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社會 >

聚焦三大差距——浙江高分答卷如何再進一步?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聚焦三大差距——浙江高分答卷如何再進一步?

????衢州市柯城區溝溪鄉碗窯村。 柯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杭州5月29日電(柴燕菲 錢晨菲)共同富裕,是一場以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為標志的社會變革。去年6月,浙江擔負起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要歷史使命。其成為省域層面的“探路先鋒”,與“中國城鄉、區域間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這一關鍵特點密不可分。

  均衡協調發展,浙江一直在路上。透過幾組數字可以看到成績:2021年,浙江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穩居全國省區第一;通過實施農業“雙強”、鄉村建設、農民共富行動,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1.96縮小到1.94;為山區26縣出臺“一縣一策”,山區26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省平均之比從0.725提高至0.732,設區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與最低市倍差從1.64縮小到1.61……

  高分答卷如何再進一步?探索共同富裕一年間,浙江打出系列組合拳,擘畫全域一體、全面提升、全民富裕的均衡圖景。

  山海同行 鋪就“均衡”底色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重點在于“共同”。于有“山”有“海”的浙江而言,攜手同行,是鋪就“均衡”底色的前提。

  “十三五”期間,浙江11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與最低市倍差降至1.64,是全國區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2021年,該省通過為山區26縣出臺“一縣一策”等,山區26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省平均之比從0.725提高至0.732,設區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與最低市倍差從1.64縮小到1.61。

  數字的背后,是山海協奏曲唱出的共富“最強音”。

  “這些面條都是展銷會上杭州余杭客人訂購的,剛曬干可新鮮了。”在衢州市柯城區溝溪鄉斗目垅村,村民陳家勝招募了十余位村民幫忙,將成批的手工面打包發往余杭。陳家勝新增的這些余杭訂單,要歸功于余杭創新建立的“消薄卡”消費幫扶模式。

  “消薄卡”是余杭—柯城山海協作升級版中的一次創新嘗試,由柯城將村集體企業等生產和提供的農特產品納入“消費幫扶”超市,余杭通過認購“消薄卡”進行分期消費,以此帶動柯城農文旅產品銷售。該項目試運行期間直接帶動了近60萬元農特產品的銷售。此外,由余杭打造的農產品幫扶品牌,全年帶動柯城農產品銷售2887.86萬元,有效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促進農民增收。

  在浙江,山海攜手的例子還有很多。一瓶外包裝上印著的“甬麗山海情共同富裕路”字樣的礦泉水,正是麗水與寧波兩地用一泉清水鋪就山海協作共富路的見證。

  在麗水市龍泉青坑底礦泉水廠內,一瓶瓶包裝精美、生態含量極高的“麗水山泉”經過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線魚貫而出。除了在麗水本地銷售以外,“麗水山泉”還被運往麗水的山海協作結對地——寧波,在該市范圍內進行更精準、更廣泛的推廣銷售。

  2021年底,兩地企業簽訂了為期5年的合作協議,旨在通過組建專業銷售團隊、開設專營店或展示廳等營銷、宣傳手段,提升其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形象,2022年目標銷售500萬元,并且以20%的速度逐年遞增。

  區域協調發展的好故事正不斷涌現,區域間的發展溝壑逐步消弭。“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山區26縣是突破口和關鍵點,我們將繼續圍繞山區26縣做文章。在‘一縣一策’基礎上,推動山區26縣加快打造3平方公里左右特色生態產業平臺,做強‘一縣一業’,形成一批百億級規模主導產業。”浙江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城鄉共抓 打造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

  實現共富,是新時代賦予浙江的使命。而從城鄉差距的縮小來觀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推進,尤為直觀。

  2021年,浙江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連續21年和37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1.96縮小到1.94,連續9年呈縮小態勢。以人為核心,以改革為動力,通過推進未來社區和未來鄉村建設,打造通往現代化的不同跑道,浙江跑出了城鄉均衡“加速度”。

