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街知事 關末
剛剛上線兩集,自制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就成為全網爆款。不少觀眾表示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從大英博物館里走出來。”
沒有特技加持,也沒有復雜的故事線,卻因立足現實引發強烈共情。短片采取擬人手法,講述了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出逃尋鄉的故事。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國記者,當聽到熟悉的中國話那一刻,她激動不已,“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你要帶我回中國嗎?”
雖然總時長不到3分鐘,但劇中的諸多小細節已掀起網絡熱議。為什么小玉壺的臉是臟兮兮的,還驚奇于一個柜子(屋子)可以住兩個人?因為英國從未善待瑰寶,很多文物在陳展時隨意擠在一起,有的甚至沒有保護罩,任由往來游客觸摸。為什么小玉壺向男主鄭重強調自己“是盞”?因為在遙遠的異國他鄉,鮮有人了解中國文物細膩而燦爛的背景,更無從記住那些“刻在心底的名字”……
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在被稱為“贓物大教堂”的大英博物館里有約2.3萬件中國文物,其中約2000件長期展示。它們大多數來自侵略戰爭的瘋狂掠奪,以及清末民國時期盜墓賊的銷贓和清皇室的私賣。維克多·雨果就曾在書信中寫道:“勝利者裝滿了口袋,攜手回到歐洲……而我看到的,是一次偷竊行為,和兩個小偷。”也正如短片所影射的,由于管理混亂,這些藝術瑰寶并不能發揮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反而要面臨被偷盜、被損毀、被掛上電商平臺的命運。
再放眼全世界,在47個國家至少218家博物館中,還收藏著167萬多件中國文物。據統計,僅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便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流散出境。那些背井離鄉的瑰寶,在顛沛流離中記錄著令人唏噓的故事,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中國人“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訓。
如果文物會說話,如果思念有聲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喚。從1949年至今,我國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征集等各種方式追索流失文物,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萬余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特別是近年來,我們致力于為建立更加公平正義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規則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智慧。2014年青銅器皿天全方罍器身回家,2018年西周青銅虎鎣抵鄉,2020年流失整整160年的馬首銅像正式歸藏圓明園……文載于物,族髓附間。運脈牽連,興者襄見。回歸之路展現了民族復興的歷程,更見證了中華兒女守護文化基因的堅定。
“這就是視頻的意義吧,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有網友如此評價《逃出大英博物館》以及近年來各類講述文物故事的文藝作品。我們希望故事中的小玉壺能完成“任務”,順利帶著她的小伙伴回家;更希望這樣的用心之作多一些,去喚醒共同記憶、去引起足夠關注,讓我們繼續齊心去彌補歷史的遺失。
新京報評論 南木
9月2日,在某平臺擁有超過1200萬粉絲、點贊超2億的主播“秀才”賬號被封禁。目前,他在該平臺的頁面顯示,其賬號違反了社區自律公約的相關規定。
“中老年追星太野,我媽最近迷上男主播,還為他寫小作文。”據報道,在“秀才”短視頻賬號的評論區,出現大量直接的表白。因為“秀才”的粉絲多為中老年女性用戶,他也被稱為“中老年婦女收割機”。
“秀才”能夠吸引大量粉絲,并非其日常行為的自然流露,而是經過了刻意設計。有網友總結道,舔嘴唇、握拳掩嘴、伸手理頭發、挑眉毛,以及假裝突然發現鏡頭,是“秀才”的標志性動作。有人評價,他吃透了粉絲的心理,年輕人覺得他“油”,但目標群中老年群體卻很容易喜歡他。
如果單單是以形象設計博得粉絲喜歡,“秀才”的成功路徑似乎無可厚非。然而,諸多跡象顯示,“秀才”在出名之后涉嫌違法違規,讓中老年粉絲的利益受損。報道就稱,據知情人士透露,秀才近期被舉報存在違法行為,這可能是他被封禁的部分原因。
9月2日晚,當地稅務部門證實,確已收到針對徐某某(網名“秀才”)的舉報材料,相關調查工作正在進行中。如若違法違規,等待“秀才”的自然將是依法依規的懲處。
事實上,相關平臺的社區自律公約也明確規定,平臺禁止通過營造虛假人設,進行虛假演繹騙取流量、關注或金錢。“秀才”以往發布的視頻,基本是對口型的經典老歌,除了以上標志性動作營造的人設,并無多少真實具體的內容增量。
但就是這種虛假的人設打造,讓一眾中老年粉絲沉迷其中,甚至做出過激、瘋狂的行為。在“秀才”的一次日常直播中,打賞金額少則幾十元,多則幾百到上千元,為他花費成千上萬的也不在少數。有網友對此評價,“害苦了中老年人”。
更有甚者,一位72歲的吉林老太太曾乘火車跨越1700公里來到安徽,只是希望見見“秀才”。好心人勸她不要沉迷網絡,她卻不回家,非要見見他,最后不得不由警方介入處置。
