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1.04.29期 >
A07-魯豫:找到一個錨 讓自己停靠

A07-魯豫:找到一個錨 讓自己停靠

新書《還是要相信》出版

魯豫:找到一個錨 讓自己停靠

雖然有時候明知人生無解,但魯豫仍在探索,用她的努力與智慧去接近生活的本質。近幾年,她一直通過書信與讀者交流著愛情、友情、婚姻、事業等各種話題,涉及了聚散、愛恨、冷暖、悲喜的百態人生與復雜的人性。

這些真誠的交流如今被集結成書,命名為《還是要相信》。但魯豫表示,自己無意做誰的“心靈導師”,她覺得不可思議:“一個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有過明白的人,居然可以解答別人的困惑。其實,哪有什么解決方案,誰的人生不是一堆麻煩?所有麻煩、痛苦除了等時間給出答案,哪有其他的辦法呢?”魯豫沉迷于和讀者互動,因為讀者的來信與她的回信,構成了相互取暖的美好,“這個過程無比治愈。”

也因此,魯豫在《還是要相信》中想告訴大家:“無論是誰,我們都曾經或正在經歷各自人生的灰暗時刻,那是一條漫長、黝黑、陰冷、令人絕望的隧道,可是,我經歷的一切告訴我,無論多么艱難,那束光、那份暖,就在隧道的盡頭等著我。”

這些文字比生活當中的魯豫勇敢些

魯豫介紹說,《還是要相信》源于一檔名為“偶遇魯小胖”的音頻欄目。在節目中她會收到許多年輕人的提問。例如,她會被問及可不可以一個人生活?害怕社交的人要如何社交?喜歡的和擅長的職業,選哪個?女性如何面對年齡帶來的焦慮?不堪父母的催婚,要為了穩定和不愛的人結婚嗎?魯豫說:“每次信里都會有一些困惑和疑問,我先寫下回信,然后錄一個音頻。去年,出版社找到我,把它集結出書。第一本是《偶遇》,第二本就是《還是要相信》。”

面對提問,魯豫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坦誠講述與大家一樣茫然糾結的時刻,以及成功背后默默付出的堅韌和求索。在眾多回復中,魯豫選出了最有代表性的55例,反復修改、打磨,結集成《還是要相信》。書里沒有大道理,都是一些值得玩味的小故事。她表示,想用真摯、清醒的文字,給讀者如摯友般的陪伴。

魯豫覺得《還是要相信》的寫作過程“挺有意思”。因為每周都要交稿,所以她在很多地方寫作過,飛機上、家里、酒店房間……“因為每個禮拜交稿以后還要錄音,我曾躲在飛機的廁所里面錄過,后來發現不行,噪音太大了。還有兩次,我甚至在飛機上的嘔吐袋上寫稿。”

寫這些文字的過程,對魯豫來說也是“治愈”的過程。“文字是挺治愈的,人在文字當中開放度是很大的。我現在回過頭去看,這些文字特別坦誠,而在生活當中,你未必會把心敞開那么多。人是這樣的,你的心只能向外界敞開一個角度,而這個角度的大小取決于跟你交流的那個人是不是讓你信任,但不可能完全敞開。”

魯豫笑說,文字有一種特別神奇的力量,她在文字中開放度很大,比生活中表現得更勇敢,疏離感也少了一些。

少了疏離感,多了煙火氣

朋友們眼中的魯豫,身上有一些矛盾的重合:她在生活中看起來很隨意,有著淡淡的疏離氣質,卻又有非常堅定的自我認同,緊緊守護著自己的執著。朋友們說,這本《還是要相信》,少了疏離感,多了煙火氣。

對于這種煙火氣,魯豫坦言是在準備出版的那段時間,無論是待在家里看書、看電影、吃東西、做家務,還是每天下樓取外賣、和小區的保安大哥聊成熟人,或是思考瑣碎生活的意義,對她來說,都是生活慢下來以后的新體驗。“慢下來以后,我發現,以前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瑣碎的小事情都變得特別打動我。更年輕的時候,我會忽略掉生活中溫暖的善意,雖然感受到,但可能錯過,因為在忙著往前走。”

