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教育 >

送教上門、云端學校……在受教育的路上不落下一位孩子!

本文來源:央視網 閱讀:129718

  今天(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日前,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明確到2027年,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7%以上。

  “送教上門”是保障不能到校就讀的適齡重度殘疾兒童、青少年義務教育的重要舉措。2021年5月,福建省教育廳遴選了15所特殊教育改革試點校,其中南安市特殊教育學校就承擔了“送教上門”改革試點項目。兩年多來,試點的情況如何?

  試點改革 提升“送教上門”服務質量

  在福建省南安市霞美鎮四黃村,南安市特教學校的王莉莉老師正在給9歲的黃浩陽上校本教材勞動技能課。盡管浩陽家距離學校有15公里的路程,但學校每周都為他安排了2課時的“送教上門”服務。如今,浩陽的語言表達和生活自理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不少提升。

  黃浩奶奶 李悅以前他什么都不懂,也不會完整說話。老師來教的,會聰明很多的。他說,奶奶,我會一年比一年好的。

  南安市特殊教育學校共有老師74人,他們既需要照顧在校就讀的343名學生,也要給分布在26個鄉鎮的195名重度殘疾學生提供“送教上門”服務。地域面積大,學生分布廣,校長尤志添告訴我們,剛開始進行“送教上門”時,老師們幾乎沒有任何積極性。

  南安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 尤志原先“送教上門”也是按照經費來配套的,多少人不能到校就讀,就給多少經費配套,只能采購一點教具、設備給孩子。經費使用渠道受限,不能直接用到老師的補貼金上,老師差旅費沒辦法解決,就很難去開展這項工作。

  為解決資金保障問題,南安市教育、財政部門在保障“送教上門”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的基礎上,配套出臺了特教學校教師“送教上門”工作津貼標準,解決了老師們的后顧之憂。然而在“送教上門”的過程中,老師們發現了新的問題。

  南安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王莉莉:老師離開之后,孩子沒有任何的渠道可以再接受教育,再學習。

  由于這些需要“送教上門”的殘疾學生家庭普遍經濟困難,家長對孩子學習的有效干預少,僅憑老師點對點的單向送教,學生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同時老師們也發現,相比文化課的學習,很多常年臥床、情緒行為不穩定的孩子更需要專業的康復訓練。

  南安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 尤志添這家孩子是重度腦癱,孩子是一級肢體殘疾,基本上下半身是癱在床上。我們早期來給她做康復訓練的時候,整個都癱在床上。像彤彤這種重度腦癱的孩子,整個南安市有100多人。家長更希望有針對性地給孩子一些康復訓練或者學習,給他們實實在在的一些幫助。

  “云端學校”匯聚多方資源 提升送教質量

  為了更好解決這些“送教上門”工作中發現的難點,2021年9月,南安市推出了福建省首個特殊教育“云端學校”,他們構建了政府主導、多方參與、醫教結合、精準幫扶的送教綜合服務機制。

  在殘疾兒童黃浩陽家,記者看到,他正通過視頻的方式與南安市特教學校的學生們一起上課。而依托的平臺,正是為了打破時空的限制,南安市與泉州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學院共建的“福建省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南安云端學校”。這一“送教上門”云平臺依托廣電網絡創建,政府免費為需要送教的學生配備了一臺40寸彩電,安裝了學習終端設備,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創新了“送教+送康”的服務模式。由專業醫療康復服務團隊一方面在“云端學校”開設課程認知類、生活技能類、行為訓練類等五大類課程,另一方面定期上門為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康復服務。

  “云端學校”服務提供商、福建廣電網絡集團南安分公司總經理 林文聰:我們把一些優質的課件資源放在平臺里,學生可以無限時點播。上門服務的服務人員,上門要計時打卡,要確保服務質量、服務時間,確保整個服務的監管過程。另外一方面,在我們的系統平臺里面、軟件里面,我們開發大量的各類評估量表,通過這些量表可以把握每個學生學習的過程,全程都有跟蹤、跟進,也可以做到學生一人一檔。

  如今,南安市已構建起由特教資源中心牽頭,衛建、民政、殘聯等部門以及義工、愛心企業、社區等社會各界主動對接的幫扶體系,為“云端學校”學生家庭提供更多社會服務。

  南安市教育局局長 陳少波:先有父母心,再做教書人。在受教育的路上不落下每一位孩子。“云端學校”做到現在,它是很多部門,衛健、婦聯、殘聯,甚至工會、共青團,所有的部門、所有力量共同來做、共同來推的。

  (總臺央視記者 高磊 馬寧 鄭皓 劉宏宇 龐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