老年群體需要愛和歸屬感,在子女忙于工作、與父母居住在不同城市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尋求網絡的慰藉。應該說,這種心理是完全正常的,社會也應當為中老年人使用網絡提供便利。但與此同時,老年人接觸互聯網同樣也需要恰當的引導。
當前,相比對未成年人健康使用互聯網的關注,對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社會意識仍有不足之處。這一方面體現在互聯網適老化改造還有提升空間,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對老年用戶的保護與關照存在明顯欠缺。
相比未成年人,老年人自主意識強烈,也擁有獨立支配時間、金錢的能力。但是,面對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環境,老年人的理解能力和適應能力畢竟是有限的,稍有不慎就很可能落入精心編造的人設圈套,不僅遭受經濟損失,還會承受巨大的精神情感創傷。
不久前,上海警方就破獲一起假冒名人社交賬號的詐騙案。受害者王阿姨因迷戀影視明星,背著家人參與所謂應援投資和公益項目,前后砸進去20萬元。這些假冒明星的視頻賬號制作粗糙,但缺乏分辨能力的中老年人依然可能上當受騙。
中老年網民的情感需求需要被正視,他們的權益更需要依法保護。無論是假冒明星詐騙,還是營造虛假人設騙取流量,都是利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謀求不正當利益。網絡上的噓寒問暖、貼心關切、曖昧纏綿,背后有不少是別有用心的欺騙。
還要知道,互聯網滿足情感寄托的功能終究是有限的。中老年人的子女也應盡到義務,與父母多交流溝通,抽出時間陪伴老人,也幫助老人們更好地使用和適應互聯網,及時識破網絡上的各類騙局,保護他們的財產和感情不被欺騙。
中青評論 黃帥
最近,有關“大爺跳水”的視頻、討論在網上頗為流行。在一些社交網站發布的視頻里,有些天津的大爺大媽在海河邊上跳水,海河上的獅子林橋、北安橋等地也成了網紅打卡地。有網友還戲稱,“大爺跳水”是“8A級”景點。不過,這一現象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有網友就表示:只不過是一些老年人的跳水視頻,有這么好看嗎?
如果從跳水專業的角度來說,“大爺跳水”當然沒有跳水運動員的姿勢那么標準、動作那么漂亮,但難能可貴的是,這是來自民間的運動員,可以被看成一種民間的娛樂方式。它沒有那么高大上,卻非常接地氣,是一種大家喜聞樂見的休閑方式。
據報道,“在天津,大爺們跳水是一項民間自發形成的體育運動,并不屬于景區范疇”,而當地文旅局的工作人員也表示,“天津跳水大爺們的爆火肯定會帶動周邊文旅產業發展。”
對于此事,有熱心網友為跳水的大爺大媽的安全而擔憂。從一些視頻來看,跳水現場的安全保護措施比較匱乏,而跳水者又不是經過專業訓練的運動員,戶外的跳水環境也沒法跟室內運動場館相比,相關安全問題確實不容小覷。受訪者也表示,“政府應該通過行政手段積極引導大爺跳水行為,為他們提供安全保障,為游客提供更好的觀賞空間”。
從媒體評論的維度來看,對于“大爺跳水”現象,多數媒體還是持肯定態度。評論文章《大爺們上熱搜之后:如何在人生下半場綻放活力?》,從實現人生價值的角度,挖掘并肯定了“大爺跳水”的意義:“正如這些大爺們所示,年齡增長并不妨礙擁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對生活的熱愛,以及持續的學習和創新,都是實現積極老齡化的重要因素。無論年齡多大,我們都可以保持內心的年輕和活力,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書寫精彩紛呈的人生篇章。”
評論文章《天津大爺跳水跳出“8A景區”,要將美感保持下去》中則認為,跳水的老人體現了真正的美感,這不僅是健康之美,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可以說,“大爺跳水”是一種民間體育,它不是為了拿獎,而是為了快樂。在文章中,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民間體育運動的魅力,不只在于‘輸贏’帶給人的刺激,更在于以‘大家都在場’的共鳴共振,詮釋高質量發展語境中普通人提高生活品質、拓展夢想維度的無盡動力。”
“大家都在場”,確實是個很有魅力的狀態。在競技體育中,尚且有“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在民間跳水運動里,更不會去計較輸贏了。可以說,只要能勇敢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跳水技術,與在場的觀眾們積極互動,就已經很令人振奮了。
當然,也有網友關心“大爺跳水”的風險管理。對此,評論文章《堵不如疏,讓“天津跳水大爺”繼續跳下去》中指出:“風險固然存在,但既然跳水已經‘不可避免’地火了,那么當地不妨順應這個趨勢,做好相應的安全管理。比如,在部分時段配備救生人員,針對初學者設立安全提示,高峰時進行人流引導等。總之,大爺們享受跳水,并將這份快樂傳遞給了觀眾和網民,就說明這項活動是有正向價值的。社會各界也不妨對此多些包容。”
對于一個火起來的民間體育項目,包容比譴責更重要,也更有助于相關活動的規范化。正如評論文章《大爺跳水成“8A級”景點:充滿活力同時還需把好安全關》中所說,“天津大爺跳水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它不應該白白消失,相反,應該以穩妥的方式加以保護,有意識地進行品牌建設。如果在管理上過于‘一刀切’,一禁了之,或許會引發社會輿論爭議。希望相關部門可以響應群眾呼聲,通過妥善處理,讓流量變‘留量’,留住這一海河上的獨特風景。”
或許,在短視頻領域的“大爺跳水”,只會流行一段時間,但作為一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運動方式,它會在不經意間給路過的人們帶來一些趣味,還有一些生活上的激勵。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