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上游新聞
一片葫蘆地、一間小屋、一個每天對著葫蘆琢磨的人,普普通通的葫蘆一經他手,有的“開口說話”,成為了樂聲優美的
一片葫蘆地、一間小屋、一個每天對著葫蘆琢磨的人,普普通通的葫蘆一經他手,有的“開口說話”,成為了樂聲優美的音響;有的華麗“變身”成各式各樣的燈具,發出迷人的光彩。
5月1日,“五一”小長假的第一天,上游新聞記者發現,有這樣一名重慶崽兒曾裕健,他被稱為“重慶葫蘆娃”。這段時間,他還把重慶葫蘆帶向了世界。
亮相歐洲最古老的手工藝展
5月1日,在第83屆意大利佛羅倫薩手工藝博覽會上,這個歐洲最古老、最負盛名的手工藝展今年有點不一樣——迎來了5名重慶文創新勢力,其中“重慶葫蘆娃”的展位前,不少當地人簇擁,把玩著來自重慶的手工藝葫蘆。
“重慶葫蘆娃”曾裕健制作的文創葫蘆,會發光,有的還“會說話”——發出悅耳動聽的音樂。一只小小的葫蘆,來到大洋彼岸,受到歐洲人的熱捧。
曾裕健介紹,自從4月24日博覽會開幕以來,他已經賣出了60多個手工葫蘆。“開展這幾天,從第三天起來生意就一直還不錯,因為我們摸清楚了意大利人的想法和興趣。”
浪漫色彩是受歡迎原因
曾裕健所說的“意大利人的想法和興趣”,在他看來,“意大利人不是很關注實用性,他們想要的是浪漫、情調。”
剛開始擺攤時,意大利當地人對曾裕健的葫蘆燈熱情不高,第一天銷售慘淡,“主要是我的介紹讓她們沒有興趣,我給她們說葫蘆燈是天然的素材制作的,使用LED 燈珠,質量非常好。”可是當地老百姓并不受用。于是,曾裕健改變套路,每當有參觀者過來欣賞葫蘆燈,他會告訴他們:“可以把精油滴在葫蘆燈上面,晚上燈一亮起,整個房間都是花,兩個人在一起,非常浪漫。”
發現這一規律后,曾裕健就把寫滿浪漫祝福的意大利語翻譯出來后寫在紙上擺在攤前,“很多意大利女孩,看到這些浪漫的話語,都會被吸引過來。”
中國漢字成流行元素
擺攤過程中,曾裕健還有一個讓他很驚訝的事——他賣葫蘆期間隨手用毛筆寫的兩個漢字“平安”“如意”的書簽,居然能賣10歐元一張,還賣出去了十多張。
第二天,當他正準備多寫點時,一位意大利大爺來到展位,拿過毛筆刷刷就寫了兩個字,而且還是中國小篆。這讓曾裕健羞愧不已,趕緊送了兩個葫蘆給老大爺。“字是不能再賣了,意大利老年人會中國書法的太多了!”
還有一次, 一名意大利美女一眼便看上了曾裕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中文貼紙,不會意大利語的曾裕健只好求助于翻譯軟件,翻譯成“你如果幸福,我就會很開心”,聽罷,對方立即買下了這張中文貼紙,顯得很開心。
“我有一個直觀的感受,中國漢字、中國文化,在意大利這邊已經很受當地人喜愛。”
還將把葫蘆帶到米蘭
在從事葫蘆工藝品創作之前,曾裕健一直制作的是傳統的酒葫蘆,“我爺爺以前經營造酒和造紙,我從小就跟著他學習酒葫蘆制作,后來把愛好變成了工作。”曾裕健說。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越來越少人需要用葫蘆來裝物、舀水了,傳統的酒葫蘆逐漸失去了市場,讓一直堅持葫蘆制作的曾裕健很是沮喪。然而,他不愿就此放棄自己的熱愛,決心創新,摸索出葫蘆新的價值,讓它們再次進入人們生活。
前段時間,曾裕健剛帶著文創葫蘆在迪拜擺了攤。這次受到佛羅倫薩手工藝博覽會的邀請,將在佛羅倫薩待上半個月,為那里的人們展示中國藝術。
曾裕健告訴上游新聞記者,前兩天,米蘭手工藝博覽會負責人知道了這位“重慶葫蘆娃”,專門從米蘭來“打望”他的葫蘆。曾裕健向對方表達了自己的訴求,希望展會能給來自中國西南的手藝人一個機會。“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希望帶著幾十名重慶的手工藝人一起去到米蘭擺攤,讓重慶文化走向世界。”
上游新聞記者 楊辛玥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