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重慶日報
智博效應在重慶逐漸顯現建設智慧城市 賦能經濟發展這是一場盛會與一座城市相互成就的故事。重慶自2018年與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結緣,自
“智博”效應在重慶逐漸顯現
建設智慧城市 賦能經濟發展
這是一場盛會與一座城市相互成就的故事。
重慶自2018年與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結緣,自此,前所未有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匯聚山城,“智博”效應逐漸顯現。截至2021年底,數字經濟在GDP中的比重達27.2%。
以會興業,效果顯著。一座新的“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正在中國西部崛起。8月22日至24日,重慶將第五次進入“智博會時間”。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首屆智博會以來,一大批重點項目從“紙”上落到重慶的“地”上。在智博會的助推下,重慶市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累計集聚規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1704家,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16%。
“智博會為我們搭建了國際化的平臺,是我們技術交流、項目合作的橋梁!”普洛斯騰龍5G重慶巴南數據中心業務副總裁章亮頗為感慨。這個斥資百億打造的節能綠色數據中心,于2019年通過智博會簽約入駐,建成后將為云計算、人工智能、5G應用等高精尖技術研發企業提供服務。
這個項目并非孤例,在智博會的引領下,以大數據智能化為企業深度賦能成為潮流。忽米網、廣域銘島成功入選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重慶集聚具有一定本地服務能力的工業互聯網服務企業131家,全市“上云用數賦智”企業超11萬家。
同時,數字經濟的硬件建設也上了臺階。重慶成為首批5G規模組網試點城市,目前已經建成超7萬個5G基站。
得益于數字經濟發展成效明顯,在“東數西算”工程布局建設的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中,成渝國家樞紐節點成為全國8個節點之一。同時,重慶還是國家5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之一。目前,西部唯一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重慶)已上線運行。
在重慶兩江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國家頂級節點(重慶)運營中心監測平臺大屏上,可以看到全國多地不同的節點工作狀態。這些節點類似人體的“神經中樞”,靠它們識別生產線上的機械臂、無人駕駛汽車上的傳感器,甚至實現企業生產各環節數據的標準化編碼體系建設。
“智造重鎮”蹄疾步穩
智博會帶來的不只有項目和技術。4年來,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73位國內外院士專家、53位世界500強企業負責人齊聚智博會,在這個舞臺上進行知識與科技的交流和碰撞,也給山城乃至西部帶來大數據智能化發展的思路與啟迪。
重慶擁抱大數據智能化,引領高質量發展不斷行穩致遠,“智造重鎮”蹄疾步穩。
大屏實時顯示各項生產數據,讓整個生產過程清晰可見;原料供應、倉儲物流等生產環節實現數字化聯動……位于重慶璧山高新區的藍黛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智能化轉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了15%以上,經營成本降低了20%以上。
同樣通過智能化改造,渝北一大批傳統制造業企業提高了產能,提升了效率。2022年,嘗到甜頭的渝北區再次推動61個智能化改造項目,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基地。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據。得益于智博會的助力,重慶搶占風口布局發展數字經濟,2021年全市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9.1%和28.9%。
作為重慶智能產業的代表之一,“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蝶變亦是明證。有數據:規模以上電子制造業產值年均增長17.5%,對同期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1%。有案例:首款硅基集成工藝包發布。AMOLED面板實現量產,Micro LED面板研發進度國內領先,康寧“大猩猩”基板玻璃等重點項目落地并加速推進。成功研發國內首款通用型科學計算軟件、國內首個計算機輔助公差全自動建模軟件,高端通用力學CAE仿真軟件取得關鍵性突破。
一大批知名品牌商、整機和配套企業集聚的重慶,已是全球智能終端的重要生產基地。
“智慧名城”輪廓初顯
今年智博會選擇“智慧城市”作為年度主題,專題策劃兩個展區集中展示“智慧城市”建設成效,“重慶館”圍繞“人、城、境、業”四個要素進一步打造智慧交通、智慧社區、生態環保等8個領域90余個應用場景,讓城市在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中虛實結合。
在重慶,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發展戰略深度融合,“智慧名城”建設早就不局限于會場展示,而是已深入日常生活和尋常人家了。
在永川區,無人車載著乘客行駛在開放道路上,能夠自動變道超車,避讓車輛行人。在南岸區,四公里智慧客運車站,刷臉購檢票等功能的應用,讓旅客在站時間減少30%。在渝中區,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解放碑步行街的智慧停車管理、智慧燈桿管理、智能井蓋管理等智慧化設施建設,“智慧商圈”初見雛形。
