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重慶日報 閱讀:83241
收了谷子,村里又緊跟著種下600畝秋洋芋。秋分時節,合川區淶灘鎮碾盤村小雨綿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天九正在田間查看秋洋芋的生
“收了谷子,村里又緊跟著種下600畝秋洋芋。”秋分時節,合川區淶灘鎮碾盤村小雨綿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天九正在田間查看秋洋芋的生長情況。
合川區糧油發展指導站站長劉幫銀介紹,近年來合川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有限的耕地上多種糧、種好糧,不斷提高糧食產出率,保障糧食安全。
藏糧于地
讓土地產出多重效益
合川區糧食種植面積為167.98萬余畝,耕地資源并不富裕,這決定了要盡可能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近年來,合川區采取輪作耕作制度,提高耕地復種指數,同時普及旱地帶狀輪作耕作制度,讓一塊土地產生多季效益。
“下雨之前,我們已完成起壟開溝,種下的秋洋芋種子才不會被雨水泡壞。”王天久從土里刨出一塊秋洋芋種子,上面已冒出幾株嫩芽。
記者看到,田土上還覆蓋著水稻秸稈。“我們采取了水稻——秋洋芋輪作耕作,在水稻收割結束后,利用水稻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在此基礎上種下秋洋芋,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王天久說,按照這種輪作方式,一畝耕地能產出500多公斤的水稻,以及1000多公斤的秋洋芋。
“旱地帶狀輪作制度,即將土地按一定寬度分為若干帶,在一帶上3月份種植玉米、4月上旬種植大豆、10月種植胡豆,在另一帶上5月上旬種植紅苕,兩條帶上的作物每年輪流交替種植,讓一塊地在不同季節都有糧食產出。”劉幫銀說,這種方式能讓一畝土地產出450公斤玉米、400公斤紅苕、120公斤大豆、120公斤胡豆,不僅提高了糧食的產出率,還有利于培肥土壤。
今年,合川產出玉米17萬余噸,紅苕15萬余噸,胡豆1萬余噸,大豆5000余噸。
藏糧于技
運用增窩增苗種植技術提升產量
合川還通過實施增窩增苗種植技術,提升水稻等糧食作物的單產量。
記者在龍市鎮海慧村水稻種植基地看見,村民們正抓緊時間搶收地里剩下的水稻。這片基地內的水稻不僅稻穗飽滿,稻株的密度也比普通的稻田偏高。
“我們采用‘增窩增苗’種植技術,通過增加水稻的種植密度,達到增產的目的。”該基地負責人賴成紅介紹。
“‘增窩增苗’種植技術通過制定合理的水稻窩距和行距,使水稻產量最大化。”劉幫銀補充道,通過試驗,以機插秧的方式種植水稻,水稻行距為9寸,窩距為6寸,以人工種植水稻的方式,行距不變,窩距為7寸。
依托該技術,通過人工插秧,每畝水稻窩數可達到9000窩、水稻株數1.8萬株;而通過機插秧,每畝水稻窩數可達到1.1萬窩、水稻株數2.2萬株。與普通的水稻種植技術相比,該技術可使每畝水稻增產20公斤-30公斤。
劉幫銀介紹,“增窩增苗”種植技術還可運用于玉米種植,使每畝玉米增產5%—10%。
合川區糧油發展指導站數據顯示,今年合川區水稻種植面積有67萬余畝,總產量為33萬余噸;玉米種植面積37萬余畝,總產量為17萬余噸。其中,約57萬畝水稻以及30萬畝的玉米采用“增窩增苗”種植技術進行種植,水稻增產量在1.1萬噸以上,玉米增產量在9000噸以上。
藏糧于種
篩選優質良種提高糧食品質
種子是農業生產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不僅關乎糧食產量,更是品質保障的關鍵因素。
李正勇是隆興鎮滴水村的種植大戶,今年他種了600余畝水稻,水稻品種為“晶兩優1212”和“C兩優華占”。這兩個水稻品種,李正勇已連續種了四年。
“這兩個品種不僅產量高,而且米質好,抗病害能力、抗逆能力、抗倒伏能力等有突出優勢。”李正勇介紹,以“晶兩優1212”為例,1公斤稻谷能賣到近5元,價格是普通水稻品種的近兩倍。
“合川區不僅要做產糧大區,更要成為糧食品質強區。”劉幫銀表示,合川每年都會在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上進行品種篩選實驗,聚焦土壤、氣候等因素,遴選出適合來年種植的優質糧食品種,引導農民合理選用種植,提升糧食種植效益。
今年,合川就篩選出“宜香優2115”等18個水稻優質品種,以及“先玉1171”等10個玉米優質品種,通過種糧大戶種植示范、專家現場指導、定期舉辦良種座談會、印發良種技術指導手冊等方式,在全區推廣優質良種,確保來年糧食穩產增收,促進糧食品質提升。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們將繼續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持續推進農業農村全面發展,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巴渝糧倉’。”合川區農業農村委主任陳道平表示。
編輯:何洪 | 審核:王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