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從警11年的周雷,用自身經歷踐行著奮斗者的諾言。一年前,他來到了距離武隆城區23公里的鳳山街道走馬村,成為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村子坐落在烏江南岸的白馬山上,海拔1250米,常年云霧繚繞,在這里,周雷扎根山野聽民意,躬身土地解難題,向貧困發起“最后一戰”。
主動請纓奔赴山區“想去磨煉下自己的能力”
2019年3月8日16:50,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接到市公安局通知,要求選派年輕干警駐扎區縣參與精準扶貧工作。周雷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我曉得自己脾氣不好,又缺乏基層工作經驗。正好借此機會磨煉心性,提升能力。”他回憶,當時總隊共有七八人報名。最后,總隊長陳軍親自敲定了人選——在市公安局選派的八人中,周雷成為了交巡警警種的唯一代表。
按照相關要求,3月11日駐村干部就得進村報到。留給周雷的準備時間只有兩天。
不出意料,周雷的家人及好友都不太贊同。周雷的愛人在一家銀行工作,但小孩年紀尚幼,需要大人監護照料。放著妻兒老小不顧,相隔千里,這一駐村還是兩年,家人的不解在情在理,好友聽說后調侃周雷“你腦子是不是不清醒”。
但周雷自認是個有倔勁兒的人,決定了就要去做。憑著一番軟磨硬泡,終于穩定了“大后方”。安排好了家庭事務,沒有半刻遲疑,便來到了這個邊遠的山村。
走馬村位于武隆區西南部,海拔600—1250米,村域面積21平方公里,周邊與萬銀、車盤、蒲板三村接壤。該村下轄走馬、桐麻、芭蕉、南巖、花房子、四合頭、芹菜園、梅子8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539戶1890人,其中,建檔貧困戶95戶297人。由于山地貧瘠、交通不暢,這里脫貧致富的工作成果一直不明顯。
周雷就從一次次用腳步丈量民情的走訪中開始了自己的駐村工作。
用腳步丈量民情“真心實意幫村民脫貧致富”
今年32歲的周雷,2009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專業,畢業后便進入公安體系。多年的工作經驗,培養了他特有的觀察力,他明白,靠嘴皮子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還得看實際行動。
“跟男性村民交流的時候,我一般會先跟大家聊聊家常,信任你了然后再遞出去名片,人家才會收著。”周雷在一次次走訪中總結出跟村民們打交道的“套路”,也慢慢摸清楚了村子的情況,村里的優勢是什么,短板在哪里,都了然于胸。
走馬村屬于典型西部高山地區普通中國農村。無特色種植養殖業、無名勝古跡、無人文特色、無秀美風景,急需統籌規劃產業升級發展。此外,該村客觀上還存在用水難、外出務工人員多、村民對本村發展問題關注度不高、內生動力弱等制約發展的問題。“全村沒有支柱產業,大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多是老人和小孩。”這樣的情景讓周雷也犯了愁。
沒有農村工作經驗的周雷日日和村干部們一起走家串戶,到田間地頭與村民開座談會,尋找破除發展難點的方法。
“如果走馬觀花,8個村民小組全部走完,要半個月;如果深入調研,則要兩三個月。去年我搞了4次遍訪,對村內人員構成、常態化矛盾及貧困戶基本情況都有了相應掌握。”周雷告訴記者,起初也曾認為自己只是下來搞協調的,但后來觀念有了轉變和提升,“我不是來鍍金的,是真心實意想為村民做些實事,幫這個村脫貧致富。”
改變貧困村的落后面貌,既是上級賦予的政治任務,也是村民們多年來的期盼。市扶貧辦工作人員曾告訴記者,駐村第一書記就像貧困村里的體溫計一樣,監測著各個貧困村、貧困戶的動態情況,系統掌握貧困群眾的第一手信息,為實施精準扶貧提供了基礎。
上下求索解難題為貧困村帶來“看得見的變化”
2020年是脫貧攻堅工作收官之年。扶貧工作已進入最后沖刺期。周雷帶動村民,也鉚足了干勁。
然而,在不斷摸索探尋中,周雷發現,走馬村缺少資金、缺乏帶頭人,集體經濟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全村農戶種植業基本限于“三大坨”(紅苕、洋芋、苞谷),大多數村民只滿足于自給自足,規模種植和特色種植并未得到發展。生豬養殖方面,帶頭人也才剛剛開始步入正軌。
憂心與壓力,讓周雷時常茶飯不思,夜不能寐。本身就長期患有失眠的他,今年7月下旬開始病況更甚。為此,醫生還專門給周雷開了幫助睡眠和補腦的藥物。
為了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周雷四處奔走,歷經坎坷艱辛。去年9月,周雷在考慮如何提升全村整體經濟水平,如何打造貧困村“一村一品”時,想到芭蕉組農戶有家庭作坊式手工苕粉制作,每年產量大概在2噸左右,每斤能賣到13元,就打算整合農戶力量與企業進行合作。
