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重慶 >

數字重慶精彩一日

本文來源:重慶日報 閱讀:8695

今天,2024年4月7日。對重慶人而言,是個尋常的日子——城市車水馬龍,人們上班上學,感受人間煙火,追求美好未來。

大愛無聲,大美不言。隨著數字重慶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們的生產生活悄然發生著變化——那些關于“數字化”的應用豐富多元、無處不在,不經意間,讓生活更美好、生產更高效。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數字重慶精彩場景——

智慧工業

在工人“指揮”下 機器人煉鋼忙

近日,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鋼鐵)廠區生產線,一線煉鋼工文向東走到生產線操控臺前,按下“啟動”鍵。頓時,生產線上40多臺機器人揮舞機器臂,投入到煉鋼、煉鐵等生產工序中,而文向東只需巡邏檢查機器人的作業狀態。

“在煉鋼工序中,使用機器人作業為生產帶來很大便利。”文向東說,傳統的煉鋼工序流程繁瑣,并且鋼花飛濺、高溫煙氣的作業環境也給操作工帶來不少安全和健康隱患。

現在,使用連鑄智能澆鋼機器人后,可實現煉鋼作業流程自動化、智能化,不僅減輕工人勞動強度,讓作業更加規范,同時,通過智能操控平臺的數字孿生技術,工作人員還可實時掌握生產現場物料數量等數據,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文向東說,智能化為重慶鋼鐵帶來的“甜頭”不僅在生產端,還在物流端。日前,隨著產成品物流新系統運營上線,重慶鋼鐵實現了鋼材產成品物流數字化、智能化、高效化運行。

“新系統上線后,不僅實現對每件產品的指定垛位存放,還達成產品與系統數據實時對應。”文向東說,比如鋼材產品從生產線下線后可根據運輸模式,直接轉運到鐵路庫房或碼頭庫房進行堆存。目前,這套新系統將現場配送效率提高近50%。

智慧倉儲

機器人“同事”來幫忙 倉庫管理更高效

4月1日上午9點40分,馮剛剛走進倉庫,四處轉了轉。

馮剛剛是重慶飛力達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力達公司)的倉庫主管,他走進的倉庫,便是飛力達公司打造的自動化立體倉庫。當天早上的運輸訂單很少,加上倉庫基本實現了無人化作業,他顯得很輕松。

“這個倉庫,與我以前工作過的倉庫都不一樣。”馮剛剛說,以前的倉庫全是人,他負責過人最多的一個倉庫,有120多個員工,“但在這個倉庫,我的‘同事’大多是機器人。”

他隨后介紹起這些“同事”:一座大型自動化堆垛機、8架AGV機器人、兩條自動化分揀線、幾臺無人自動駕駛車,每一位“同事”都有很強的工作能力。

比如,智能AGV機器人會根據倉庫布置好的路徑,自動運輸料箱到堆垛機或是無人車上。因具備自動避障功能,它在倉庫中可自動完成各種貨物的移載,效率是人工的3倍,并且準確率可達到99.99%。

馮剛剛說,該倉庫最忙的時候也只有12個人,并且在機器“同事”的協助下,自己管理這個倉庫也輕松了很多,不用像以前那樣守在庫中管理現場工作,也不用擔心因為人員太多造成安全隱患,“有了這些機器‘同事’,管理再大的倉庫也會顯得很簡單。”

智慧服務

市民提取公積金實現“秒級到賬”

“現在辦理公積金業務好快,太方便了!”4月2日,市民于先生通過“重慶公積金”微信小程序辦理了一筆公積金租房提取業務,短短幾秒鐘,他的賬戶就到賬了21600元。

于先生告訴記者,以前他辦理公積金提取業務,不僅要提交紙質材料,要到辦事大廳排隊辦理,辦完后還要等最長半個月時間,公積金才能到賬。如今有了“智能秒辦”服務,提取公積金實現辦理“零材料、零跑腿”、資金“秒到賬”,省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心以區塊鏈技術為技術底座,與10余家商業銀行搭建“公積金信息共享聯盟鏈”(以下簡稱共享聯盟鏈),將相關必要信息進行上鏈存儲與共識,建立可信數據共享機制,構建起統一監管、創新應用、成渝一體化的區塊鏈服務模式。

“在共享聯盟鏈上,所有信息都是真實且不可篡改的,為辦理靈活就業開戶繳存、在線提取等業務提供了安全保障。”該負責人表示,這就讓公積金業務辦理坐上了“高速列車”。截至目前,共享聯盟鏈已累計支持辦理住房公積金業務約363萬筆,為149萬件“川渝通辦”業務提供數據支撐。今年初,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的區塊鏈平臺入選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案例。

智慧導航

解放碑地下環道迷路已成過去時

4月1日上午11時,中國移動重慶公司(以下簡稱重慶移動)城一分公司駕駛員楊治平從渝中區儲奇門地下道入口處,駕車進入解放碑地下環道,前往解放碑協信星光廣場。

“進入解放碑地下環道,請保持左側車道行駛,300米后向右前方行駛……”一路上,楊治平多次遇到岔路等路況,導航軟件都能輕松應對,手機屏幕上還清晰顯示了道路狀況。約8分鐘后,楊治平根據導航順利到達了目的地。