《紐約書評》中有過這樣一段話,讓魯豫印象深刻。“哪怕巴黎的疫情最糟糕,所有的藥店都關門,口罩也買不到,消毒水也買不到,但是我相信,在凌晨四點鐘,一定會有一個面包師在烤面包,一定有人在面包剛剛出爐的時候把法棍夾在胳膊底下掰一塊,吃一口。”

“這讓人明白生活的原動力。”魯豫說,“這段話特別打動我。”

不想回到30歲以前

很多女性會感嘆年華老去,希望“重返18歲”,魯豫則笑說自己不想回到以前,“因為那時候你對命運沒有掌控能力,我不太喜歡那種狀態。我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人生,我自己可以控制。只有你在成年之后,你在經濟上獲得一定獨立之后,你對生活態度更清晰之后,才會有這樣的判斷跟掌控的能力。所以可能30歲以前我都不太愿意再回去,好不容易走過來了。”

人們常說在什么年齡就要做適合這個年齡的事,魯豫對此不以為然,她認為年齡并不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這其實是特別不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真的是不一樣的。”魯豫分享道,幾年前她跟團隊在紐約參加國際艾美獎,走紅毯的時候,看到一個估摸著六七十歲的跑娛樂新聞的記者。“我有一個特別固定的印象,做這種娛樂節目的應該是年輕人,但她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她讓我明白,如果你愿意,你到60歲、70歲還是可以做別人認為是年輕人才能做的事。年齡不是限制,沒有什么不可以。”

另一方面,魯豫也坦承,承認自己變老,看著皺紋的增長,肯定不是令人愉悅的事情,“但是你要明白,不同年齡階段,你的確會遇到不同的事,風光不一樣。我不會因為我的年紀就不去做想做的事情,但一些小地方我覺得無所謂,比如我穿什么衣服、梳什么樣的頭發,這些不重要,但大的權益方面,我不會動搖。”

魯豫特別喜歡英國紀錄片《女爵印象》。對于紀錄片中四位年老的女爵士,魯豫以“酷”來反復形容。“我覺得艾琳·阿特金斯特別酷。還有朱迪·丹奇,老太太往那一坐,不怒自威。她們在年輕的時候一點都不美,40歲也沒開始美,而是從50歲以后才開始。這種美是歲月給她的。一個是朱迪·丹奇,一個是已經去世的日本演員樹木希林,她們越老越有味道,我就會想,老了以后要像她們那樣,成為特別酷的老太太。那種感覺一定特別好,我很期待那一天。”

堅持相信,堅持愛

《還是要相信》封面的英文書名“When in doubt, don't”引發不少好奇,魯豫解釋說,這句話是紀錄片《女爵印象》中談及“想對年輕時候的自己說什么”,年逾八十的瑪吉·史密斯的回答。魯豫被這句話深深打動:“我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回看年輕的自己,我會明白這句話——當你懷疑的時候,你不要懷疑。”

魯豫說前幾天她做了一個節目,節目里讓她回憶以前的事,墻上貼著她以前的一些照片,包括當年在央視做節目的照片。“我剛剛在央視實習的時候,臉特圓,那天他們把當年的照片貼在墻上,我看了覺得很可愛,我圓臉挺好的,但這是我過了二十多年以后才認知的,如果我當年就知道這一點的話,我會更加自如,更加享受那一刻。不是說那時候不享受,但那時候是有些焦慮的,是對這些不滿意的。我二十多年后再回看當年,的確覺得‘當你懷疑的時候,你不要懷疑’。”

讀書和寫作是讓自己安靜下來的事情,每個人都需要找到這樣一件事,就像錨一樣,讓船有停靠的地方。“人生充滿各種可能,有的時候我們不自覺地把自己那些可能的窗戶一扇一扇關上了。我覺得要相信,你可以把它推開。”

而這也是魯豫寫《還是要相信》這本書的初衷。魯豫說,自己可能某些時候有一點悲觀,但她總是會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不會輕易動搖。“我堅持相信,堅持愛,堅持相信愛,這是我生活的勇氣和支點。”

