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興安盟9月24日電 (記者 張瑋)24日,2021年·興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優質水稻測產暨“畝增產100公斤技術模式”現場觀摩會在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的西白音基地舉辦,經現場測產,興安盟優質水稻畝產達715.3公斤,實現袁隆平“畝增產100公斤”的3年目標。
圖為觀摩會現場。 張瑋 攝
2018年,袁隆平在興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時提出,力爭在3年內實現興安盟水稻每畝增產100公斤目標。
測產當日,由來自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院、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吉林市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水稻所組成的專家組對雜交粳稻、常規粳稻高產攻關田進行測產驗收。
圖為興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優質水稻種子和大米。 張瑋 攝
測產專家組組長、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教授馬均宣布:“今天測產了3塊田,面積分別為0.51畝、1.01畝、0.98畝,畝產分別是714.8公斤、620公斤、751公斤,3塊田的平均畝產為715.3公斤。”
“3年前,當地水稻畝產在500到600公斤,3年后,我們如期實現了袁院士‘畝增產100公斤’的3年目標。”馬均如是說。
圖為興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優質水稻高產攻關田。 張瑋 攝
興安盟行署副盟長梁彥君介紹:“3年來,興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共培育出水稻新品系13個,審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3個,在粳稻、耐鹽堿水稻、旱作水稻等優質品種選育及栽培模式攻關方面取得喜人成果。”
“1畝地增產100公斤,那整個興安盟種的140萬畝水稻,那就能生產上億噸糧食。”興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站長王世剛激動不已,“中國人的飯碗要裝中國人的糧食,‘畝增產100公斤’目標的實現是向袁院士致力的世界水稻高產的目標邁進了一步。”
圖為測產現場。 張瑋 攝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齊紹武表示,將繼續完成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業和遺志,持續開展第3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等國際領先的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應用,加快種業自主創新,解決種源“卡脖子”問題。(完)
【編輯:李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