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上游新聞·重慶晨報
在西南大學,有一家特殊的“記憶雜貨鋪”,這里不出售物品,而是寄存小物件,每一件物品都可設置年限:一年、五年
在西南大學,有一家特殊的“記憶雜貨鋪”,這里不出售物品,而是寄存小物件,每一件物品都可設置年限:一年、五年、十年、甚至永久。當寄存的時間到期時,這件物品就會通過郵寄的方式回到物主的身邊……這間“記憶雜貨鋪”已開設2年了,108件物品,12641張記憶卡片,2萬條留言,封存了許多學生在大學那段美好光陰。
這個雜貨鋪“售賣”的是回憶
108件物品,12641張記憶卡片,2萬條留言……5月11日至17日,這些物品與它們背后的“記憶”一起,被陳列在西南大學中心圖書館一樓陽光長廊里。這些記憶背后的故事,都藏著一個個悲傷或歡喜的故事,總有一個故事,會觸動你的心弦。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看到,收藏的物品很豐富,但都不是什么貴重物品,而是生活中的小物件:一次跑重馬的“戰袍”、一張童年時與家人的合照、一封閨蜜寄來的書信、一疊與前任留下的機票火車票、一張考研的復習試卷等等。這些物品都一個故事,他們有的存放一年,有的存放十年,甚至存放永久。
記者了解到,記憶雜貨鋪目前存儲記憶的方式有三種:實物儲存、記憶卡片、慢遞信三種。其中實物儲存主要是以物品的形式存儲記憶,存儲年限一般都是一年以上,最長一般是20多年。到達期限后,通過快遞再郵寄給物主。如果物主寫的是“永久”,那么一般是用來展覽,“記憶雜貨鋪”有處理該物品的權利。
“對于實物存放,物主必須留一件物品和一個相關故事在這里。”張小亮說,根據物主的要求,對物品進行展覽和線上分享,如果物主不愿意,那么他們將物品私密存儲,不公開。
“記憶雜貨鋪”的創始人是2014年級工程技術學院張小亮同學。他告訴記者,他于2017年3月14日創建了“記憶雜貨鋪”。張小亮坦言,許多普通卻用心收藏的物品,不是為了保價升值,而是為了留下某一段時光。
最勵志的“戰袍”:全馬讓他更堅強
記者發現,在展品中,有一件藍色的球衣,這是同學蘇聰文寄存在“記憶雜貨鋪”的,這是他三年前跑重馬的“戰袍”,存放時間是2018年4月到2028年4月,整整十年。
“三年前的春天,因為不甘于平庸,所以想促使自己不斷去做一些未曾嘗試過的事情,蹦極,騎行川藏線,還有這第一次的全馬。”蘇聰文回憶,剛上大學時,因為哥哥即將外出工作,只剩母親孤身在家。他獨自一人來到西大求學,有一種離鄉背井的情緒,因此夜跑成為他舒緩壓力的最好方式,漸漸就成了一種習慣。
“42.195公里的距離,105圈標準跑道的軌跡,不禁令我望而生畏,但我深知自己又必須去克服它。”蘇聰文說,要克服自己天賦平平的局限,克服那種在困難面前“算了吧”的看似佛系實則怯懦的退縮。
而在參加重馬那天,在數萬名參賽者的歡呼聲和吶喊聲中,他出發了。重慶三月的晴朗天氣,春風吹拂著每一名洋溢著自由與活力的跑者,所有的思緒都被放空了。
“在后半程,身體在地獄,眼睛在天堂,這種感覺像極了騎行時綿綿無期的上坡路,有一種蹦極時被推到懸崖邊的心驚膽戰。”蘇聰文說,但他記得,道路兩旁的志愿者一直為他遞水、加油,身邊的小伙伴們依然并肩向前,正如在他成長的路上,那么多的親人、朋友、老師,給的陪伴和扶持。
“我是幸運的,我身上留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值得的。”蘇聰文說,這件“戰袍”帶給他堅強不息的回憶,他將帶著這份回憶,繼續踏上人生的路。等到10年后,他也會不忘初心。
一本“詩札”:但愿能成為“陶淵明”
“我大概是從初一開始嘗試寫詩,之后就一發不可收拾。”同學王金亮放的是一本自己的“詩札”。寄存時間: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一共三年。
