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社會 >

“非遺+扶貧”的湘西實踐:苗繡讓“讓媽媽回家”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非遺+扶貧”的湘西實踐:苗繡讓“讓媽媽回家”

????湘西苗繡“讓媽媽回家”。 七繡坊供圖 

  中新網湘西3月31日電(記者 鄧霞)在七繡坊的產品制作間,繡娘們嫻熟地穿針、挑線、繡花,一件件精美的苗繡便略見雛形。

  位于湖南湘西花垣縣石欄鎮的七繡坊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專門從事苗繡培訓、生產、加工于一體的公司,也是“讓媽媽回家”項目的示范基地,現已培訓逾千人次的苗族女性學習苗繡,有簽約繡娘400余人。

  年近四十的向隆妍便是其中一員。為照顧年幼的孩子,她3年前放棄在外的打工生活回鄉,來到“讓媽媽回家”苗繡創業培訓基地學習苗繡。靠著這門手藝,向隆妍如今每個月都有一筆不錯的收入,“淡季每月有2000多元,忙的時候能拿到6000多,也不耽誤照顧孩子,很滿意了”。

一針一線繡出致富路。 七繡坊供圖 攝

一針一線繡出致富路。 七繡坊供圖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峰林立,峽谷縱橫,風光瑰麗獨特;文化絢麗多彩,擁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趕秋”,以及百余項國家級、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然而,貫穿其境的武陵山脈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阻力。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當地村民掀起了一波波的外出務工浪潮,很多村寨只留下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沒有了人,許多非遺項目開始陷入無人可傳的困境和瀕臨消失的風險。如何讓非遺傳承不斷?“讓媽媽回家,帶媽媽脫貧”是當地政府、企業、傳承人等共同給出的答案。

  全國第二個傳統工藝工作站2016年3月在湘西州掛牌。隨后,湘西州文化旅游廣電局組建調研組從湘西苗繡的分布、傳承、圖案寓意、制作手法、經濟效益、存在困難、應對措施等方面進行調查,全面掌握湘西苗繡的生存狀況,并提出了“讓媽媽回家”計劃雛形。

  該計劃旨在政府各部門互相協作、文化企業聚集發力、高校和傳承人共同參與的模式下,通過非遺產品生產過程對非遺項目進行保護,擴大非遺傳承人群,激活非遺原有生存常態;并通過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運作模式和共贏模式,發揮非遺項目社會經濟效益。

  近年來,湘西州委、州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機制的通知》《關于發展文創產業帶動城鄉婦女就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就業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對非遺扶貧給予政策引導與支持。湘西州本級財政解決年度資金近千萬元,用于州內傳統工藝振興與非遺扶貧獎補政策落實落地。

  在政府和工作站的推動下,湘西州非遺產品生產企業快速成長,2019年全州各類文化企業達3000余家,從業人員數量達6萬余人,實現文化產業產值35.13億元,產品銷往國內和10余個國家和地區;涌現出七繡坊、農家女、比耳竹編、承菊織錦等一批代表性企業。如今,湘西州非遺工坊、基地、傳習所等增加到94個;從業人員增加到8000余名,人均普遍增收千元以上。

  七繡坊負責人石佳是一名“80后”,2017年在外創業已有所成的她在返鄉探親中發現家鄉留守兒童人數超多的現象后,便決定在家鄉投資產業,創造就業崗位帶動鄉親增收致富。

“讓媽媽回家”計劃為中老年婦女提供了再就業機會。 七繡坊供圖 攝

“讓媽媽回家”計劃為中老年婦女提供了再就業機會。 七繡坊供圖

  “曾經苗繡只用于我們的生活中,現在已經成為村寨子里很多婦女的主要收入來源。在眾人眼里,苗繡是非遺;與我們而言,這就是生活。”石佳說,很多在外務工多年的媽媽們都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她們或在車間,或“足不出戶”在家刺繡,每月就能增收一兩千元。

  回家的媽媽們不僅經濟收入增加了,也實現了自身的獨立發展。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苗繡非遺傳承人石美梅曾在外務工,2018年回鄉創業成立合作社,常年聘請8名繡娘,從事苗繡生產和傳承培訓。現在,苗繡已成為十八洞村的特色產業,給繡娘增加收入的同時,也為鄉村旅游增色。

  “讓媽媽回家”計劃促使湘西州優秀的文化遺產資源轉變為優質的脫貧致富動力,實現了非遺項目的鮮活傳承,也圓了湘西農村婦女回鄉就業之夢,讓山區兒童的心靈和身體都不再“留守”。(完)

【編輯:陳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