給魯豫來信提問的多是女讀者,愛情更是她們問及的一個高頻度詞匯。魯豫坦承自己也曾難過又恐懼地想,難道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慢慢失去對愛情的相信和渴望的過程嗎?“我對自己說,我受傷,但不可以失去愛的能力和信仰。”

在魯豫看來,愛人之間、朋友之間、家人之間,你首先是你,然后你才是別人的姐妹、別人的朋友、別人的母親父親、彼此的愛人。“我是覺得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定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但這并不可怕。年輕時候該犯的錯誤,就是生活所有的注腳,我從來不認為那是失敗。成功的維度應該是不同的,如果你碰到一個人,他陪你走過你生命的一段歷程,一年、兩年,那段歷程的本身就是意義,你們后來慢慢長大、分開,不是說你們倆都失敗了,只是說你們的人生又掀開新的篇章。永遠不要以今天的標準判斷昨天做的是否有意義,昨天的意義在于它發生在昨天。以我們如今的認知看當年做的事,那都是錯的,但是它造就了現在的你。生活充滿著未知,它逼著你在生存、生活,努力出人頭地的同時,慢慢接受并且和自己和解,接受現實和夢想的差距,接受愛情并不是每一個人時時刻刻的必需品,接受你的愛不被珍惜、得不到回應。可我還是固執地認為,愛情是會長存的。”

在你出去看過世界之后會發現

最大的世界就在你身邊

現代社會加速前進、瞬息萬變,人們處于一個欲望被無限放大卻又空前匱乏的時代,每天被生活捶打,被周圍的人裹挾,初入社會和職場的年輕人尤其容易感到困惑和迷茫。

有年輕人問魯豫如何“名利雙收”,魯豫認為這取決于你覺得要有多少錢之后才會有安全感,才覺得內心有那種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自由度。“如果你的要求是我要在北京有一套房子之后才能獲得安定感,可能的確會有很大的壓力。但我大學畢業之后也有幾年的時間,做節目的報酬是很少的,我第一份工作,一期節目才300塊錢。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一旦我工作之后絕對不能靠家里,我要求我的工資能夠養活我自己,這是第一步。一旦我能夠養活自己,我有多少錢就過什么樣的日子。只要我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內心就安穩。在那個時候我沒有害怕。”

魯豫說那時候她會覺得,年輕人過一種相對簡單的生活是特別天經地義的。因為年輕意味著有無限的可能性,“我特別看中我成長的空間和可能性,我不太在意我是不是吃苦,不太在意我比別人掙得少,我只是覺得我的明天應該不止于此吧。但推動我前進的,不是因為明天不止于此,而是因為我挺喜歡我干的這件事。先給自己一個基本的判定標準,我需要什么樣的生活,我能夠到達那個位置的時候,內心就不會有不安全感了。但是一旦你到了那一天,你會有新的問題,但這就是人生的常態。”

魯豫相信天道酬勤,只要你努力地做一件事情,有一天可能就會獲得回報,雖然一開始你可能并沒有想到這些。“我這一路碰到了不少這樣的人,都極其自律。以我不同時期的標準來看,也都極其優秀。當然,他們不僅僅因為自律而優秀,但優秀的代價之一必然是自律。自律的過程并不愉悅,甚至痛苦不堪,它不會使人更自由,也不一定使人更成功,但自律會讓人更體面,令人更接近心目中那個最好的自己。”

魯豫認為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甘苦自知,盡可能拼過、努力過,問心無愧是最好的。”對于很多年輕的職場“打工人”來說,他們大部分時間要困守于工作和家庭,沒有機會走出去看世界,走不出去怎么辦?魯豫的建議是:“一步一步來,在你無法看世界之前,你讓世界走進你。其實在你出去看過世界之后會發現,最大的世界就在你身邊。把生活安排好以后,按你的腳步,一點一點地走進那個世界,不要著急。”

此外,魯豫建議大家要對生活充滿好奇心,因為當你對生活有所好奇的時候,你就會熱愛生活。“每個人都需要找到你愛生活的那個點,只要你還對生活有一點點好奇和渴望,那就是生活的勇氣跟支點。這個支點不需要大,哪怕是一些小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嘉 圖/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