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重慶 >

品江津往事探尋江津南部山區莊園興盛之謎

本文來源:上游新聞

莊園是大地的遺珍,是富饒豐沛的符號,是藝術與文化的積淀。在江津絕美山水之間,坐落著各式各樣的莊園,其中數量

downLoad-20190430210025_副本.jpg

莊園是大地的遺珍,是富饒豐沛的符號,是藝術與文化的積淀。在江津絕美山水之間,坐落著各式各樣的莊園,其中數量之多以南部山區為盛。密林之中,是何種力量推動著這些莊園繁花似錦,又是何種力量在造就它們的過往輝煌,種種迷霧撩撥著我們的探秘之心。

今(30)日,我們一起走進這些深宅大院,回望那一段段讓人津津樂道的繁華舊夢,一起拾掇隱沒于此的傳奇過往。

南部山區莊園數量居重慶市前列

要說重慶哪里莊園最多,江津南部山區尤其中山古鎮附近絕對是最密集的地方。其中僅中山鎮登記在冊的便有35座之多。

推開歷史大門,有名冠全國的“西南第一莊”會龍莊,還有保存完好的中山龍塘余氏莊園、瓦屋頭莊園、榮廬莊園,鎖在“深閨”待人識的棗子坪宦氏莊園等。

downLoad-20190430210119_副本.jpg

了解江津的莊園文化也許是最快速觸摸江津氣質內涵的途徑。作為“西南第一莊”的會龍莊,在星布于江津的古莊園中獨樹一幟。四面山上,一座黛瓦白墻的大型建筑坐落在楠木環繞間,這就是會龍莊了。三進制的建筑規制,僅建筑面積就達2萬平米。

downLoad-20190430210148_副本.jpg

一個莊園,諸多故事。修建莊園的主人是誰?具體從何時開始修建?建筑為何仿紫禁城格局?神奇的暗道、排水系統等未解之謎也深深吸引著我們。?

downLoad-20190430210031_副本.jpg

據中山鎮文化站干事劉棟林介紹,不少莊園的發跡規律依靠經商發家、科舉榮家、文化傳家,雖經時代更迭、繁盛衰敗,卻給世人留下了眾多的物質遺產和精神遺產。

從會龍莊到棗子坪眾多莊園一路走來,尋索歷史中的江津莊園鼎盛時代,似乎都與那條條運鹽商路有關。在尋找江津莊園往事時,我們曾經屢思不解的疑問,也在一步步解開。

往事里的“莊園”與“鹽商”

散落江津各處的眾多莊園,與山水相依相守,也流傳著一代江津鹽商的傳奇故事。山間馬幫、馱隊如織,南部山區密林中眾多莊園在悄然崛起,這兩者之間存在一種神秘聯系。

江津南部山地為云貴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區域。隨著政治制度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到清中晚期至民國時期,南部山區已經形成了以基層場鎮為中心節點,以陸路交通為主,并輔以水運交通,將各個場鎮以及大中城市串聯起來,將較低層級的鄉村市場與較高層級的城市市場聯系起來,從而構成了四通八達、商品流動的網絡體系。同時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處于川黔交通要沖,成為當時勾連貴州與四川經貿往來的中轉站,更成為川鹽入黔最為主要的大通道。

南部地區山地和丘陵居多。起伏不平的地勢讓陸路交通成本節節升高。陸路行不通,水路則更為便捷經濟。而區域內河流密布,從筍溪河分出的支流以飛龍河和復興河為主,縱橫著紫云河、頭道河、黑神河等支流,河流繁多讓南部地區的水運發展如魚得水。

走中山古鎮的馬幫、背夫,往往都會在中山“鹽店頭”中轉。據資料顯示,鹽運鼎盛時期,每天來此轉運的騾馬就有900多匹,靠岸商船300多條,超過30噸的貨物運輸。走長江、筍溪河,還有白沙的運鹽隊伍,在“鹽店頭”中轉之后,要么走會龍莊到大店子、梁村、寨壩到溫水、赤水一線,要么走其他幾條古道出川入黔。?

發達的水運孕育了商機,也聚集了人氣財氣。至今中山古鎮矗立的號稱清朝第一“打假”碑——禁賣發水米碑上仍刻有“每場期買米不止萬人”,可見當時經濟繁華之景。鹽運也成為這些大多數莊園主秘而不宣的財富來源,讓他們迅速積累起富甲一方的財富。

莊園里“同”與“不同”

從四面山巔眺望江津,有密林阻擋,大莊園便成為避世桃源,而曾經輝煌的江津鹽商全盛時代,也都凝固在莊園的一磚一瓦之間。

據劉棟林介紹,莊園的共性多數在于選址遵循中國傳統風水規則,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和山水意境。風格大都遵循中軸線和對稱式控制全局,主次分明,仿造宮殿建筑的布局方式。也有不少莊園將家廟、議事堂、客廳連在一體。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莊園修筑有防御設施——碉樓,既可彰顯主人家的富貴發達,阻擋山匪的來襲,也可便于移民來的人家登上碉樓緬懷。其中,會龍山莊內有一座修建于民國時期的五層碉樓,碉樓高38米,地基深10米。碉樓每層樓設有不規則的漏斗狀槍眼和遮蔽式小窗。一層碉樓大門后還有一間密室,用于扼守碉樓大門,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其外,商貿的繁盛也吸引了多地移民的到來。不同地域的移民,因宗教信仰不一,帶來了會館、宗祠、寺廟等建筑形制。隨同而來的還有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間文化,如劃龍船、中山蠟染、千米長宴等等,這些非遺傳承,發源于全國各地,融合于江津地域,是多元文化匯聚的結合。

多元文化的融會演繹出莊園的差異性。既有以馬頭墻、小青瓦、白粉壁融合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的徽派建筑,也有穿斗抬梁式混合木結構、懸山式屋頂、穿斗夾壁或穿斗半木板墻等,也有融合了其他地區建筑裝飾手法的巴蜀合院式民居院落等,彰顯了勞動人民在建筑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downLoad-20190430210046_副本.jpg

上千年歷史更迭,將眾多傳奇如江水般,注入這座以江為名的城市。撥開歷史濃霧,眾多的古莊園群落躍然于眼前,等待你一步一拾。庭院深深中的一磚一瓦,把人們帶入一場場關于歷史人文的尋找與沉思……

上游新聞記者 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