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網絡直播,一個模型場景,為何讓她紅了眼眶,也感動了無數網友?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他再現了那場戰斗的場景
4月19日,第22屆中國國際模型博覽會在北京展覽館開幕,記者帶網友一起“云逛展”,其中一件模型讓她紅了眼眶。這個作品名為“大好河山,寸土不讓”,創作者陳澍用時整整一年,手工制作152個人物模型,再現了喀喇昆侖那場戰斗的場景。
作品中,陳祥榕烈士的照片旁放著他愛吃的橘子,頭盔上寫著8個字“清澈的愛 只為中國”。陳祥榕的戰友回憶,在那場戰斗中年僅19歲的陳祥榕看到營長和連長被圍攻,毫不猶豫沖了過去,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我要救連長和營長”。陳澍在他的作品中定格了這一瞬間。“他當時只有19歲啊。”這句話,陳澍說了好幾遍,說著說著他就哽咽了……聽到陳澍的講述,記者也紅了眼眶。
“如果不做出這副眼鏡
我對不起這些烈士”
為了盡力還原細節,陳澍精心打磨每一個人物、每一件物品,直到展覽開幕前一天這個模型才全部完工,他打磨的最后一件物品是陳紅軍營長的眼鏡。這副眼鏡在整體作品中并不起眼,陳澍說:“其實我心里斗爭了很多回,要不要做這個眼鏡?因為很復雜、而且很小,只有5毫米,沒有人會注意到。但我覺得如果不做出這副眼鏡我對不起這些烈士。”
“謝謝你來看陳營長”
創作初衷來自一張照片
談及創作初衷,陳澍說是因為在網上看到了一張照片,一名網友在烈士陵園看到一名解放軍戰士以標準的軍姿靜靜佇立在陳紅軍烈士的墓碑前,網友怕打擾到他,小心翼翼地從側后方過去,但這名戰士還是注意到了網友,他轉過身眼眶濕潤地對網友說:“謝謝你來看陳營長。”
這一幕深深感動了陳澍,他說:“我們的軍人在前線那么辛苦,甚至要付出他們的生命,我就想做一個場景讓大家了解我們的子弟兵是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陳澍還說:“我在做這些場景的時候要在腦海里把文字還原成畫面,還原這些畫面的時候經常一下子就淚奔了,但這些場景只是千千萬萬保家衛國軍人的一個縮影……”
作品制作過程中陳澍一直保密,本屆中國國際模型博覽會上是該模型首次公開展示。
據重慶共青團微信公眾號
“中國唯一的甲骨文大學生,破譯一個字賺10萬元,李右溪到底有多牛?”今年3月底,一條辟謠視頻讓甲骨文科普博主李右溪(本名李瑩)再次受到關注,她澄清了一年來網上有關她的不實謠言,“我沒有破譯甲骨文,也不是國內唯一學習甲骨文的大學生。”
視頻里,李右溪表情凝重,有些無奈,“可能大家都喜歡聽天才的故事,喜歡看那種‘兩步就能走到山頂’的爽文,但相比于那些踏踏實實搞研究的學者,我更像是一個中間人,一頭是學術,一頭是推廣與科普”。
李右溪的甲骨文科普工作還要從一年前說起。那是一個傍晚,這名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甲骨文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在朋友家中架起了補光燈和提詞器,對著鏡頭,和網友聊起了與甲骨文有關的事,拍攝背景是一個臨時改裝的書柜。
這條“挑戰全網最冷門專業”的視頻共兩分多鐘,卻拍了5個多小時,文稿改了又改,李右溪試圖讓每句話都通俗易懂。視頻發布后,僅過了一晚,就有了百萬播放量。3000多年前的古老文字,開始和一些網友的日常學習生活有了交集。
在學術研究領域,甲骨學是“冷門絕學”中的一門,李右溪的求學經歷也印證了這門學問的冷門程度。在浙江師范大學,研究甲骨文的老師只有陳年福一位,那一屆只招了一個學生,就是李右溪。學生人數少,課堂就設在導師陳年福家的客廳里。李右溪每周踩著單車去上課。
上課前,陳年福會給學生們泡上一壺茶,備點水果、零食。隨后,他把甲骨的拓片投到電視屏幕上開講,學生幾人則坐在對面沙發上聽講。
