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重慶 >

執守簡樸 集中財力辦大事要事

本文來源:重慶日報網

日前,市財政局人教處等部門到聶榮臻元帥陳列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市財政局供圖)

市財政局組織機關和局屬企業干部走進兩江新區(自貿區)法院,開展“一小時論壇”活動。(市財政局供圖)

市財政局抓實以學正風,養成儉樸之風,在預算管理、績效控制、財會監督等方面不斷革新理念認知、優化方式方法,勤儉節約已成為全市政府部門的共識,成為財政工作的常態思維

就政法單位進一步加強預算管理出臺“六條”措施,明確除了核定額度內的法檢聘用制書記員和公安輔警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新增聘用人員支出,并要求采用資源共享、事務集約等方式節約支出;對10個部門申報的22個項目經費進行公開評審,進一步壓減支出……近段時間,厲行節約“過緊日子”的場景,頻頻在市財政局上演。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財政局圍繞抓實以學正風、養成儉樸之風,堅持學做結合、查改貫通,在預算管理、績效控制、財會監督等方面革新理念認知、優化方式方法,勤儉節約已成為全市政府部門的共識,成為全市財政工作的常態思維、常用方法。

以學正風

學是基礎,做是關鍵

“這臺電腦我們已經用了7年,估計還能用幾年。”市財政局辦公室干部肖蕾指著桌上的臺式電腦說,“現在運行還可以,不卡頓,不影響日常工作,買新的劃不來。”

材料能在電腦上校對就不打印、能雙面打印就不打印單面……肖蕾這些節儉習慣的養成,和個人修養有關,更有賴于環境與氛圍的熏陶。在市財政局,固定資產達到報廢年限后只要還能正常用就繼續用,水電氣、公車使用等各方面也“摳”得很緊,“過緊日子”已經“常態化”。

厲行節約,需要市級和區縣共同努力。團市委加強支出管理,對會議、公車和能耗提出明確的管控細則,去年機關運行經費下降22.39%,今年又降了13.71%。

江北區今年壓減了35%的一般性項目支出,額度達到10億元,省下來的錢,都用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民生事業上面。

“學用新思想,關鍵是把看家本領學到手,運用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打通理論學習向實踐成果轉化的通道。”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說,黨政機關應保持對納稅人和“納稅人的錢”的敬畏,不管錢多錢少,都容不得任何浪費,只有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帶頭“過緊日子”,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擁護。

以學正風,學是基礎,做是關鍵。理論學習有沒有持續抓緊抓實?如何防止前熱后冷?市財政局將學得真知、悟透真諦融入日常,迭代升級打造“財政大講堂”“一小時論壇”等具有財政特色的學習品牌,把書本、實踐、現場貫通起來學。

目前,市財政局領導“領題作業”的深化財政改革等8個重點調研課題,已經形成了部分成果,財政資金的使用管理辦法、財政制度的執行落地措施得到了迭代升級,豐富了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勤儉節約“過緊日子”的實踐。

儉字為要

集中財力辦大事要事

最近,為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市農業農村委申請調劑1500萬元,準備對示范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種植主體每畝補貼50元。

6月29日,在市財政局等候評審的間歇,市農業農村委計劃財務處長聶玲對記者說,用錢必須先過評審關,在專家面前要把項目整體情況說清楚,特別是產出效益,沒說明白項目就不過了關。

“全市規模有多大?”“你們對大豆油料產能提升是怎樣的預期?”“補貼標準占畝均種植成本的比例大概是多少?”“之前做過調查研究沒有?”接連4個問題拋給了聶玲。雖然準備工作充分,項目予以通過,但因績效指標設置不完整,需要完善后才能夠安排預算。

如今,部門單位用錢,不管是年初預算還是年中追加,都要先提交申請,再由人大、財政、審計組成的專家組評審,通過后才給預算,單筆超過500萬元的還要報市政府審批同意才行。

省下來的錢用到哪里?當然是集中財力辦大事,辦落實黨中央和市委決策部署的大事,辦攸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事。

從1—5月全市財政支出數據看,落實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兩項國家戰略,支出了669億元;推動經濟企穩恢復提振,支出了28億元;城市更新提升和鄉村振興,用了166億元;生態環保用了65億元;科技創新用了30億元。

今年前5個月,全市民生支出大約是1450億元,15項重點民生實事正在加快實施,困難救助、基本醫保、優撫撫恤等基本民生政策足額兌現。

數字賦能

助力“節儉持久戰”

厲行勤儉節約,需要完善的監督機制。

日前,一市級單位的財務人員在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上辦理公務接待費報銷,像往常一樣輸入報賬信息、點擊提交后,屏幕上出現了“公務卡大額報銷”彈窗,這意味著資金支付被攔截了。

該財務人員賡即按國庫集中支付規定,將支付申請涉及的公務卡刷卡憑據、發票等所有報銷資料提請市財政核查。收到申請后,市財政局從是否符合預算安排、附件資料是否齊備等多個維度逐一核查,確認支出合規后,在系統中進行了“解凍”處理。

“‘三公’經費開支內容復雜、支付業務頻繁、涉及預算單位多。我們把相關規則嵌入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通過人力和算力的互補、線上和線下的聯動,數字賦能‘三公’經費管理。”市財政局工作人員介紹。

這只是市財政局運用大數據技術管理財政資金的縮影。該局在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中設置了24個指標,對資金支付進行全覆蓋動態監控,今年以來累計推送預警信息2190條。

如今,市財政局正通過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這個總抓手,以“鍵對鍵”的方式念好數字化“理財經”。這個系統不僅涵蓋預算編制、執行和核算等業務,還同步貫通資產管理、政府采購、部門決算、政府財務報告等業務,形成“一網通覽”、及時感知、高效運行的數字化智慧化治理形態。

全市所有的1.8萬個預算單位正在應用一體化系統開展今年預算執行、明年預算編制業務,不僅市域上下級財政和預算單位實現了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還與財政部實現了業務與數據的貫通。

目前,市財政局正在數字重慶建設整體框架下,加快推進財政管理綜合畫像、財政數據資源倉庫建設等數字化改革工作,發揮財政數字化應用對遏制鋪張浪費、共聚儉樸正氣的倒逼、驅動、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

本報記者 廖雪梅

(責編:陳易、劉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