“解放碑地下環道規模大、道路復雜,過去在這里開車可沒這么輕松。”楊治平說,以前,他只能靠記憶或路牌指示找路,注意力稍不集中就可能走錯路。

2021年,重慶移動聯合中國移動上海研究院等單位,開發出“5G+北斗”精準導航系統,率先應用在解放碑地下環道,填補了國內地下環道(隧道)無衛星導航的技術空白。該系統通過在現場部署5G基站和室內模擬衛星,實現了動態3—5厘米、靜態精度5—8毫米、縱深近50米的精準定位服務,手機、車載導航都能使用,讓解放碑地下環道實現了車道級導航。

“自從有了‘5G+北斗’精準導航系統,我在解放碑地下環道里就再也沒有迷過路了。”有著20余年駕齡的楊治平感慨,智慧交通讓他的出行越來越便捷。

智慧治理

噪聲監測治理系統 廣場舞擾民新“解法”

跳廣場舞,是很多市民休閑健身的方式之一,可隨之而來的噪聲擾民問題,也一直是基層治理的一道難題。在九龍坡,這個難題有了新“解法”。

“老師們,你們聲音超標了,請注意控制!”近日,九龍坡區巴國城廣場上,一聲提醒從不遠處傳來。提醒者是九龍園派出所的值班民警,這聲提醒則是通過“治噪者”噪聲監測系統傳出的。

該系統由九龍坡區公安分局研發,系統前端設備安裝在巴國城廣場一根電桿上,正面是一塊顯示屏,可實時顯示聲音分貝數,上方安裝有警用燈、聚光燈、聲音收集設備等。

“該系統通過聲音采集、智能警示、遠程干預等手段,可對現場噪聲源實現監測、定位、警示、勸阻。”九龍坡區公安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場噪聲超過規定分貝時,前端的顯示屏會將現場分貝數用醒目的紅色數字顯示,警示燈也會亮起,提醒現場市民注意。

提醒警示無效時,系統就進入現場干預階段——派出所值班民警可通過后端系統遠程操作,用擴音喇叭對現場進行喊話提醒,還可開啟聚光燈等進行提醒。

廣場舞愛好者何女士說,現在大家都習慣將音響音量調小,“既不影響居民,也不影響其他跳舞的群眾,挺好的!”

據了解,九龍坡警方已在全區多地投用該系統,投用后噪聲擾民投訴下降了四分之一。

智慧旅游

數字賦能文旅 帶來沉浸式體驗

“如果不是親身體驗,我很難想象數字文旅已發展到這種程度!”近日,走出國內首創防空洞廢墟科幻主題景區——洞艦1號主題景區,張悅悅一臉興奮地說。

作為一位90后“寶媽”,她喜歡帶孩子體驗一些新奇事物。位于沙坪壩區土灣的洞艦1號主題景區是以真實防空洞為空間載體,將科技娛樂的交互、沉浸式感官的震撼、高參與度的NPC(游戲術語:非玩家角色)演繹體驗融合,打造而成的廢墟科幻地下城主題景區。

“游覽帶著劇情進行——地球遭遇一次巨大太陽風暴,我們作為最后一批幸存者被帶到洞艦基地。”張悅悅說,他們在NPC帶領下,乘坐地心電梯下到“12000米的地心”。

張悅悅介紹,她與兒子“一秒入戲”,在地心幻光洞穴、地心基因庫等地搜尋線索,智斗“糾察隊”“調查員”等,艱難完成基因實驗,在刺耳的警報聲中,“最后一秒”才登上星際逃生艦,穿越360°天幕星際,抵達開普勒2號星球。最后,他們還在3D裸眼數字展廳完成多種知識學習任務,這才結束整個游覽。

“整個過程驚險刺激,我兒子入戲太深,急得哭了起來。”張悅悅稱,以往,數字賦能文旅,常見于景區管理、服務決策等,沒想到這里直接運用于場景營造,讓人沉浸其中,開辟了數字文旅的更多可能性。

智慧醫療

患者不用帶膠片 跨院復診更便利

“不是肺癌?真的嗎?”4月1日,重醫附一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門診,42歲陳曦(化名)心中的大石終于落了地。

陳曦是忠縣人,一年多以前,她在一次體檢中發現肺上有一個直徑約為6毫米的實性結節。拿到報告后,陳曦就焦慮起來:她的父親、爺爺都患有肺癌,難道她也難逃厄運?

