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3.11.30期 >
07-“筆墨之舞——黃越山水畫作品展”舉行

07-“筆墨之舞——黃越山水畫作品展”舉行

“筆墨之舞——黃越山水畫作品展”舉行




11月25日,作為第二屆重慶都市藝術節展覽美育活動之一的四川美術學院卓越人才計劃“筆墨之舞——黃越山水畫作品展”在重慶美術館開展,展出黃越個人山水畫作品150余幅,精彩勾勒了黃越約40年的創作歷程。

本次展覽由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市美術家協會、重慶美術館(重慶畫院)主辦,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承辦,集中展示了黃越約40年的精品力作和藝術探索。

黃越,自幼秉承庭訓,喜愛書畫,是四川美術學院第三代山水畫家中的翹楚,現為四川美術學院教授(二級)、四川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擅長山水畫,兼習書法。他的山水畫作品以奇崛豐茂的巴蜀山水為主要描繪對象,以大寫意為基本特征,意境超邁宏闊,格調率真灑脫,筆墨酣暢淋漓;書法作品以行書為主,取法漢唐,追求力韻與書卷氣相結合,著有《山水畫藝術探要》《筆翰別裁》《看山歸來》等著作十余部。

走進展廳,觀眾可以清晰品鑒黃越的藝術歷程。如,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西方現代主義的沖擊下,他不得不面對國畫何以現代化的困境,大膽對畫面進行幾何化分割,以塊面、斑點進行山水的塑造,抒發主觀情感,在《蜀山春色》《靜》《鮮花村莊》等作品中都體現出了藝術家對中國山水畫的媒介特性、形式語言的探索,在彼時可謂耳目一新。

本世紀的頭十年,黃越開始將目光轉向傳統,讓內心回歸樸素,他穿行于高山大川之間,觀察和感受大自然的千奇百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隨之畫風也迎來了新變。如,以《深黛圖》《萬里晴天》《雪域山魂》等為代表的一批作品,呈現出干濕互用的自在面貌,配合藝術家個人的枯筆排線技法描繪山石質感,具有顯著的個人風貌,這也代表著黃越的藝術創作面貌走向了成熟。

近十年來,黃越更以淋漓盡致的大寫意表現山水景觀,又不乏生動的細節描繪,構圖新穎奇崛,沉著深邃的濃墨塊與輕盈通透的留白交相輝映,整齊有力的線條排列其間,構成畫面拉扯的張力。如,在《藏地探秘》《高原圣境》等作品創作中,黃越創新性地運用了藍色的彩墨表現天空、湖水、河流。

值得一提的是,黃越以傳統媒介繪制的一批扇面作品,咫尺之間,飽游飫看,盡抒胸中意象。這些扇面與大尺幅作品有別,以“格物致知”作為創作基本理念,更注重線條用筆方面的書寫性表達,體現了他對家學的延承,更是對傳統國畫語言和藝術觀念的重溫與研讀。

“本次展覽是對黃越近40年藝術創作的節點性回顧,從微觀層面說,是考察藝術家如何回應現實、關切現實;從宏觀層面說,有益于美術史譜系的厘清與構建,在校史、地域美術史、中國現當代美術史的框架中去定位思考。”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蔡峰表示。

在本次展覽的開幕式上,市文化旅游委一級巡視員江衛寧表示,第二屆重慶都市藝術節致力于打造重慶城市名片,持續培育重慶文化藝術品牌。本次展覽通過黃越以“謳歌人民謳歌新時代”為主題的優秀作品,展現了祖國大好山水和人文風物,從國畫藝術的層面探尋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和精神食糧。

四川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重慶市美協主席龐茂琨表示,為祖國山河立傳,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本次展覽的主旋律。畫家的筆墨語言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基因,追求書畫交融、構成與力韻并存;強調時代特色、注重視覺張力、探索新穎圖式,體現出中國畫藝術旺盛的生命力。

本次展覽的展期將持續到12月10日。

據重慶日報客戶端

 

這部劇“演砸了”,為何還贏得掌聲歡笑聲


當一群專業演員認真地將一部劇“演砸了”的時候,帶來的笑點有多令人拍案叫絕?11月24日,經典鬧劇《演砸了》中文版在施光南大劇院開演。

《演砸了》中文版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導演林奕執導,英國亨利·劉易斯、喬納森·塞爾和亨利·希爾茲共同擔任編劇。講述了環球最好戲劇制作公司正上演一樁離奇推理懸疑作品——《哈弗沙姆莊園謀殺案》,但在作品首演之夜,演員們卻狀況百出,大家佯裝淡定,努力將演出撐到最后……

盡管開場時,演員們一再強調這是一部嚴肅的推理劇,但觀眾看到的一連串不該在舞臺上發生的意外,才是這部戲的主戲。從演出開始前,無法按時到位的舞美和道具,到演出時演員誤場、技術裝置失靈,演員們“一本正經”地上演著“不正經”,再加上道具設計的“意外”不斷,小到一片紙屑,大到整個樓房樓板,舞臺上的所有道具都可能突然出現事故。而就算是舞臺都快塌了,也要把戲繼續演下去。