智慧交通助力疏解擁堵。在主城區干線,重慶建成26公里的交通誘導示范路段,實現了擁堵路段“定向車道管理”和“多車道匯入自適應控制”。重慶開發的多組織、多模式公交智能調度管理系統成功應用于140條公交線路1500輛公交車輛。
在智慧小區建設方面,重慶也走在全國前列,率先發布了《智慧小區評價標準》,并建成了244個智慧小區。同時,新型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已接入105個單位326個應用系統,初步實現“一鍵、一屏、一網”統籌管理城市運行。
截至目前,重慶累計推動打造425所智慧校園建設示范學校、41家智慧旅游示范景區(度假區)、39個智慧旅游鄉村示范點、57家智慧醫院。
“智能化: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是貫穿5屆智博會的主題。多年砥礪奮進,作為“智造重鎮”“智慧名城”的重慶,逐漸廣為人知、廣受認可。行千里而積跬步,致廣大而盡精微,重慶的明天,值得期待。
重慶建設智慧城市
讓生活更美好
夏日炎炎,重慶渝北區綠夢立交綠意盎然,三角梅、幸福樹、佛甲草等花草盛開,仿佛一座立體花園。
綠色背后離不開智能噴灌系統助力。渝北區園林綠化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打開手機,給智能助手發了一條信息:“開啟噴霧”。幾秒后,噴灌系統自動開啟,給植物精準噴灌。
在重慶,智慧的觸角正在延伸到各個角落,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零售等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城市變得更聰明、更智慧,讓生活更美好。
在國博中心地鐵站出入口,電子門匾實時顯示列車到達時間,方便群眾乘車。重慶城市交通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車站建立智慧車站綜合運管平臺,實現能源管控、視頻分析、智慧安檢等場景應用。
熱水器自燃,煙感報警裝置會在第一時間響起;有人從陽臺拋物,高空拋物監測點將完整記錄……在渝中區,這樣的智慧社區管理方式,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市民生活中,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在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中建八局西南公司正在建設智慧工地,通過大數據、物聯網、AI識別、三維協同等技術,提高工地建設水平。AI智能違章抓拍系統強化監管,塔吊防碰撞系統降低作業安全隱患,揚塵監控系統讓工地灰塵更少。
既要拓展應用場景,又要完善信息基礎設施。重慶市大數據發展局負責人說,近年來,重慶市大數據發展局正在牽頭推進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建設,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礎平臺,加快構建“智慧名城”。
作為科技領域關鍵技術,數字孿生能夠高真實度還原物理城市信息,讓城市空間信息更加清晰、立體感更強,為智慧城市提供了新手段。重慶市大數據發展局、市住房城鄉建委等部門聯合牽頭、協同建設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以此為載體,重慶實現實體城市向數字空間的全息投影,增強了基層治理靈敏感知、快速分析、迅速處置能力。
按照規劃,2025年,重慶城市大腦將全面建成,數據疊加、建模、分析等數據治理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推動數字化應用全業務覆蓋、全流程貫通、跨部門協同,實現“一網統管、一網治理”。
智能制造動力十足
去年,三一重慶智能裝備產業園一期在重慶兩江新區投產。通過實現統一智能管理,該產業園提高了效率,年產值超100億元。同樣落地兩江新區的中科搖櫓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多家公司共同打造“5G智能焊接大數據平臺”項目,優化改進焊接條件,為制造產業添動力。
這是重慶智能制造發展的縮影。近年來,重慶智能制造縱深推進,全面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持續推動以智能化改造為重點的智能制造。截至目前,重慶累計實施4800個智能化改造項目,建設734個數字化車間和127個智能工廠,示范項目生產效率提升到58.9%;推動建設584個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項目。
生產效率提升33%,不良率下降44.74%,運營成本下降17.24%……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重慶金橋機器制造有限責任公司與施耐德電氣合作,形成了16條精益生產線和7個機加工區的精益布局,實現從數字化車間向智能工廠升級。僅用一年時間,智能化改造讓企業大變樣。
作為傳統制造業重鎮,重慶正在發生智能化深刻變革。同時,重慶加快構建“一鏈一網一平臺”生態體系,深度賦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全市“上云用數賦智”企業超11萬家。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重慶)接入西部9省市、32個二級節點,接入2802個企業節點,標識注冊量累計達到125億,累計解析量達76億。
大數據智能化為這個傳統的制造業重鎮不斷賦能,“數字基建”也在提速布局。重慶成為首批5G規模組網試點城市,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居西部第一,國家“星火·鏈網”區塊鏈超級節點落戶重慶,同時還成功獲批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成渝樞紐。
