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人民網 閱讀:35479
30年跟蹤拍攝,10年潛心創作,終成高峰之作!立體,全景,多視角,全方位呈現“新三峽”。新景象,新映像,新氣象!重慶衛視12月2日—4日,每晚21:20,大型全景紀錄片《新三峽》,40分鐘,7集經典版本,集束登場。收看重慶衛視,關注《新三峽》!
濃縮百年變遷
全景式呈現三峽巨變
三峽工程,這座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歷經30年設想、40年論證,又經過30年建設才最終全面完成。《新三峽》作為一部全面反映三峽工程運行狀態、綜合效益、三峽庫區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新成就、新變化、新發展的紀錄片,也是2020年11月1日國家宣布三峽工程整體竣工之后,中國第一部面向國際全景展示“三峽之新、三峽之變、三峽之美”的影像作品。
該片由水利部、湖北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中央新影集團和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等單位聯合攝制,中央新影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全片由《壩》《水》《山》《人》《景》《城》《夢》七個單元構成,用鮮活真實的故事,立體呈現了一幅新三峽的全景圖,用科學考察和社會調查的形式方法,講述了一個真實的三峽、發展的三峽。
匯聚院士、國際大師
為品質保駕護航
總導演楊書華坦言:《新三峽》是一部“十年磨一劍”的佳作,無論是專業性,還是國際視野,我們在拍攝制作過程中都盡可能地做到了最好。
為了確保專業性,在2012年啟動后,先后有11位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接受了攝制組采訪并對該片進行科學指導;水利部也先后數次組織一百多位專家、學者幫助攝制組打磨《新三峽》。
主創方面,作為總導演、總撰稿的楊書華已經跟蹤拍攝記錄三峽近30年,兩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紀錄片導演凱斯·梅林,《神秘中國》的導演克里斯蒂·尼比,《阿凡達》的視效總監恰克·康米斯基,《海洋》《遷徙的鳥》《企鵝日記》的導演雅克·貝漢等多位國際電影大師也參與了策劃、拍攝和指導。
聚焦“小人物”
沉浸式影像體驗新三峽
如何才能將三峽這一宏大的主題與龐雜的內容講得權威而客觀、生動又透徹?在歷經20多次研討會,30多次腳本修改后,楊書華提出:在故事中體味發展與變化,在求證中感受科學與輝煌!這是《新三峽》的價值取向,也是該片的藝術追求。
在內容設計和敘事表達上,《新三峽》將視覺聚焦在“小人物”的身上,力求通過“小人物”的故事和命運,來反映時代洪流的波瀾壯闊以及國家追夢、筑夢、圓夢過程的艱苦卓絕。比如第二集中,包含了被譽為“水護士”的巫山縣年輕水質監測員張瓊,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在江上清漂的譚明父子,以及自發從漁民變成三峽庫區“清漂王”的劉古軍,還有把中華鱘當成閨女一樣愛護的郭柏福、胡亞平的故事。
在影像構成方面,為了讓觀眾真切感受大壩成功攔截巨大洪峰的驚險過程,《新三峽》分成多個攝制組長期蹲守在三峽庫區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攝和采訪,攝制團隊冒著生命危險,對長江主汛期的兩次洪峰過壩進行了全程拍攝。為了求證三峽大工程帶給百姓的滄桑巨變,攝制組又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農戶家中,不辭辛勞地用鏡頭捕捉著一幕幕三峽移民的勞動之美,記錄下了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庫區新生活,也將三峽一草一木的生命氣息、一磚一瓦的歷史記憶、一村一寨的風土人情、一顰一笑的鄉愁眷念和年復一年的守望與變遷,真實的呈現。
穿越歷史的河流,揭開神秘的面紗。《新三峽》用鏡頭講述三峽變遷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用科學與求證,讓觀眾在故事中體味時代的發展與變化。12月2日晚21:20,讓我們相約重慶衛視,共同感受三峽之新、三峽之變、三峽之美!
(來源:重慶廣播電視總臺)
(責編:黃凌、劉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