這在結構上是非常經典的戲中戲敘事法,觀眾看著演員演繹另一部劇,從兩者的反差中獲得“笑果”。如何不落俗套,不讓觀眾尬笑?《演砸了》機關重重的設置中有序的演繹,讓整部劇笑點非常密集且自然,每一個不經意的梗都恰到好處地被呈現出來,觀眾們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一連串哈哈哈哈的笑聲環繞整個劇院。

更有意思的是,不同于以往看到的話劇,《演砸了》中的每一個演員都要扮演三個角色——環球最好戲劇制作公司演員、戲中戲《哈弗沙姆莊園謀殺案》演員和拼命把戲“演砸”的演員。一人分飾三角,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演員們用精湛的演技為該劇增添了無數戲劇色彩。

“以前看一部劇好不好,總會以‘有沒有故事之外的表達’為評判標準。但《演砸了》讓我開始喜歡上這種純粹的喜劇,誰說非要有表達的才是好劇呢?開開心心笑一兩個小時,順便看一場無人在意兇手是誰的懸疑故事,也是一種不錯的體驗。”市民周舟看完這部劇之后如此感嘆。

記者獲悉,《演砸了》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今年在重慶施光南大劇院上演的第三部作品,此前由重演股份引進的阿加莎傳世經典話劇《無人生還》《意外來客》廣受觀眾好評。“除了經典的懸疑作品外,也希望讓市民朋友能感受不同類型的精彩演出,為大家的生活增加一些輕松歡樂的元素。”重演股份負責人表示,此次演出也是這部經典鬧劇時隔4年再次來到重慶。

據重慶日報客戶端

 

兒童文學創作同質化瓶頸如何破?

滬上學界展開探討


近年來,全國500多家出版社幾乎蜂擁搶灘親子閱讀,中國童書創作出版勢頭發展迅猛。隨著童書市場的持續領跑,如何創造更多彰顯本土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原創讀物,滋養中國孩子的童年;如何從眼花繚亂的浩瀚書海中精選好書,引導小讀者從中添智、養心、立志、受益,成為業內關心的話題。

日前,以“發展原創兒童文學,引領未成年人成長”為主題的上海大學中國原創兒童文學創意寫作與出版論壇在上海大學文學院召開,由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上海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上海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上海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教授譚旭東牽頭組織。全國多位學者、作家、出版人和兒童閱讀推廣人出席圍談。

“創意寫作與兒童文學的結合是激發兒童想象力、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譚旭東指出,論壇旨在為來自全國的兒童文學作家、研究者、出版者、推廣者提供平等交流的平臺,使我國的兒童文學創作、研究和出版在廣泛的交流中探索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論壇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由上海大學博士后王梓玥主持,長江少兒出版集團董事長何龍等11位專家輪流發言;下半場由上海大學博士生張杏蓮主持,兒童文學作家、天天出版社主任張菱兒等12位專家圍繞專題講話。論壇圍繞兒童文學創作和童書出版、兒童文學的價值關懷、兒童文學理論批評、作家個人創作經驗四個方面展開討論。

作家們結合創作經歷,分享了兒童文學創作的經驗。上海詩人、《兒童詩》原執行主編潘與慶將一生交給了兒童文學,以人生經歷為線,講述了不同時期兒童文學作者的創作面貌。上海詩人、翻譯家王亨良就兒童詩的性質和當前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并對其外譯情況進行了反思和展望。

昆明學院教授余雷指出當前表現農村兒童生活的作品很多,但城市兒童在成長中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同樣需要密切關注。浙江兒童文學作家、詩人林乃聰分享了自己的童詩教育觀和創作觀,提出創意童詩要捕捉特別的思想,為童年點燈。大慶市兒童文學協會主席王芳強調創作中的生活體驗和在場感。浙江衢州市作協副主席聞婷結合兒童小說主題創作經歷,探討了現實主義兒童文學創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何龍就主題出版、現實主義潮流及百年兒童文學系統工程等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未來合作的期許。陜西太白文藝出版社小桔燈分社社長付惠表示寫作是自由化的,但出版是有限制的,當前出版需要跨界融合。張菱兒認為動漫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其與兒童文學進行結合能夠滿足兒童不同方面的精神需求,實現兒童文學的跨界成長和破圈傳播。吉林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王丹平強調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家和出版社共同努力的結果,并對吉林美術出版社的基本經營模式進行了介紹。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主任白海瑞結合該社最新出版的兒童詩選本及開展的兒童詩教活動,闡述了兒童詩兼具碎片化和整體性的特征,適合當前時代的閱讀需要。

在兒童文學理論批評與研究方面,南京曉莊學院副教授李燕認為兒童文學外部研究對內部研究有很大影響,當前的兒童文學存在著資本主導、版權受限、小微工作室受限、原創同質化等問題,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博士生鄭逸群以《柳林風聲》為主要樣本,強調了兒童文學理想范式的重建和主體間性的確立,并探討了其對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的啟示。三峽大學鄒瑩分享了教授兒童文學創作課程的經驗,強調了想象力、創作力和產品思維在大學生培養和兒童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

據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