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4.05.23期 >
06-這個童年并不美好的女孩憑努力改寫命運

06-這個童年并不美好的女孩憑努力改寫命運

這個童年并不美好的女孩憑努力改寫命運


近日,由教育部主辦的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總決賽在上海落下帷幕。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2021級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大三學生王苗又,以總分第一的好成績斬獲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金獎。

當談到她是如何取得這樣的優異成績時,王苗又講起了自己一路走來的故事。“如果生活很糟糕,就多吃橘子吧。”這是王苗又的微信個性簽名。短短的一句話,透露出了這位女孩樂觀的人生態度。

“身份證上我的生日是11月16日,但這不是我真正出生的日子。”王苗又說。2002年,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才出生不久的王苗又被親生父母遺棄。養父在一個垃圾堆里發現了她,并把她帶回了家。據王苗又回憶,養父雖然生活拮據,但還是會花上一個星期的工錢給自己買一罐奶粉,即使再苦再累,養父還是會盡力給她最好的。這讓她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天有不測風云。2015年,養父家中突發變故,王苗又隨后被送到了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兒童福利中心。

“即使我的童年不太‘美好’,但我會充滿信心、愈加堅強。”2018年16歲的王苗又從貴州來到重慶能源工業技師學院。為了給自己賺取學費和生活費,她開始半工半讀,中介、服務員、服裝銷售、影樓銷售、墓地銷售……王苗又把自己的打工經歷一一記錄了下來。

沒有特殊技能,輾轉干著各種最基礎的工作,這讓王苗又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于是,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下,她開始接受教育專業學習,并在此過程中堅定了自己的職業理想:“我要成為一名兒童福利機構保育員。”

2021年9月,王苗又考入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進入學校的第一天,她就知道這里是離夢想更近的地方。

在學校的她刻苦學習,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實踐,獲得了2023-2024年度重慶市“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首屆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冠軍爭奪賽冠軍。不僅如此,她還考取了國家中級、高級保育員職業資格證書。利用寒暑假多次前往重慶市巴南區、沙坪壩區以及廣東省深圳市、貴州省安順市等地的福利機構,參加志愿服務和實習。正是這些經歷,讓王苗又越發明白命運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改寫。

福利院的孩子們得知王苗又要參加全國比賽時,紛紛為她加油鼓勁。一位有相似經歷的“哥哥”更是打來一個長達152分鐘的電話,說起曾經的經歷,讓他們都泣不成聲。最后,他給王苗又留下一句話:“你是我們‘家’里走得最遠的了,去努力吧,苗苗!帶著我的那一份和大家的那一份……”

當得知自己以第一的成績獲得國賽金獎時,王苗又正在和指導教師訴說著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這一路很不容易,指導老師給予了她強大的支持與鼓勵。一路上遇到了太多需要感恩的良師益友,是彼此間的互相鼓勵使她堅定信念,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更加勇毅,不忘初心。

“我會為了孩子們,一直走下去。”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王苗又表示會學習更專業的兒童福利院保育知識技能和管理方法,配合貴州當地的福利中心,針對兒童的養育、治療、教育康復、社會工作、安置等六個方面把工作做好、做細。

“雖然有的時候我也會‘EMO’,但我堅信越努力,越幸運,要勇敢地追逐夢想!”王苗又鼓勵大家,對自己的職業一定要有高度認同感,樹立一個既現實又理想的職業觀念,既要有追求夢想的勇氣和決心,也要有腳踏實地的準備和能力。

據重慶共青團微信公眾號

 

 95后女生,憑什么進浙大享受教授待遇?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發表學術論文還不到29歲,便能享受教授級別的待遇……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一名“95后”研究員引發關注。

她是倪楚君,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2023屆博士畢業生。從化工到醫學領域,跨界女孩如何成長為科研新星?今天,一起來了解她的故事。

“我不是一個特別聰慧的人,我只是一個比較努力的人。”倪楚君出生于1995年,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杭州姑娘。2014年高考考入浙江大學,“大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個優秀人群的聚集體,能不斷激發自己的靈感和想法。”

2017年暑假,她報名參加了美國北卡州立大學為期一個多月的暑期科研項目,對液態金屬產生了興趣,也看到了化工專業的更多可能——化工不僅包含石油化工和輕化工程這樣傳統的領域,還有柔性材料、形狀記憶材料這樣更具有廣闊可能性的領域。在導師和團隊伙伴的頭腦風暴與實驗實踐中,一顆科研的種子在倪楚君的心中發了芽。