王金亮說,他沉迷寫詩,即使上大學后,這個愛好依然沒有改變。只有有所想所感,就趕緊寫下來。
王金亮說,自己中學時代是將詩寫在稿紙和筆記本上,到后來就變成了手機Word文檔。大學四年來,已存下五六個文檔。
“我有時想,倘若我三生有幸,最后竟能寫出那么幾首還不錯的作品,那么在晚年,我回首往事,會編一本薄薄的小冊子,贈給幾位親朋和好友。幾百年后,若有人發現還有這樣一個有趣的靈魂——就像陶淵明,那就是極好的了。”王金亮說道。
西大圖書館為“記憶雜貨鋪”提供場地支持
今年的“畢業季”,西南大學圖書館主辦“憶物”為主題的記憶展,將“記憶雜貨鋪”兩年來收集的“記憶”進行線下展覽。
西大圖書館工作人員龔老師告訴記者,2017年4月起,圖書館便開始為“記憶雜貨鋪”提供場地的支持,支持收集學生日常的記億與存儲學生的物品,以期留下屬于每個人的專屬記憶。
“大學不僅僅是四年1460天的時光,寒窗苦讀12年努力的結晶,更是夢想與現實相互碰撞的地方,在這里我們遇到可敬的老師,可愛的同學,收獲豐碩的知識,將最美好的青春留在這里。”即將告別校園的2014級工程技術學院車輛工程專業肖兵在這里儲存了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答題卡。
龔老師也提到,每一位畢業生有一件屬于自已與母校回憶的物品,并隨著時間的變化,讓每件物品的價值與意義不斷提升,作為他大學四年的見證。
“接下來,‘記憶雜貨鋪’將通過建立線上記憶存儲平臺,實現記憶的收集與分享。”張小亮說,即將籌建線下實體店,想把它打造為一個西大的名片,也想通過前期的積累,把記憶雜貨鋪推廣到全國高校去,為更多的人服務。
新聞多一點>>
記者看到,現場的部分藏品很生活化,背后藏著令人心碎的、遺憾的、或是讓人釋然的故事。
藏品:已過期的藿香正氣
寄存人:劉華軻
寄存時間:2018年6月-2028年6月
從大一就帶過來的藿香正氣液,走之前媽媽特意去買的,怕軍訓的時候中暑,因為重慶這邊的確太熱了。可能因為身體還好吧,一直沒用上,一年前,偶然間發現已經過期了,卻沒有舍得扔掉,或許這里面包含著母親那平凡而細微的愛吧。即將畢業了,這一次又離家更遠了,去了比重慶更遠的地方工作,在外漂泊,更想家了。這盒藿香正氣液就讓它留在這吧!
藏品:最后的資料
寄存人:肖兵
寄存時間:2018年4月-2021年8月
大學四年,有許多個珍貴的回憶,但考研歷程卻是一段令我動容的征程,從下決心考研到與導師見面簽約,一路上許多親友的鼓勵和幫助深深印在心中。
這份資料是我考前一天在教室里整理的,喜歡那種靜心專注的感覺,希望自己在以后也能潛心專注,不驕不躁。
藏品:和前任的車票
寄存人:嚴紫偉
寄存時間:2018年6月-永久
喜歡寫信的女孩遇上另一個男生,會產生什么故事?
一切開始都是美好的。
42張車票,843km,18-21歲的青春,13小時的硬座,來回的奔波,仿佛離幸福不遠。那么固執的認定一個人,曾經商量要把車票掛滿一面墻,說好畢業就不異地了。大概是逃不過異地的考驗,選擇那個艱難的答案,那個破碎的肯定。
藏品:已故人的贈筆
寄存人:張莉
寄存時間:2018年4月-永久
2019年4月的某一天,群里滿屏的祝她一路走好看得我淚如雨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離去般的五味雜陳,不知該如何說。
“幸得識卿桃花面,從此阡陌多暖春”,愿她依然愛笑,依然美麗,愿她所有的牽掛都平安幸福。這是在學校讀書時她送給學生們的圣誕禮物,此后的所有考試,它都默默地陪伴著她,就像她最敬愛的輔導員一樣。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付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