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重慶 >

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成績單”“服務包”來了→

本文來源:重慶日報客戶端 閱讀:28836

當前重慶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有哪些成效亮點?接下來還將實施哪些發展舉措?10月12日,在市政府新聞辦貫徹二十大 建設新重慶發布會上,市

當前重慶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有哪些成效亮點?接下來還將實施哪些發展舉措?

10月12日,在市政府新聞辦“貫徹二十大 建設新重慶”發布會上,市經信委黨組書記、主任藍慶華,市經信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吳濤,市經信委二級巡視員陳建軍進行了解讀。

“川渝造”微型計算機產量占全國總量四成

▲10月12日,市新聞發布大廳,重慶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現場,市經濟信息委主任藍慶華介紹相關情況。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藍慶華表示,近年我市聚焦共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化川渝制造業協同,持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號工程”走深走實,主要采取了4項措施——

積極擔當國家戰略。深入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重慶市、四川省三方協議,獲批建設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網絡安全產業園區(成渝)等國家級示范,培育產業先發優勢。

全面加強政策協同。強化兩地制造業“十四五”規劃協同,出臺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特色消費品、工業互聯網、鋁產業等6個行業協同方案,推動兩地制造業發展相向而行、步調一致。

持續深化鏈群融合。搭建電子信息、汽車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線上供需對接平臺,汽車產業全域配套率達80%,電子信息制造業全域配套率超50%。 截至7月底,川渝兩地新能源汽車產量21萬輛、同比增長10.4%;兩地微型計算機產量近8000萬臺、占全國總量40%;培育35個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夯實兩地產業協同發展載體。

探索創新發展舉措。兩地相繼獲批重慶硅基混合集成創新中心、成都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這兩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構建“一頂一備”工業互聯網標識戰略生態;創設成渝“電走廊”“氫走廊”“智行走廊”三大類應用場景,累計建成高速公路充電站180座、換電站10座、加氫站22座和128公里高速公路、520公里城市道路“智行走廊”示范道路。

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10月12日,市新聞發布大廳,重慶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現場,市經濟信息委副主任吳濤回答記者提問。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吳濤介紹,按照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發展要求,近年我市持續著力培育“產業研究院+產業園區+產業基金”的優質中小企業生成生態體系,具體舉措包括:

精準選種促轉化。聚焦“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和16條標志性產業鏈關鍵技術需求,搭建平臺、編制科技成果庫,在全球范圍內遴選更多優質科技成果,通過完善科技成果評估和交易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率。

系統育苗暢渠道。依托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基金,打造“總院+分院”“母基金+子基金”的育苗體系,打通“項目遴選、小試中試、產品上市、生成企業”通道,讓更多的科技成果由種子變成苗子,完成“1”到“N”的裂變,從“書架”搬到“貨架”,孵化落地一批“硬科技”企業。

提升服務優環境。重點打造一批配套服務齊備,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的中小企業生態家園,為初創企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發展環境和專業化服務;持續健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全面推動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耦合互動,推動更多培育生成的優質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上市企業發展。

1-8月“重慶造”新能源汽車產量20.2萬輛

“我市目前已形成長安汽車、賽力斯汽車等16家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規模。”陳建軍介紹,今年1—8月,我市新能源汽車產量20.2萬輛,占全市汽車總產量14.5%,純電動、插電式、增程式、氫燃料、換電式等技術路線和發展方式齊全。

▲10月12日,市新聞發布大廳,重慶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現場,市經濟信息委二級巡視員陳建軍回答記者提問。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陳建軍表示,當前我市以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為引領,加快推動汽車產業新能源化、智能化、網聯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規劃方面,我市已出臺《重慶市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及5個行動計劃,完善了產業發展頂層規劃設計。

配套體系方面,今年意法功率芯片等關鍵項目落地,贛鋒新型鋰電池等重大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基本覆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3項系統、12類總成、56個部件,集群發展水平西部領先。

此外,我市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亦在穩步推進,包括兩江示范區著力構建基于“車路協同”6大類應用場景、30余種功能場景;超40臺自動駕駛汽車在永川區開展常態化示范應用。同時全市正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充電站累計達2975座,充電樁保有量達17.7萬臺,高速公路快充網絡覆蓋率達83%,輻射范圍西部領先;建成換電站122座,累計推廣換電車型2萬輛;建成加氫站6座,成渝氫走廊運行規模不斷提升。

新增軟件企業4600余家 “滿天星”行動計劃被全國推廣

陳建軍表示,從去年以來,我市聚焦工業軟件、汽車軟件等重點方向,統籌場景、場所、企業、人才、生態“五大關鍵”,實施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滿天星”行動計劃,被工業和信息化部作為典型經驗全國宣傳推廣。

“去年,全市軟件業務收入2705億元,位列全國第9;今年1—8月,全市實現軟件業務收入2086億元,同比增長14.5%。”陳建軍說,目前我市累計收儲樓宇面積113.6萬方,使用56.3萬方;新增軟件企業4600余家;新增從業人員5.8萬余人,包括中高端軟件人才1.2萬余人。

我市還建成首批市級“滿天星”示范樓宇14個,新掛牌軟件園區26個,認定市級重點軟件產業園7個,重點園區收入占全市軟件業務收入80%以上;獲批成渝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創建軟信領域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5個,重慶大學獲批國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稱號。

為重點企業配備服務專員

吳濤說,今年以來,我市以推深做實服務企業專員制度為抓手,嵌套“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平臺,持續深化助企服務,特別熱是圍繞規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重點企業實施“一企一專員”,提供政策宣傳、問題化解、事項協調等全周期、全要素、全覆蓋和全方位服務。

“目前我們已選派7000多名熟悉經濟政策、熱心企業發展、善于綜合協調的工作人員,分級分層為全市2萬余家重點企業擔任服務專員。”吳濤介紹,截至9月底,服務專員開展助企服務工作9284次,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問題261項,做到企業“專員一對一”全覆蓋、“服務點對點”零距離。

另外,我市還開發了“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平臺移動端,新增“服務企業專員”模塊,增設代企業吹哨、吹哨事項全程跟蹤、“紅黃綠”三色亮燈督辦等功能,持續提升運行質效。截至9月底,該平臺累計受理吹哨事項6824件,辦結率和服務滿意度均超過99%。

推動“畝均論英雄”改革

吳濤介紹,當前我市正在制造業領域全面啟動“畝均論英雄”改革,以此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化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單位用地產出低、提質增效手段弱、資源要素配置難、發展動力轉換慢等痛點,是我們推進制造業畝均論英雄改革的目的。”吳濤說,在該項改革中,我市將以畝均增加值、畝均稅收、單位能耗增加值、研發投入強度等為核心指標,建立完善畝均效益綜合評價體系,為區縣、園區和企業高質量發展進行精準畫像。

同時,通過綜合運用畝均效益綜合評價結果,推進相關資源、要素、政策向畝均效益好的區縣和企業優先配置、傾斜支持,倒逼后進區縣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低效企業加快改造提升。

“做優增量深化標準地改革,盤活存量加強閑置用地處置,是‘畝均論英雄’改革的重點。”吳濤表示,我市將圍繞這兩個維度發力,推進標準地改革,加快建立完善標準統一、管理規范的標準地出讓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制造業新增工業用地按標準地出讓。通過適時啟動制造業畝均效益示范引領行動,在每年遴選畝均效益示范引領區縣、園區和企業,開展示范引領先進經驗與典型案例的總結推廣、改革成效與提質增效的成果展示。

主編:

陳鈞

編輯:

羅建軍

校對:

賀子桓

審核:

付愛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