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重慶 >

江津白沙長江大橋建設為魚兒讓道

本文來源:重慶日報網 閱讀:16681

“砍掉”兩個橋墩后的江津白沙長江大橋。(受訪者供圖)

“砍掉”兩個橋墩后的江津白沙長江大橋。(受訪者供圖)

橋上,道路平坦寬闊,來往車輛疾馳而過;橋下,江面波濤滾滾,成群結隊的魚兒歡快遨游……

“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山水畫!”9月15日,站在江津白沙長江大橋邊,面對眼前的畫面,記者不禁感嘆。重慶津沙長江大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津沙公司)負責人李明亮告訴記者,為了保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必須做到科學設計、嚴謹施工,“我們‘砍掉’了兩個橋墩、放棄了傳統爆破。”

設計:“砍掉”兩個橋墩

白沙長江大橋位于江津區白沙鎮,距離江津城區30公里,是連通津北和津西片區的重要過江通道。

“大橋跨江段是長江上游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津區生態環境局負責人介紹,這里重點保護物種達68種,是珍稀特有魚類以及大鯢、水獺等物種的重要生存環境、洄游通道,也是三峽庫區主要魚類早期資源補充通道,橋位附近還分布有魚類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等,生態保護意義重大。

白沙長江大橋初步設計方案是跨徑590米的懸索橋,共計15個橋墩,其中東岸引橋有兩個橋墩正好位于長江中。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提出,要科學評估涉水新建項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西南大學水產學院副教授劉建虎的研究領域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保護。在白沙長江大橋的建設中,他的團隊負責編制《江津區白沙長江大橋及連接線工程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影響專題評價報告》。

團隊調查發現,兩個引橋橋墩位于保護區岸線以內,且其中一個橋墩位于較低的河床,涉水時間相對較長,橋墩所在的河灘植被豐富,是汛期魚類的索餌場,大橋建設會對保護區的魚類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等產生影響。團隊建議,可適當增加引橋跨度、減少橋墩數量,減輕對保護區河床形態及水生生態的影響。

多次論證后,白沙長江大橋設計方案最終為魚兒讓了路,撤銷了原有東岸兩個引橋橋墩,跨度由60米調整為180米,僅保留了位于魚縫壩整體巖石上的主橋塔,設計、施工難度均增大,工程造價也更高。

施工:摒棄傳統爆破開挖

2018年6月28日,白沙長江大橋正式開工建設。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和水環境,不只體現在大橋的設計上,也體現在大橋建設的各個環節之中。

“為降低施工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項目邀請專業公司作了環保專業規劃。”李明亮介紹,在錨碇的基坑開挖時,為控制施工噪聲和振動,項目摒棄了傳統的爆破開挖,選擇了更減震降噪的機械組合開挖法。

特別是西岸的施工,里面是隧道,事關成渝鐵路安全;外邊是高邊坡,涉及水環境安全。為防止開挖的石頭掉入江中,施工方用船將石頭從江面運出去,工期因此由2個月延長到了4個月。

在主橋塔上施工時,承建方專門設置了施工操作平臺,周圍用屏網兜住施工時產生的垃圾、渣塊,并定期清理;為防止焊接產生的焊渣掉入江中,消防安全工程師每天都要監督清理。

主塔鋼架梁涂裝,如果采取噴涂只需要15天,但油漆很有可能滴入江水里造成污染,施工方就采取人工刷涂,并在周邊設置圍欄,足足用了30天。

“工程排水采用雨、污水分流,雨、污水管網分別自成體系。”津沙公司工作人員李磊介紹,過江橋部分將橋梁排水立管所轉輸的橋面排水,通過沿橋兩側地面布置的縱向排水管,收集至大橋兩側設置的事故排放池,處理后再排入長江。

除此之外,工地周圍還做了截排水溝,對裸露場地進行草皮和綠網覆蓋,在施工現場入口設置了智能洗車機和洗車池,在路口位置設置霧炮機進行降塵。

效果:是民生橋也是生態橋

2022年6月24日,總投資14.8億元的白沙長江大橋通過竣工驗收。

大橋全長3160米,橋寬為34米,雙向六車道,通車后有效緩解兩岸20多萬群眾出行難題,縮短了長江南北物資運輸的距離,還排除了渡口安全隱患,建設過程中也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珍稀特有魚類生存環境的破壞。

在距離白沙長江大橋不遠處的油溪鎮鼎鍋浩水域,記者看到,一排排編織整齊的人工魚巢漂浮在江面上,魚巢下方的水草中,剛剛孵化的小魚呈米粒大小,在水中游弋。

科學的設計、嚴謹的施工,對生態環境尤其是保護區魚類的影響降到了最低。江津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在趙家中壩、鼎鍋浩等10個產卵場建設人工魚巢7.8萬余平方米,給長江魚兒營造了安全舒適的“港灣”。可以說,江津白沙長江大橋既是一座民生橋,也是一座生態橋。本報記者 彭瑜

(責編:陳易、劉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