隨后,她在當地醫院進行了復診,又先后在多家醫院做了胸部CT。

4月1日,她來到重醫附一院復查,接診的是楊麗副教授。仔細問診后,楊麗登錄醫生工作站,經授權,對陳曦以往的CT影像檢查結果發起跨院調閱,很快看到了她在外院的檢查結果。

“一年多來,這個結節沒有變化,我們考慮極大概率是良性的。”楊麗的話令陳曦吃下了定心丸。

這樣的便利得益于我市以“醫檢互認”應用推動數字醫學影像服務改革,通過建設全市標準化、結構化、同質化的數據庫和互認共享平臺,讓跨層級、跨機構互認成為可能,可節約就醫時間、費用和醫療資源。

“以往患者來看病,帶的是紙質報告和膠片,對醫生精準判斷病情作用并不大。比如照一次CT,通常都有四五百張圖像,膠片只會隨機選擇20多張,并不能完整地展現患者病情。”楊麗說,現在通過跨院調閱患者的原始圖像,醫生能更精準地綜合判斷并給出治療方案,也進一步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智慧教育

以人工智能為特色 讓學生愛上創新

起步很穩、轉彎不急,一輛透明的模型小車精準沿著設計路線行駛,遇到障礙物還會自動避讓……近日,在永川區實驗小學,五年級(1)班學生于琨向同學們展示他和科技小組成員一起制作的51單片機智能小車,引來陣陣叫好。

永川區實驗小學是一所以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融慧”教育為特色的學校。在今年2月,學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該校引入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讀本,在課后延時服務中開設編程、智能機器人等人工智能課程;與重慶文理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百度自動駕駛、達瓦科技片場等高校和高新企業建立教育合作關系,開展“探秘人工智能”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探究人工智能技術在無人駕駛汽車中的應用。

此外,學校還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讓學習更具沉浸感。例如,五年級“走進紅巖”跨學科項目式學習中,學生運用VR技術,在虛擬環境中體驗革命歷史情境,探尋了解紅巖革命人物。

據悉,該校目前已建有400平方米的智慧圖書館以及編程教室等特色功能室,另規劃建設智慧科創館、人工智能實驗室等智能學習空間。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學校將申報人工智能教育課題,深化教與學方式變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智慧黨建

教培和志愿服務變得更及時更豐富

近日,在沙坪壩區土灣街道黨工委,街道黨建辦主任徐勇想要了解轄區2100余名黨員前一階段學習培訓情況,同時布置新的學習任務。

在非公黨建指導員代曉姝的協助下,徐勇打開工作電腦,點擊“渝快政”旗下的“紅巖先鋒智慧黨務”系統,再點擊“黨員教育”“線上培訓”,民主村、新生村等6個街道黨工委下轄的社區黨支部組織架構映入眼簾。

徐勇依次點開6個支部后的“小加號”逐一檢查,統計數據報表立刻生成顯示。報表下方則是每個黨員逐項的學習任務,有五六個學習視頻,狀態均顯示“已完成”。

“這些可視化的學習內容很豐富,很受基層黨員的歡迎。”徐勇介紹,自從今年初啟用這套系統,黨員的學習勁頭有了明顯提高。

看到前一階段的學習任務都已完成,徐勇又把上級部門下達的新學習任務,派發給各黨支部黨員。操作完成后,街道黨工委所屬黨員的手機上立即出現一條黨課學習提示,這是“重慶黨員教育”客戶端推送的,該客戶端與“紅巖先鋒智慧黨務”系統相關聯。黨員點開推送信息,就可看到學習任務。

徐勇介紹,智慧黨建還可以幫助黨員干部隨時參與反詐宣傳、無償獻血等志愿服務。隨著系統功能不斷完善和拓展,智慧黨建能夠助力服務更多的基層黨員和群眾。

智慧農業

無人農機顯身手 種田像玩玩具車

陽春時節,春耕大忙。近日,重慶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市農科院農機所正高級工程師佘小明又帶著他“拉風”的無人駕駛農機大展身手。

只見他拿起遙控器“發號施令”,一臺大紅色的農機就順著山坡“爬”了上去。雖然這個機器看著就像一個方盒子加四個輪胎,結構十分簡單,但異常靈活,甚至能夠實現就地轉向。

無人駕駛農機駛入田間后,佘小明拿出一個裝有兩個漏斗的部件安裝在農機尾部,然后將玉米種子、肥料倒入漏斗中。隨著遙控操作,農機從田間駛過,播種、施肥同時完成,一小時就能作業2至3畝。

“農機上搭載了導航系統,如果地形更規整一些,我甚至都不用遙控它,直接設置好作業路線,它就能自主作業了。”佘小明說。

這是佘小明專為丘陵山地農業定制的小型多功能無人駕駛作業平臺。該平臺通過更換部件,還能完成更多作業場景,甚至還能在果園里噴灑農藥。“比如,把漏斗換成水稻直播機具,它就能變成水稻直播機,1小時最多能播種10畝地。”佘小明說。

“重慶地形復雜,駕駛、操作農機難度也不小,小型無人駕駛農機能進一步提高作業安全性,還可以降低操作難度。未來,我們還要繼續研發,讓無人駕駛農機精度更高,作業場景更廣泛。”佘小明說。

編輯:袁文蕙???? 審核:張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