2018年倪楚君順利結束本科階段,在浙江大學開啟碩博連讀。她選擇加入化工學院謝濤教授的團隊,深入探索形狀記憶材料。倪楚君的具體研究方向是智能變形高分子的設計與開發。傳統的形狀記憶材料能夠記憶,臨時形狀在外界比如溫度、光照、電等刺激下發生變形。它的應用會受到外源環境的限制,材料應用的壁壘也各不相同。

在科研實驗實踐中,倪楚君敏銳地發現了一種特別的材料。這類新型的定時形狀記憶水凝膠材料,無需外加刺激即可自動發生變形,而且自動變形的時間可以任意設定。這無疑給許多應用場景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和操作空間。在論文的具體應用中,倪楚君針對干眼癥設計了相應的定時變形器件。研究者們利用定時特性設計了一款全淚道定時栓塞,利用長期穩定的操作窗口填充整個淚道,并設置機械互鎖變形能力,進一步長效固定。有望改變傳統變形栓塞受熱不可控變形、長期使用易脫落的問題。

最終,歷經一年半,三次返稿,倪楚君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發表在2023年11月的《自然》上。審稿人高度肯定了論文闡述的一個新的記憶材料的機制,對于這個領域是一個思維方式的創新,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和應用潛能。

“這個發現看似具有偶然性,實則蘊含它的必然。”在導師謝濤眼里,倪楚君遇到問題不斷深挖、不滿足于淺表性研究結果的這股韌勁,是她身上最亮眼的閃光點。

2023年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新引進了4名特聘研究員,其中,倪楚君是最年輕的一個,還不到29歲的她享受著教授級別的待遇。

“眼科向來不缺好醫生,缺的是能與好醫生合作,能讓科研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的科研人員。”在浙大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看來,倪楚君研究的智能變形高分子將會給眼科帶來跨越式的發展和突破。

當倪楚君走入浙大二院眼科實驗室時,她才真切感受到這一方小天地所具備的無限潛能。要延續自己學術研究的內容,發掘新材料在眼科的應用潛力,開展更多的跨學科合作,發表更多高水平論文、申請專利、轉化科研成果……

倪楚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研究成果應用于現代醫學,投入到眼科疾病的治療中,真正做到讓科技創新惠及百姓健康。

“95后”倪楚君,繼續加油,未來可期!

據人民網

 

每天凌晨幫環衛媽媽掃大街,全網最帥少年郎


從2023年3月份至今,在常德市城區的芙蓉路上,每到周末和寒暑假,晨起鍛煉的市民都會看到兩名環衛工結伴在清掃馬路,其中一位是中年女子,另一位則是稚氣未脫的少年。

這名少年叫周奕唯,是常德外國語學校的一名初中生,因為看到做環衛工的媽媽李春梅很辛苦,在一年前就開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主動早起幫媽媽一起打掃衛生。

因為家里經濟負擔較重,一次偶然機會,在物業公司上班的李春梅得知住家附近招聘環衛工,且可以兼職,于是她便在去年3月份報名上崗,利用早上5點多到8點的時間清掃馬路。工作結束后再前往物業公司上班,實現無縫對接。

李春梅清掃的馬路正好是兒子上學的必經之路,看到媽媽每天辛苦工作的場景,周奕唯記在了心里。媽媽兼職半個月后,周奕唯主動提出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幫忙。看到懂事的兒子,李春梅欣然答應。一年來,周奕唯只有兩次缺席。一次是暑假的一天,他實在是想多睡一會兒,向媽媽“請了假”。另一次是他第二天有期末考試,媽媽不準他幫忙。

“這一年成長很多,做家務更主動了,學習習慣更好了。”之前刷鞋、洗碗、晾曬衣服,馬馬虎虎就行,現在認認真真完成。周六,爸爸媽媽都上班,周奕唯自己照顧自己。很多次備好菜,見媽媽還未回家,他就主動下鍋炒了,紅燒排骨是他的拿手菜。而且,周奕唯的學習成績也始終穩定,是班里道德與法治課的課代表。

“碰到同學會不會尷尬?會不會覺得掃大街丟人?”李春梅也試探過兒子,因為那條街離他們學校很近。周奕唯的回應讓她安了心:“勞動很光榮啊!幫媽媽掃地,一點不丟人,不幫才丟人。”

據常德全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