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重慶日報網(wǎng) 閱讀:17294
4月10日,重慶高新區(qū)虎溪街道師大苑小區(qū),唐安科正在家里制作標本。
4月10日,春雨如絲,淅淅瀝瀝。記者來到位于重慶高新區(qū)虎溪街道的師大苑小區(qū)內(nèi)唐安科的家。沒想到,剛跨入房門,就被驚呆,不禁“哇噻”一聲——
一墻的展示柜和書柜里,甚至柜頂上,沙發(fā)上、桌子上、柜式空調(diào)上、電視柜前,到處都放滿了動物標本,令人目不暇接;廚房門口,臥室過道,整齊堆放著一摞摞原木色標本框,既有動物標本,也有植物標本,有的甚至摞得比人還高。
“這是家嗎?這分明是一座‘動植物園’啊!”聽見這樣的感嘆,唐安科樂呵呵地笑了,“大大小小的標本,有6000多件了。”他說。
72歲的唐安科,與標本打了40多年交道,被很多人稱作“標本爺爺”。他的一雙手能“化腐朽為神奇”,讓各種各樣的動物“起死回生”、植物“永不凋零”,更展示了生物多樣性之美。
一場偶然
從繪制生物墨線圖到摸索標本制作
白色的泡沫板上,趴著一只嬌小的梅花鹿,它四肢彎曲,背部微微隆起,顯得寧靜而優(yōu)雅。它的眼睛雖失去了生命的光芒,但仍能看出一絲曾經(jīng)的好奇和敏銳。
唐安科小心翼翼地對梅花鹿的姿態(tài)進行微調(diào),用標本針固定好各個部位,不忽略任何一個細節(jié)。“這只梅花鹿估計出生不久便夭折了,我拿到時,它右后腿已經(jīng)斷了,只能做成坐姿。”這樣的定型整形過程,要花很長時間。他說,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特征,他要做的,就是讓標本盡可能呈現(xiàn)出接近自然、真實的狀態(tài)。
唐安科“入坑”標本制作,算是一場偶然。
1978年,唐安科進入重慶師范學院生物系(現(xiàn)重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擔任植物學實驗員。除了給學生準備實驗器材,他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繪制生物墨線圖。生物墨線圖,好比是植物“身份證”上的證件照,不僅是植物志這類植物學基本文獻需要,植物學家每次發(fā)表植物新種的論文,也必須有墨線圖作為基本圖。師生們到各地采集回來很多植物標本,建起植物標本室,標本存放柜的圖紙,都是他一手畫出來的。
后來,在管理植物標本室的過程中,唐安科發(fā)現(xiàn),重慶天氣潮濕,為了防蟲、防霉,每個標本存放柜里都放置了樟腦丸。但是,樟腦丸不僅味道刺鼻,防蟲、防霉效果也不太理想。
上世紀90年代,他又開始負責管理動物標本室,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問題。他說:“有些珍貴的動物標本生蟲了,被蟲子吃得肢體殘缺,讓我心痛得很。”
大約從2000年開始,很多植物志、蔬菜品種志都編撰完成,植物新種發(fā)表也越來越少,沒有多少圖可畫的唐安科,開始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摸索標本制作上。
“當實驗員這么久,我接觸了許多動植物標本,偶爾也學習制作,的確是喜歡。更重要的是,我想去解決之前發(fā)現(xiàn)的問題。”他說。
就這樣,他從“繪畫師”變成了“標本師”。
一份堅持
“發(fā)明大王”拿下5項國家發(fā)明專利
如今,退休近13年的唐安科,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實驗室”——
陽臺上,擺著大大小小的塑料桶、搪瓷盆、不銹鋼盆,許多都盛有溶劑,以及正在制作中的標本。客廳茶幾上,盒子、盤子裝滿了工具,剪刀、鑷子、解剖刀、昆蟲針、注射器……展示柜里、縫紉機上、沙發(fā)邊上,到處都是他囤的各種制作標本的耗材。
退休后,他一直堅持這份熱愛,沒有一天“躺平”過。每天,他都來回穿梭于客廳和陽臺之間制作標本。
為了讓動植物更好地“重生”,他還花了不少心思、動了不少腦筋,形成自己的“獨門秘籍”。
標本的種類很多,動物剝制標本是其中之一,常用于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及大型魚類。不過,以往這種標本在處理過程中,通常采用在內(nèi)皮涂抹有毒的藥品進行防腐,比如甲醛、砒霜等。“這種標本陳列在標本室或標本庫是可以的,但進行展覽展示,甚至進入尋常百姓家,就有局限性。”唐安科說。
