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重慶 >

央媒看重慶|重慶彭水:苗鄉有了“國際范兒”

本文來源:重慶日報 閱讀:32977

“山歌不唱不開懷,嬌阿依,磨兒不推不轉來;酒不勸郎郎不醉,嬌阿依,花不逢春不亂開。”2024年春節期間,“幸福中國年·歡樂巴渝風”系列活動在馬爾代夫、斯里蘭卡成功舉辦。來自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阿依山娃組合,將獨具“苗鄉味”的《嬌阿依》《彎彎號》等少數民族民歌唱出了“國際范兒”。

地處烏江下游武陵山深處的彭水,是我國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在2023年重慶“一帶一路”陸海聯動發展論壇上,彭水與來自泰國、老撾、柬埔寨、坦桑尼亞、哈薩克斯坦等五個國家的智庫簽訂鄉村振興建設交流互鑒友好合作框架協議,“一縣連五國”,讓彭水越來越具有“國際范兒”。

走進潤溪鄉蓮花寺村,一眼就看到一塊漢英雙語的標牌:“布福娜種植基地——鄉村振興國際合作示范點”。一個建在深山里的中藥材種植基地,怎么這么“洋氣”?“我們可不是故弄玄虛喲。”基地負責人熊剛說,“我們的產品已銷往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熊剛介紹,公司2016年落戶潤溪鄉,現在已有2000畝中藥材核心種植區和育苗基地,建成了初加工中心和精深加工廠,基地目前正與東南亞國家的專家聯合開展植物布福娜的組織培養、無性繁育、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研究。

彭水還有很多暢銷海外的苗鄉產品。彭水紅薯種植超過30萬畝,紅薯全產業鏈年收入超過10億元。由紅薯加工而成的彭水晶絲苕粉,近年來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郁山晶絲苕粉制作技藝”還入選了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最近幾年,當地有數百噸彭水晶絲苕粉銷往國外。

一年一度在彭水摩圍山景區舉辦的武陵山國際森林音樂季上,國內外藝術家和武陵山區的原生態歌手,每次都會為游客帶來一場場沉浸式的視聽盛宴。

村民田仁剛在緊鄰摩圍山黃地峽的巴渝民俗點開了一個農家樂。“這兩年外國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他們喜歡這里的森林和空氣,也喜歡我們的農家菜。”田仁剛說,“你看我們的路標,都是多語種,就是為了方便外國游客。”

彭水以苗食、苗繡、苗藝、苗歌、苗舞、苗醫、苗藥、苗寨、苗城“九苗”和食養、藥養、康養“三養”推動農旅、文旅、城旅融合發展,近年來先后創建了1個國家5A級景區和3個國家4A級景區,連續六年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2023年,全縣共接待游客2429萬人次,其中境外游客首次突破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130億元。

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主要依靠苗族刺繡記載民族歷史文化。以普子壩苗繡為代表的彭水苗繡,被稱為彭水苗族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的“活化石”和“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

8歲開始學習苗繡的李紹玉,是重慶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水苗繡”代表性傳承人和“中國紡織非遺苗繡推廣大使”。她在摩圍山下的烏江岸邊有一間古色古香的苗繡工坊,既是苗繡創作和苗繡作品展示點,也是指導學員的固定教學點。

少數民族文化、鹽丹文化、黔中文化和烏江文化交融,為彭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近年來,彭水加強對民族文化的發掘與傳承,建成了13個非遺傳承基地、5個非遺傳承所、10個民間文藝團隊和3個民族文化傳播公司。據彭水縣文化館館長杜繼臣介紹,彭水編演的苗族歌舞,近年來多次獲得全國群星獎,當地的民族歌舞組合也曾獲得山花獎。

“我們將苗繡、苗歌、銀飾、蠟染等非遺融入景區,豐富了景區的業態。我們到國際舞臺上展示民歌、民族舞蹈等苗鄉特色文化,也很受歡迎。”杜繼臣說。

編輯:柏云輝???? 審核: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