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教育 >

創新工程教育培養模式——把“真問題”凝煉出來 將“真本事”鍛煉出來

本文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閱讀:77739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到現場就是不一樣,感覺書本上的理論、技術,一下子變活了!”體驗完一天市政道路檢測工作,走出中建三局武昌濱江地下環線項目部,謝成雖已汗流浹背,卻意猶未盡。

  這是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理實一體化”施工現場教學活動的一幕。“工地當課堂,學院教師與企業工程師一起講課,這種新穎的模式,可讓學生更直觀接觸最新工藝技術、管理流程,學得快、記得牢、能回味!”該校市政工程學院院長文學說。

  “工地當課堂”的背后,是我國工程人才教育培養模式的創新與變革。

  推動制造強國、高質量發展,工程人才須臾不可缺。能擔大任的工程師從哪里來?離不開校企協作。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校企協作常常“貌合神離”,工程人才培養多依賴建模、仿真、算法、理論,離生產實際遠,育人實效受限。

  為改變這種狀況,近年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升級;“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啟動……它們有一個共同指向——創新工程教育培養模式,讓學生離現場近些、再近些!

  空間上從校園到企業,將車間當作課堂、將廠房當作實驗室,讓學生在工程現場收獲新知識、煉就真本領。

  “同學們,你們仔細觀察,為什么這臺盾構機的油泵啟動不了?”巨大的盾構機旁,圍滿了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盾構維修現場工程師試點班的學生,中鐵工服裝備分公司西南區域中心副總工程師、企業導師吳沫,指著故障處問道。

  “好像是出口的問題。”

  “控制閥組狀況不太正常……”

  七嘴八舌的討論,加上吳沫層層深入地引導,終于,癥結找到了:是油泵出口控制閥組的一個彈簧老化,動作不到位引發了故障。

  在吳沫指導下,學生們現場更換了彈簧,盾構機的“大轉子”終于又轉了起來,人群中爆發出一陣歡呼聲……

  “過去以課堂和學校實驗室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的理論學習、生產實踐、問題處理是‘三張皮’。”吳沫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到企業生產一線現場教學,將崗位職業標準、技術要點有機融入教學內容,豐富了課堂內容,也打開了學生眼界。

  形式上從理論到實踐,讓學生把“真問題”凝煉出來,將“真本事”鍛煉出來。

  上午,帶著扳手和螺絲刀跟隨企業導師陳峰進入車間,觀察設備運轉,參與研發小組討論,設計技術方案;下午,研究設備,查閱資料,和導師進一步分析技術要點……漸漸地,在車間里的“龐然大物”——4000T雙動環梁液壓插銷升降系統面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電子信息方向碩士生王少坤少了陌生、忐忑,多了親切、自信。

  項目即將測試之際,技術人員突然出差,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頂替。“交給我吧,一定完成!”王少坤主動請纓。

  得到允許后,王少坤一頭扎進了車間,反復測算、凝神思考……一周后,他拿出了測試方案。

  調試開始了!沒過多久,平臺開始傾斜,角度越來越大,眾人的心懸了起來。但王少坤卻一點兒也不慌——他的方案早已預見到這一點,并給出了解決辦法。最終,測試取得圓滿成功。

  “真棒!他們正在從象牙塔里走出來,快速成長為合格的工程師!”陳峰滿面興奮。

  內容上從簡單到復雜,讓學生逐漸具備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進入企業后,自己的專業所學究竟夠不夠用?對于這個問題,華南農業大學機械專業2021級學生楊千心里也曾“打鼓”。她的研究項目是機器人工程,涉及機械、電氣和計算機等多個學科領域。

  好在,企業導師、佛山隆深機器人有限公司創新研究院院長陳新早已幫她擬定了“進階式”學習計劃:研一在校期間,選修圖像處理課程,努力提高編程能力;有了這些基礎,入企后識別、記錄工程現場潛在問題,了解客戶需求,通過硬件選型、算法設計來實施與驗證。

  進入企業后,楊千感到的,不是“如履薄冰”,而是“如魚得水”。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