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重慶 >

什么?重慶版紅燒肉,居然不是真正的紅燒肉!

本文來源:水煮重慶微信公眾號

這個事實有點殘忍。重慶人吃了幾十年的紅燒肉,原來并不是紅燒肉:既不是原汁原味的川味紅燒,也不是江浙一帶“濃

這個事實有點殘忍。

重慶人吃了幾十年的紅燒肉,原來并不是紅燒肉:既不是原汁原味的川味紅燒,也不是江浙一帶“濃油赤醬”的紅燒肉,更不是所謂湘式紅燒肉。

重慶版麻辣紅燒肉,其實是川菜的家常燒肉,一直被誤會成了紅燒肉。而川菜卻另有紅燒,和重慶人常吃的這個菜是兩碼事。

1.webp.jpg

這是怎么回事呢?

讓我們先看看重慶人是怎么做紅燒肉的。

第一步還是油鍋爆炒,肉塊出油就起鍋——這一招必須用,不然太肥膩。我不太喜歡江浙和湖南的那種大塊紅燒肉,我建議把五花肉切成小指般長短粗細,這樣更入味,而且完全不膩人。有的大廚還把肉皮抹上糖色或者醪糟汁,貼在油鍋底烙一會兒,使之更糯軟回甜。

第二步是煸香姜、蔥、蒜,再加郫縣豆瓣炒香。有些朋友喜歡麻辣味重一點,可以先加一些干海椒、花椒,煸香后再炒豆瓣。然后加湯、香料包(八角、三柰、桂皮、草果、茴香……簡單一點可只加三柰、八角)、冰糖(或醪糟)、黃酒等。我比較喜歡香辣。鍋里抹少許油,放進干海椒,小火煸干、煸香后,放進擂缽,手工擂成大小不等的碎片。再熱鍋冷油,把制過的干海椒碎片炒香、再加豆瓣等……這樣制出來的辣椒,香味突出,微辣不燥,燒肉、燒排骨、燒肥腸都特別好吃。

第三步,把炒過的肉塊,放進熬好的湯里。大火燒開,再轉小火煨起,肉燒得入味后,除渣、起鍋。

2.webp.jpg

重慶的紅燒肉,不追求入口化渣,而是麻辣鮮香回甜,皮糯肉香,有那么一點嚼勁更好。但是,我要說的是,這種做法,卻并非川式紅燒,甚至不能算入紅燒肉范疇——當然,你非要說這是渝派紅燒肉,我也無話可說。

在川菜里面,并沒有紅燒這個味型。紅燒只是一種烹飪手法,幾乎所有的紅燒菜式,都被歸入川菜24種味型中的咸鮮味型。請注意,咸鮮味,是沒有辣椒的。那么,傳統的川式紅燒是怎么回事呢?川式紅燒,屬于傳統川菜的燒菜。在傳統川菜中,燒菜,分為六種:即紅燒、白燒(也叫清燒)、蔥燒、醬燒、干燒、家常燒等類別,我把它簡稱為“川式六燒”。

這種紅燒,一般是先用炸、蒸、煎等方法處理主要食材,然后制蔥油,加高湯或者紅湯,下食材,大火燒開,打去浮沫,再加香料、糖汁、醬油等,改中火或小火,把食材燒到 軟香糯起鍋。川式紅燒的代表菜有:紅燒魚、紅燒卷筒雞、紅燒鴨卷、神仙鴨子、紅燒魚唇等等,在川菜里面,都算比較高端的菜式。

川式紅燒,往往要用到紅湯。這種紅湯,不是大家以為的那種浮滿了海椒花椒的紅湯,而是一丁點辣椒花椒都沒有。好奇吧?做法如下:用老母雞、老鴨子、豬蹄、火腿,也可加豬皮、豬大骨等,大火燒開,打去浮沫,然后用小火慢慢煨燉數小時,把豬皮燉化為止。再加蘑菇、料酒、醬油、胡椒面繼續熬,熬成濃湯。在做紅燒菜式時,不要加清水,直接加這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紅湯。

重點來了。川派紅燒肉(咸鮮味),是這樣做出來的:五花肉切塊,煮熟撈起來。用干凈紗布抹干水氣,抹上醬油,放入八成熟油鍋猛炸,炸至皮色金黃起皺。把雞爪或者雞翅,鋪在鋁鍋或者砂鍋的鍋底,以避免巴鍋,同時取雞的鮮味——這招最先是老成都海春堂名廚馮德興大師的創意。不過他老人家當年用的雞骨,后來被丁炳森大師換成雞爪,本吃貨又延伸出雞翅——在上面放炸好的豬肉。請注意,這時是豬皮朝上。然后,制好冰糖汁,加料酒、鹽、香料、姜蔥,再把上面教大家做的高檔紅湯舀兩勺,倒入鍋中,剛剛把肉淹完為止。在微火上燉得半軟,再翻轉豬肉,豬皮朝下,繼續微火,長時間燉,燉得軟爛起鍋。

3.webp.jpg

所以梁實秋說:“紅燒肉要長時間的煨煮,懶而不長記性者,最適合做此菜。”這碗紅燒肉,不謙虛地說,足以橫掃世間一切紅燒肉。看看,你是不是發現,這和我們平時吃的紅燒肉,完全不同。那么,我們平時這種豆瓣燒出來的紅燒肉又是啥子呢?前面已經給出答案了:這叫家常燒肉。在傳統川菜中,專門有種味型,叫家常味型。在川式燒菜,也專門有一類,叫做家常燒,和紅燒并列為川式六燒之一。

這種家常味型的家常燒,又有兩個方向,其一是豆瓣類,其二是泡椒類,代表菜式有:太白雞、家常海參、辣子魚、魔芋鴨子、豆瓣魚、泡菜鯽魚、麻婆豆腐、大蒜鰱魚等。所以,重慶人平時吃的紅燒肉,本名應該是家常燒肉。還有紅燒牛肉、羊肉、肥腸、排骨……都是家常燒。而川式紅燒肉,屬于咸鮮味型,二者風馬牛不相及。

(本文有刪節)

原標題:這個好玩!重慶版紅燒肉,居然不是真正紅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