李駿院士擔任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李克強教授擔任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
展望未來,學院的科學研究將圍繞 “低碳節能、高效安全、智能便捷、特種尖端”四大主題,瞄準國際前沿、國家目標、國防需求,融合戰略高度、學術深度和應用廣度,成為國際上車輛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等科技變革的重要力量。
學院成立后,還將與校內其他院系積極開展合作。通過雙聘、科研項目合作、學生聯合培養等模式推進教師合作;通過共建校企聯合中心,搭建公共科研平臺等方式推進院系間合作;通過中美清潔汽車聯盟和清華大學智能網聯汽車與交通研究中心做實校內的交叉合作,與土水學院、核研院、電機系、自動化系、航院、軟件學院、電子系、計算機系、化學系等積極開展合作,凝聚清華力量聯合發展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車聯網、車路協同、智慧物流、智能出行、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智能芯片等。通過與國內外知名企業聯合成立的研究中心,繼續與豐田、戴姆勒、日產、殼牌、玲瓏輪胎、陜西漢德、漢騰汽車等公司開展廣泛而深入的合作。
校學術委員會后部分委員與汽車系代表合影留念
學人薈萃,引領時代變革
大學者,因有大師。在汽車工程系時期,就一直堅持“人才強系”戰略,堅持師資隊伍國際化及學歷結構多元化。目前已形成“國際頂尖人才——杰出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三級人才階梯隊伍。
在職教職員工80人中,有院士3人(含雙聘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人,講座教授1人,青年長江學者1人,千人計劃3人(含雙聘1人),青年千人1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國家青年杰出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新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8人,清華大學百人計劃引進教授3人,講席教授1人。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匯聚歐陽明高、李駿、鐘志華、楊殿閣、趙福全等眾多知名學者,星光燦爛,神采斐然。在這些杰出學者的帶領下,清華大學在車輛安全與車輛設計、智能車輛與智能交通、先進動力與電動汽車、汽車產業與系統工程等學科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位于全球領先水平。為中國乃至世界汽車產業發展及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
如今,汽車工程系升級為車輛運載學院,必將在更大視角、更廣舞臺、更多領域持續進步,推進汽車“新四化”進程不斷走向深入,引領汽車產業時代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