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智造”產業聚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慶“智造重鎮”日漸清晰,大數據智能化引領重慶高質量發展不斷行穩致遠。
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近年來,重慶永川區積極把握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新機遇,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大力發展智能交通,并加快建設永川人工智能產業基地,構建智能硬件產業生態,探索人工智能應用新場景,著力打造全國自動駕駛全場景示范城市。
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在璧山,比亞迪率先在重慶實現刀片電池全球量產;在渝北,長安新能源汽車項目有序推進;在涪陵,重慶華峰化工有限公司通過研發攻破“卡脖子”技術……一大批企業持續創新,帶動了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近年來,重慶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有效推動產業層級躍升和經濟高質量發展。2022年上半年,重慶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0%和9.4%,分別高于規上工業0.7和3.1個百分點。
在重慶金康動力新能源公司車間內,超過千臺的機器人揮舞手臂,關鍵工序100%自動化、24小時在線檢測,可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確保其制造精度和產品品質。
在西部科學城江津片區(雙福工業園),中國系統數字城市重慶總部等項目落地;在巴南,惠科顯示模組項目已開工,年底完成主體封頂建設,達產后年產值將超過50億元……一大批含金量高、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集中亮相。
近幾年,重慶堅持科技創新與補鏈成群“雙輪驅動”,“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持續發力,全市規模以上電子制造業產值年均增長17.5%,對同期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1%。
在重慶國際生物城,重組疫苗生產企業博唯生物、抗體藥物生產企業智翔金泰、長效胰島素研發生產企業宸安生物等企業紛紛入駐。重慶國際生物城產值連續3年保持了20%以上的高質量增長,正建設長江流域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生物城。
未來,重慶將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持續發力,爭取到“十四五”末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邁上萬億元臺階。
雙城共建協同發展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153個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年度重大項目正在快馬加鞭建設中,累計完成投資達4599.7億元,年度投資1287.5億元。
鳳棲湖畔,西部(重慶)科學城科技創新的“頭號工程”—金鳳實驗室的科研人員正在忙碌。負責人徐輝表示,2025年將引育一批領軍型科研人才,攻克一批引領性前沿技術,取得一批標志性原創成果,建成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生命健康創新策源地。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樣的大型科技創新項目共有30個,已全部開工。目前,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1至3號樓主體封頂,四川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醫學大樓已完成消防驗收,華為·成都智算中心項目(一期)已上線運行。
今年以來,重慶、四川兩地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兩省市黨委、政府關于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決策部署,以重大項目為抓手,充分發揮兩省市領導聯系重大項目機制作用,搶抓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的政策機遇,協同加強項目服務調度,協調解決項目要素制約,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互聯互通的步伐在加快。渝昆高鐵(川渝段)、涪江干流梯級渠化雙江航電樞紐工程等25個項目超額完成時序年度投資任務。烏江白馬航電樞紐主體工程已經開展二期臨時設施建設。
現代產業體系協同推進。重慶騰龍5G產業園、宜賓鋰電產業項目等56個項目超額完成時序年度投資任務。璧山中新智能產業園項目(一期)開工建設,京東方重慶第六代AMOLED面板(柔性)生產線開展試運行,成都產業集團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設施項目基本完工。
生活服務更加便捷可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便捷生活行動事項(第二批)通知,要求交通通信、就業社保、教育文化等方面27類事項便捷化年底前實施到位。大巴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內江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西南大學宜賓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一期)等10個項目超額完成時序年度投資任務。
編輯:
柏云輝
審核:
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