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操刀’做手術,精湛的技術讓我每天都有‘新的感受’,我又對生活充滿了希望!近日,一個月內接受兩次機器人輔助膝
“機器人‘操刀’做手術,精湛的技術讓我每天都有‘新的感受’,我又對生活充滿了希望!”近日,一個月內接受兩次機器人輔助膝關節置換的患者在給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橋醫院)骨科張瑗教授團隊的感謝信中這樣說。
兩次機器人輔助手術,讓六旬老太重拾“膝”望
患者梁阿姨今年65歲,患有雙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因膝蓋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專程從山西來到重慶新橋醫院異地求醫。4月22日,張瑗教授團隊與家屬商量后,決定采用先進的骨科手術機器人進行手術。在錕铻®全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協助下,張瑗教授為患者完成了機器人輔助下左側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第二天已能獨立下床行走,關節屈伸活動自如,能完全伸直,也能主動屈曲至120°。梁阿姨自述“感覺非常良好”!
在左膝術后的第三周,5月20日,梁阿姨及其家人再次來到新橋醫院門診,主動要求張瑗教授對其完成右側膝關節的機器人輔助置換。手術過后,梁阿姨表示,“傷口僅輕微疼痛不適,傷口出血非常少,很快就可以下地。”梁阿姨及家屬對手術的效果非常滿意,術后第三天便辦理了出院,還親筆手寫感謝信,對張瑗教授團隊精湛的技術表示由衷地感謝。
第一次術中最終手術截骨規劃(左),第二次術中最終手術截骨規劃(右)
據張瑗教授介紹“以往非機器人的傳統技術,雙側手術的間隔通常在兩個月左右。機器人協助的手術,其微創化和精準化程度體現在對截骨和張力平衡的微量級把控上,手術創傷效應更低,患者術后的加速康復更易實現。”
張瑗教授在進行機器人輔助下膝關節置換手術
新質科研,推動骨科臨床診療精準智能發展
隨著機器人輔助置換手術的興起,臨床上的數據比較來看機器人的精度遠遠高于傳統手術,術后的近期療效也高于傳統手術。不斷成功手術案例顯示,骨科機器人手術時代已經來臨。
為了對國產關節手術機器人在臨床應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全面評估,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開展的《國產關節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評價》重大項目之《關節手術導航定位系統對髖/膝關節置換術植入國產假體的兼容性和有效性研究》課題,4月2日也在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橋醫院)率先啟動。會議當天,張瑗教授向課題全體研究成員介紹項目的背景與意義、研究方案與流程。這是一項前瞻性、多中心監床研究,評估這一新型科技在醫療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為國產關節手術機器人技術的全面、科學、規范化應用提供依據。同時,張瑗教授也分享了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關節置換的臨床經驗。
張瑗教授在進行機器人輔助下膝關節置換手術
據了解,早在2020年,張瑗教授就參與骨科機器人的臨床研發,根據國人解剖特征和醫生手術習慣進行了深度優化,在設計理念、精確操作和工程造價上較國外機器人系統更具優勢。同時,作為主要研究者(PI)分別承擔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膝、髖關節置換的注冊臨床研究,研究結果發現,機器人手術,在術前可以定制個性化手術方案,術中機械臂精準執行手術方案,達到亞毫米級精度,在圍手術期可減少炎癥水平、減少患者疼痛藥物消耗,加速康復。
在2023年7月,張瑗教授曾使用錕铻®全骨科手術機器人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日喀則完成了20余例關節置換手術,創造了全球海拔最高的機器人輔助關節置換手術紀錄,獲得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亞洲人工關節學會等權威媒體的報道。此次手術對國產手術機器人和導航系統在高原上的運行性能進行了有效評估,證明機器人輔助關節置換手術依然可以獲得跟平原地區類似的手術精度和臨床結果。手術的圓滿成功,證明機器人不僅可以克服外科醫生在術中產生的操作偏差,更加客觀、規范,并且更加適應極端環境。
張瑗教授及其帶教團隊在日喀則進行機器人輔助膝關節置換手術
據悉,通過此項目,新橋醫院骨科將持續致力于精準智能骨科持術的研發、應用示范,讓醫療發展的科研成果惠及百姓,推動骨科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