導師推薦李右溪讀郭沫若的《卜辭通纂》。這本書里是豎版、手寫的繁體字,初讀者常常無從下手,最開始,讀一頁就得花一個下午。好不容易把里面每個字都認全了,連在一塊又不明白整句話是什么意思。那段時間,李右溪邊看書邊查資料,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
甲骨文是商朝史官刻在龜甲與獸骨上專門給王室占卜的文字,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也是漢字的源頭。相比入門的“苦”,探尋這些漢字“如何被造出來的過程”就像破案,李右溪覺得“太有意思了”——每個漢字之所以能成為現在的樣子,背后都藏著一串故事。
失落感是畢業后才有的,因為讀博的計劃落空,她不得不去找工作。畢業后的一年多,李右溪干的兩份工作都和甲骨文無關。
視頻的意外火爆,讓李右溪決定重新撿起自己的專業知識。她辭去一家MCN公司短視頻編導的工作,成為一名甲骨文博主,在社交媒體給網友科普甲骨文。最初的3個月,她制作了詳細的排期表,具體到每一天的腳本寫作、口播和拍攝任務,還給自己的個人IP取名“李右溪”。
在京杭大運河邊租下的房子里,李右溪開始了對著鏡頭創作的日子。工作臺是兩張長桌拼湊成的,桌后立著一個屏風,她常以此為拍攝背景。
客廳的書架上,陳列著幾本甲骨文專著。每天吃過早午飯后,她就會從中翻找、發掘可能的選題,有時也會去博物館找靈感。從選題到腳本的寫作,她都力求生動、有趣。
一年多來,這名95后創作、發布了100多條甲骨文科普視頻,單平臺就有近80萬粉絲。這些“學生”里有八九歲的小學生,也有上了年紀的老人。
不少網友受這些科普視頻的啟發,開始關注身邊常用的一些漢字。有網友給她留言:“敗”字,左邊的“貝”是錢的意思,右邊的“文”是文化的意思,有錢又有文化,為什么是“敗”呢?還有人問:“運動會”三個字為什么都有云,這么多云,是不是意味著要下雨?運動會肯定是不希望下雨的。一位父親替他的孩子請教:“聽”字為什么是口字旁,明明我們是用耳朵聽的。
“或許有的人對這些問題已經不感興趣了,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些字,當初記這些字的時候大多靠的是死記硬背。對于還在認字階段的孩子來說,關于一個字為什么要這樣寫,他們是有好奇心的。”李右溪驚訝于網友們的想象力,她翻找論文和書籍,通過科普視頻的方式,來解答這些疑惑。
客廳朝西,陽光好的時候能看到夕陽,李右溪關上窗,把滾滾車流聲隔絕在外,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下午。視頻拍攝工作經常是在晚上進行。視頻腳本有時會在凌晨發給陳年福,陳年福會在第二天一早把標注好的文檔傳給她。
甲骨文和李右溪都變得受歡迎起來。幾檔知名的電視節目找到她,在節目里李右溪科普了甲骨文,也“科普”了自己。一些商業合作也找了過來,李右溪以相對體面的方式獲得收入。
李右溪曾想過做一名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影響”別人。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她被聘到杭州的一家教輔機構短暫地做了幾個月的語文老師,后來因為一些原因離職了。直到她把甲骨文課堂“搬”到了網上,有了數量更為龐大的學生群體,她開始窺見甲骨文這一“冷門絕學”更大的天地。
一些語文老師會在課堂上聊到她視頻里的知識點,作為甲骨文博主,李右溪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他人。
據中國青年網
當地時間3月29日下午,2024年雨果獎的最終入圍名單正式公布。值得注意的是,中國B站UP主“科幻Fans布瑪”入圍2024美國雨果獎“Best Fancast”單元。
雨果獎是科幻文學界最負盛名的獎項之一,由世界科幻協會頒發,與星云獎并稱科幻界的諾貝爾獎。本次“科幻Fans布瑪”入圍的“Best Fancast”單元,即“最佳粉絲演播”,可以理解為是“最佳科幻音視頻自媒體”。
UP主“科幻Fans布瑪”是一個由布瑪、劉路、劉倡3人組成的團隊。創始人布瑪自2017年起在B站更新科幻作品的解說,該賬號迄今發布了1600多條視頻,粉絲數量近200萬。
