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為古苗文化的“活化石”酉州苗繡。 邱洪斌 攝
中新網重慶3月10日電 題:“苗繡”變身“致富秀”“指尖技藝”繪就“美好生活”
作者 黃維正
3月9日晚,央視《奮斗新征程-2022年全國鄉村振興特別節目》熱播。節目中,重慶酉陽花田鄉何家巖村苗繡工坊里,繡娘們飛針走線,穿針勾挑,不知不覺間,繡繃上那五彩斑斕的絲線在她們手中已變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圖案。
仲春三月,記者深入武陵山腹地,酉陽的吊腳樓依山而建,青磚碧瓦,青山綿延,斑斕的絲線間幾名繡娘熟練秀起“指尖舞蹈”。在這兒,“酉州苗繡”傳承人陳國桃堅守了十五年。
“苗繡,被譽為‘古苗文化的活化石’。”陳國桃介紹,現存的苗繡,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題文身,以謀生存。自濮人到南蠻,由于蠶桑之術的發明,雕題文身開始從殘酷的保身藝術轉變成美的裝飾藝術,隨之演變的,是挑花、織花、鑿花、繡花等民間技藝。時至春秋、戰國,蠻繡形成,蠻繡以居住在沅江流域、烏江流域的蠻氏為主體,其技藝向幻想的藝術境界發展,形成了如今的酉州苗繡。
“酉州苗寨地處大山深處,自古與外界聯系甚少,鄉親們就把對外界的憧憬和對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現在刺品中。五彩的龍,頭頂寫‘王’字的鳳,身肥眼大的魚,桃花、梅花、菊花共生的樹……苗族婦女創作時通過藝術的加工,大膽進行夸張變形,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藝術感染力。”陳國桃如是說。
然而,滄海桑田,隨著城市的發展,脫掉苗衣苗裙的苗族青年走出了大山,酉州苗繡也漸漸褪去了昔日光彩。
“記憶深處的傳統苗族服裝,鮮有人穿,讓我莫名惆悵。”2007年,深感苗繡傳承之苦的陳國桃,毅然辭去某銀行工作,再次回到深山苗寨,向山里老人學習苗畫、刺繡,又用兩年時間走遍酉陽、貴州、湖南所有已知的苗寨,勸說往日的繡娘們再次拿起繡花針。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國桃的指尖技藝突飛猛進,平繡、辮繡、結繡等無一不曉,貼花、抽花、打子等技巧順手拈來,山川河流、飛禽走獸在她手里總能栩栩如生。
但陳國桃并不滿足于自己繡出好作品,她還希望將苗繡技藝無償傳授給山里的留守婦女們,打開銷路,用繡品補貼家用。
陳國桃回憶,有一次見一位大姐肩扛兩包水泥,十分心疼,便上前詢問:“您怎么選擇做這么重的活兒?”
“農村人會的少,只有干苦力。”大姐回答。
“那你會繡花嗎?”陳國桃問。
“我可以學!”大姐答。
大姐的話在陳國桃心中泛起漣漪,“既然她想學,那我就帶上她吧。”就這樣,這位扛水泥的大姐,成了陳國桃的第一批員工。
抱著孩子在街上擺攤的楊敏、因病致殘26年的陳碧海、照顧8個孩子的張小平……一個接一個,跟隨陳國桃學習的人越來越多。陳國桃怎么也沒想到,不知不覺間她的身后竟站了一群人。
2021年7月,陳國桃以花田鄉入列重慶市鄉村振興重點鄉鎮為契機,把苗繡非遺工坊搬進了花田鄉何家巖村,開啟了繡娘們的“奮斗新征程”。
55歲的胡蘭是何家巖村留守家中的婦女之一,因丈夫身患直腸癌,治病花光家中所有積蓄。擔心“因病返貧”,胡蘭決定自立自強。苗繡工坊里,胡蘭認真學習技藝,生活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來作坊縫制苗繡,一天能拿到50元工資,一個月下來輕輕松松1500元,最主要離家近,方便照顧家人,還能為孩子們減輕一點負擔。”在胡蘭看來,苗繡作坊開到了家門口,生活有了奔頭,也更有了希望。
“團隊里的姐妹用針繡出的那片‘桃花源’,可以幫助她們每月增收數千元,通過酉州苗繡這獨一無二的文化產業,也可以助力酉陽縣鄉村振興。”如今,在陳國桃的影響下,源源不斷的鄉村留守婦女、殘疾人開始學習苗繡技藝,近兩千名苗繡工匠通過就業創業,踏上了致富新生活。
“疫情原因,苗繡的銷路成了問題。”個中酸楚不盡言說,近年來,在重慶酉陽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陳國桃又帶領起縣里繡娘們學著利用網絡直播與海內外網友們分享生活與快樂,精美的苗繡也通過互聯網讓更多人看到酉陽老百姓一針一繡的精彩生活……(完)
【編輯:劉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