他打聽到武隆區土坎鎮有家欒氏食品加工廠做得比較好,便主動上門洽談。他建議,由食品加工廠負責資金、技術和銷售渠道;走馬村負責協調政策、土地;農戶以土地、人力等方式靈活入股,在走馬村新建一個苕粉加工廠。對方一聽很感興趣,雙方前前后后接觸了兩個多月,但受種種因素制約影響,苕粉加工廠最終沒有做得起來。而后,周雷又想利用本地特產建一個淀粉加工廠,忙活了一個多月,還是沒能成功。
今年疫情期間,不甘心的周雷在“學習強國”上看到一則新聞,介紹貴州省有個地方與企業合作發展集體經濟時,以環境好為由占了5%的股份。他受到啟發,何不以提供銷售渠道的形式入股,帶動95戶貧困戶與欒氏食品加工廠合作,幫銷苕粉呢?隨后,他聯系上南山食為鮮枇杷園火鍋,所得利潤用于貧困戶分成和走馬村自行開支建設。據統計,今年5月至8月,已成功銷售苕粉2000斤。
“賣一斤,就提一斤的成。利潤不高,但能讓貧困戶樹立集體經濟意識,懂得集體經濟是好事,進而以點帶面,爭取把整個村子經濟盤活,盡最大努力為走馬村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基礎和鋪墊。”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不忘本行,保暢護行推動農村公路修整及勸導站建設
“全面奔小康,關鍵在農村;農村奔小康,基礎在交通。”一句話,道出了脫貧攻堅中交通所發揮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近年來,重慶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將農村公路建設納入重慶市重點民生實事和扶貧攻堅重要工程強力推進。
自打周雷到任后,村民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從過去“走得了”到如今“走得好”,全村成功實現了“社(組)社(組)通”。
走馬村花房子組建檔貧困戶余啟純家附近有個三岔口叫馬水井,一條通往郎樹灣,全長3公里左右;另一條通往新房子,全長1公里左右。以前是泥石路,坡度大,天雨路滑不說,道路還滿是泥濘坑洼,凹陷處起碼有30厘米之深,村民們諸多抱怨。
在修村路過程中,周雷不單積極助推,還將交通管理的專業與工作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落到實處。據悉,該村對這條道路硬化修整共計投入180多萬元。今年4月正式開工,8月順利完工。如今,經行在這條寬3.5米的平整大道上,可謂車穩人安。
“村村通”“社社通”,更要“路路安”。農民群眾出行不再難,但相較于城市,農村道路交通安全情況更復雜,交通管理仍然較為薄弱,農村交通安全問題依然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為了強化農村道路安全管理,警保聯動·武隆區鳳山街道走馬交通安全勸導站就建在武隆區第二實驗小學集團蒲板完全小學校旁邊。要是看到村民未戴頭盔騎著摩托車駛過,勸導站勸導員就會立即勸阻。
這個二級勸導站,去年10月建成,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站還被作為了宣傳防控點。據了解,站點是周雷來了后建的,“主要是考慮到當時已有的勸導站沒有固定位置,路面勸導全靠人,連根欄桿都沒有,極不規范,更不安全”。這條路是319國道,同時還和通向土坎的支路相接。山區是休閑避暑的好去處,夏天去往白馬山天尺情緣景區游玩的車輛很多,其中摩托車不戴頭盔、農用車超員超載,私家車上到山上解開安全帶的不在少數。
“要是連個勸導站都沒整得好,不能協助當地職能部門承擔起農村公路‘生命防護’標準化建設,沒有確保道路通行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就對不起自己的本職。”周雷坦言,當時建站的這一想法,剛好同時任武隆區道安辦副主任、區公安局交巡警支隊副支隊長向浪不謀而合。去年7月,周雷和向浪在山上選址,最終確定了這個易于管控,且無道路交通安全隱患的交匯點。
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如今的勸導站不僅硬件改造升級,還越來越智能化。紅色的LED滾動電子屏;檢查車輛時可及時拍照上傳,用作證據留存和工作備案的工作APP;還有大喇叭、警示燈、電子欄桿,監控頭、錐桶等設施設備,無一不起到警示宣教作用。
除了完善硬件設施,周雷還經常走進學校,給學生輔導功課;給師生講解交通安全知識,宣傳交通安全法律法規。蒲板小學保安蔣小濤和校門正對面的百貨店老板陳維芝紛紛證實,“村頭自從有了標準化的勸導站,加上周書記注重強化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現在娃兒上學放學、村民出行都更有安全保障了。”
據了解,勸導站建成投入使用以來,村轄域未發生傷人亡人交通事故;摩托車頭盔佩戴率95%;便型拖拉機、貨車載人,小型面包車超員現象基本消除。
“修通一條路,開發一片地,扮靚一片莊,發展一個產業,建設一個堅強陣地。”這或許也是每個駐村第一書記的心聲,更是他們敢于擔當作為,以滴水穿石的韌勁干事創業的寫照。
文/重慶青年報記者張書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