年輕的中國科幻迷,在7年時間里堅持解說和傳播優質科幻作品。
布瑪的粉絲們紛紛表達祝賀,還有網友評論說布瑪是自己“第一個關注的B站UP主”。這是一個關于“熱愛”的動人故事:選擇和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得到了意料之外的肯定。
布瑪是一個工科生,從小看《失落的宇宙》《黑衣人》《變形金剛:猛獸俠》等科幻動畫片長大。2017年,她做“科幻Fans布瑪”這個賬號完全出于興趣愛好。“當時是短視頻興起的時候,我喜歡看電影,喜歡科幻,所以抱著試試的心態做了這個號,也沒有想過一定要做成什么樣,結果還不錯。”
她坦言,因為不是學習編導傳播相關專業的,所以從選題、出稿、錄音、制作視頻、發布到運營賬號,每一步做起來都很難,自己邊學習摸索邊嘗試,慢慢走過來的。
最開始,布瑪做的是速看視頻,時長只有兩到三分鐘。第一期視頻,解說了一部懸疑科幻電影《深空失憶》。該片講述的是人類最后一艘移民飛船行駛在太空中,船員從睡眠中醒來卻失去記憶,以及發現船艙都是怪物,男女主角在絕境中求生的故事。
第一次嘗試,布瑪的視頻就獲得了上百萬次播放。
布瑪開始嘗試做科幻解說UP主后不久,劉路加入進來一起策劃選題,并負責文案撰稿。2021年,劉倡加入了這個團隊,拓寬了選題范圍,比如會重點負責科幻小說類的選題。
在選題方面,布瑪提到,看一部電影一般要花2-3個小時,但通讀完一部科幻小說“投入的成本比較高”,最快也要兩三天才能讀完,如果是長篇小說,花的時間就更多。“我們操作科幻小說選題時會更謹慎一些,會從一些經典的、科幻概念比較打動人的作品入手。”
布瑪團隊做影視選題時,一般從兩個方向選擇,一種是作品本身關注度特別高,是近期“爆款”;一種是科幻概念很吸引人。另外,團隊也會參考網友在評論區的推薦。
科幻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小說……“科幻Fans布瑪”的解說涵蓋了多元豐富的科幻作品類型。
布瑪認為,解讀科幻電影最簡單,解讀紀錄片需要補充一定知識,而解讀小說和電視劇是最難的。
她以最近做的《人生切割術》為例,這部劇本身是一部懸疑劇,會埋很多伏筆,包含大量支線劇情。“按照我們過去通常的做法是把支線都刪除,剝離出主線的故事呈現給大家,但是《人生切割術》的支線是比較復雜的,并不合適刪除,因此解說這樣的故事難度就很高。”
布瑪提到,像此前解說的科幻喜劇《奧威爾號》故事結構就很簡單,解說難度相對較低。
提及解讀科幻小說,布瑪總結道,越優質的小說呈現給觀眾的畫面感越強,“我看小說的時候腦子里自然把畫面演完了”。
將于今年8月揭曉的第82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是中國科幻作品入圍數量最多的一屆:王晉康的《水星播種》、何夕的《人生不相見》入圍了“最佳長中篇小說”;顧適的《〈2181序曲〉再版導言》入圍“最佳短中篇小說”;韓松的《沒有答案的航程》、寶樹的《美食三品》入圍了“最佳短篇小說”……
值得一提的是,“科幻Fans布瑪”曾經發布過關于《人生不相見》和《水星播種》的解說內容。在布瑪看來,王晉康的作品有非常宏大的世界觀和新奇的科幻設定;何夕的作品會流露出非常細膩的情感。“像《人生不相見》,讀者一下子就會被其中流露出的中國式浪漫悲劇所打動。”
現在布瑪是一名全職UP主,她形容日常狀態特別“宅”,每天就是用電腦、看電視,看手機和聽錄音。而在運營新媒體賬號方面,布瑪笑言自己喜歡到處“沖浪”,她認為最好的運營方式就是去使用它、體會它,隨時隨地和大家交流。
布瑪說,經常有人唱衰、不看好中國科幻,但那些人并沒有真正去了解過那些非常有創意的科幻小說。
“我讀到的一些小說,特別打動我,簡直有種后背發涼的爽感,我要有能力真想給它改編成一個短片。但小說影視化改編要跨過兩道門檻,一是改編本身,二是達到理想的視覺效果,這兩道門檻都不容易。”
布瑪覺得之前《三體》熱播展現了一個很好的趨勢,更多人因此關注到中國真正優質的科幻作品。
據中國作家網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