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重慶青年報 閱讀:26833
四月的大連交通大學,繁花似錦,生機勃勃。坐落于西山腳下、馬欄河旁的沙河口校區,花團錦簇,春意盎然。 在桃李爭輝的校園里,大連交
四月的大連交通大學,繁花似錦,生機勃勃。坐落于西山腳下、馬欄河旁的沙河口校區,花團錦簇,春意盎然。
在桃李爭輝的校園里,大連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劉自康、校長陳秉智會見大連市沙河口區委書記周勤、區長姜茂生一行,共商合作、共話發展、共敘友誼。
劉自康指出,“大學因城市而生,城市因大學而盛”,學校與沙河口區的發展歷程有許多相似之處,希望能以此次合作洽談為契機,一起走出陣痛,一起突破突圍,一起高質量發展。
劉自康滿懷感慨、飽含深情地回顧了學校與沙河口區的深厚情誼,用三個“不會忘”對沙河口區在學校發展過程中給予的巨大支持表達感謝。
沙河口區委、區政府十分關心、時時牽掛學校,對學校建設發展、人才引進、校園安全及周邊環境治理等方面給予全力幫助,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區里在人力、物力、核酸檢測、業務工作指導等多方面提供了無私援助,這份家人式的真誠情誼,交大人永遠不會忘。
此前,周勤書記就曾來訪我校,校區雙方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并成立了“大連交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這個伙伴間的發展良機,交大人永遠不會忘。
大連交通大學自建校就坐落在沙河口區,生于斯、長于斯,與區里共居住一方水土,共生長一片藍天,共呼吸一樣空氣,命運與共、前景與共,共生共榮、親密無間,這片拓荒者的創業熱土,交大人永遠不會忘。
(圖為大連交通大學沙河口校區)
城市之“盛”,離不開大學加持
沙河口區是大連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區,其區位優勢明顯、公共服務完備、現代服務業發達,科教資源集聚、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多張大連風景名片。
(圖為沙河口區星海廣場)
學校在機械制造、車輛交通等領域科技創新業績突出,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擁有一批國家級、省市級高端人才,為我國軌道交通行業技術創新解決了一批“卡脖子”難題。
校地發展相輔相成、唇齒相依,推動地區發展,學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劉自康結合實際提出五個“共對接”的思考,為學校助力地區發展提供思路。
一是共商教育教學資源對接。學校的師資力量、學生資源較為豐富,可以供給區里的教育需求。學校擁有軌道交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創新創業實訓基地等實力較強的特色品牌,可以為中小學生開放科普基地。
二是共謀區校科技產業對接。學校擁有遼寧省為數不多的國字號大學科技園,多個專業與沙區軌道交通、新材料、文創等重點產業高度契合,雙方可以傾力構建“政產學研金介用”相結合的技術轉移全流程融通體系,讓教師把論文寫在車間里、寫在大地上,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實施。
三是共促干部人才教師對接。聚焦“事業留人、感情留人、適當的待遇留人”,發揮各級人才政策疊加優勢,雙方聚力做好人才“引培育”工作,支撐學校學科人才隊伍建設,更好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希望區里幫助解決人才子女上學、就醫等后顧之憂,共同打通服務人才的“最后一公里”。同時,探索干部教師互派路徑,干部教師到地方掛職鍛煉,了解民眾所需、地方發展所需,地方干部到學校來傳授工作機制、工作流程、工作方法等。
四是共推學生就業創業對接。發揮地區區位優勢,雙方強力推動訪企拓崗工作,組織更多招聘會,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通過舉辦創業大賽和拓展投融資渠道等,支持學生在連在沙開展創新創業。我們不僅要有交大小吃美食一條街,更要有交大創新創業一條街。要多措并舉吸納學生留在大連工作,為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輸送優質人才資源。
五是共強精神文化融合對接。城市因大學而高尚而靈動,大學因城市而出彩而光鮮。學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個強大的“能量場”,要發揮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引領和助力城市進步的重要作用,增強校地文教融合、文旅融合、文創融合,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插上高水平的科教翅膀。
來源:大連交通大學
文:孫世慶
紅巖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85年鄧穎超正式提出紅巖精神這一概念以來,江
4月24日,新時代傳承弘揚紅巖精神學術研討會在重慶紅巖干部學院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們,就紅巖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關系、歷史形成、培育主體、精神特質、歷史地位、
紅巖精神是重慶城市精神的核心——新時代傳承弘揚紅巖精神系列評論①
紅巖青松沐風雨,不朽精神代代傳。昨日,我市召開了新時代傳承弘揚紅巖精神學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的召開,對于準確把握紅巖精神的特質、歷
本報訊 (記者 陳國棟 見習記者 卞立成)為從紅巖精神中汲取建設新重慶的奮進力量,推動我市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