為此,他發(fā)明了一種操作簡單、無毒、成本低廉,且能長期有效防腐的處理液。在制作動物剝制標本時,按照常規(guī)的標本制作技術(shù)進行剝皮、去脂等工序后,用這種處理液進行浸泡,再清洗干凈表面處理液,然后填充、整形等。如此,制作完成的標本,不用再使用任何有毒藥品進行處理,對人更加友好,也讓標本保存效果更好。“我用這種方法制作的標本,保存時間最長的已經(jīng)有10多年了,沒發(fā)生過生蟲、生霉等問題。”他說。
浸制標本也是常見標本種類之一,需要長期浸泡保存。其中,傳統(tǒng)浸制動物標本大多采用甲醛浸泡。他自主研發(fā)出動物干式整體保存標本技術(shù),既實現(xiàn)了標本無毒、防蟲、防霉,還把動物生前的肌肉、骨骼、皮毛全都保存了下來。
飛禽走獸纖毫畢現(xiàn)、形態(tài)逼真;植物色澤鮮明、莖脈清晰;昆蟲薄翼斑紋精致、透如輕紗……他的“獨門秘籍”,讓動植物“活”了起來。
目前,他作為第一發(fā)明人,已經(jīng)拿下5項國家發(fā)明專利和1項實用新型專利,成為別人眼里的“發(fā)明大王”“創(chuàng)新達人”。
一個心愿
幫助更多中小學建起標本室
6000多件,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數(shù)字。但唐安科并未止步,他的奇妙“動植物園”仍在不斷增添新“成員”。
如今,他還會到附近的山上采標本。他說,南北延伸的縉云山脈,是個資源寶庫。每次去旅游,他也會特別留意,哪些可以帶回來做標本。“別人帶特產(chǎn),我是撿標本。”
去年國慶假期,他和家人到山東乳山旅游,撿回不少螃蟹。回來后,他還網(wǎng)購了一些,花了兩個月時間,把它們都制作成標本,并用4個精致的大盒子裝裱起來。
帝王蟹、旭蟹、寬身大眼蟹、大勾手溪蟹、赤甲紅海蟹、強壯菱蟹、情侶蟹、將軍蟹、蜘蛛蟹……標本盒子里的螃蟹,形態(tài)各異、活靈活現(xiàn)。“以前這些蟹只能做成浸制標本,用了我的技術(shù),就能干式整體保色保存。”他自豪地說。
還有些時候,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會給他送來一些因病或意外死亡的寵物。甚至有不相識的人,多方打聽到唐安科后,把心愛的寵物給他寄來,希望他能將它們做成標本。
他說,標本無聲,卻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xù)”,也讓寵物主人的情感有所寄托。
隨著標本越來越多,唐安科在圈內(nèi)也有了一定名氣。在朋友的推薦下,他陸續(xù)收到一些中小學的邀請,讓他帶著標本到學校辦展覽。目前,他的標本已公益展出46場次。
“很多動植物,孩子們只在課本上見過,甚至在課本上都沒見過。看到標本時,他們都興奮得不得了。”他說,看著孩子們?nèi)绱讼矚g,自己也由衷高興。
這些標本能讓孩子們更直觀地了解動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了解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能為他們打開一扇探索自然世界的大門,在心中播下一顆熱愛自然、崇尚科學、尊重生命的種子,“這才是它們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唐安科說。
正因如此,唐安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獨門秘籍”傳承下去,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讓更多中小學都建立起標本室、標本館。
此外,他還有個想法,把家里的這座“動植物園”,“搬”到一個更寬敞、開放的場所,讓這些標本能更好地展出,被更多人看見,增強公眾對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tài)保護的認知。
興許到那時,他會有不舍。但他還是認為,一切都值得。
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龍帆/圖 張亦筑/文
(責編:黃凌、劉政寧)
好消息,家門口就能辦理護照了! 重慶高新區(qū)新增一個出入境業(yè)務(wù)受理點
在家門口就能辦理出入境證件了,真是太方便了!4月8日上午,在重慶市公安局高新區(qū)分局虎溪派出所辦證大廳,市民張女士10多分鐘就辦完了所需
快手快聘參與2024“百城千校萬企” 設(shè)專區(qū)促大學生就業(yè)
4月9日,由全國工商聯(lián)、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lián)合主辦的2024年度百城千校萬企促就業(yè)行動在重慶隆重啟動。作為國內(nèi)領(lǐng)先的招聘平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