  “家鄉越來越好”,這是臺州市臨海市沿江鎮新興村村民最樸實的愿望。如今,夢想已然照亮現實。探索浙江農村的“共富路徑”,高質量推進未來鄉村建設試點村是其中的“探路者”。在浙江省首批100個未來鄉村建設試點村中,新興村榜上有名。

  新興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鄭希云說,該村從理順空間規劃,念好“改”字經,到滋養鄉風文明,做足“美”字功,再到深度產業融合,凝聚“興”字力,蝶變屬實不易。“改變還在繼續。目前我們正推進著一次更大的跨越,將布局建設鄰里空間、鄰里互助、文教空間、文化活動、鄉風文明、全民健身、醫療服務、頤養服務、生態空間、低碳生活等未來鄉村場景。”

  與未來鄉村相呼應的,是未來社區的建設。

  曾幾何時,龍港還是鰲江南岸的一座“農民城”。如今其舊貌換新顏,大步向智慧城市、未來社區邁進。如在當地沿江第一社區,聯合黨委書記黃欽鑫介紹,“我們嵌入未來社區‘三化九場景’,構筑多維度全覆蓋全齡友好共享空間,打造社區級數字駕駛艙和智慧服務平臺,正在打造‘商賈如璞,逸致社區’的省級共同富裕現代化標桿社區。”

  以打造社區級數字駕駛艙和智慧服務平臺為例,黃欽鑫說,“社區貫通了公共數據平臺和‘城市大腦’,建設‘浙里辦’居民服務統一入口,既承接當地已有數字建設成果,如‘學問通’‘市管社區’,也新搭建‘潮家園’‘鄰里幫’等模塊,結合鄰里積分、社區議事等機制,構筑守望相助的鄰里關系,打造創新生態社區。”

  作為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讓民眾生活越來越好的未來鄉村與未來社區是推動共同富裕從宏觀到微觀落地的重要載體,這既是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細胞”,也是示范區建設的縮影。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張蔚文表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中,浙江省正以未來社區和未來鄉村為微觀抓手,加快推進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促進共同富裕。

第三代名優茶采摘機器人。 賈江鳴提供

第三代名優茶采摘機器人。 賈江鳴提供

  擴中提低 為百姓增收輸血架橋

  作為藏富于民的省份,浙江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如何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縮小百姓收入差距,農民的口袋鼓不鼓謂為關鍵,三農發展亦是重點領域。

  發展三農,浙江把實施農業“雙強”行動作為了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總抓手、主跑道。去年8月,該省高規格召開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正式部署啟動農業“雙強”行動,就此掀開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近9個月來,該省統籌新增資金超40億元,實施科技協作攻關項目115項、產業技術推廣項目326項,研制推出30余種農機新產品。

  春茶采摘已告一段落。今年,在浙江嵊州三界鎮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茶所)基地,一位特別的“采茶工”在茶園里大展拳腳。

  “這是我們研發的第三代名優茶采摘機器人,能自主識別茶樹芽葉,然后控制機械臂進行精準采摘。芽葉識別準確率能達到約82%,平均采摘速度2.5秒/顆,采摘成功率40%。”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浙江理工大學農業機器人團隊帶頭人武傳宇介紹,茶葉采摘要求“準、快、輕”,對機器人的要求很高。

  在浙江,特別是山區26縣,茶產業成為多地的主要產業。而受制于用工緊缺問題,一些地方的產量跟不上。“目前我們的技術正在形成產品,接下來將會在杭州余杭、麗水松陽等多地進行產品級適應性試驗。我們希望將來采茶機器人能夠產業化代替人工采摘,以更好助力當地茶產業降本增效。”武傳宇說。

  如上案例還有很多。據悉,浙江前期已聚焦種業振興、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丘陵山區適用小型農業機械推廣應用先導區建設、農業標準地改革、重點突破試點項目攻堅等5大領域,不斷細化工作“顆粒度”。

  浙江省農業“雙強”專班綜合組有關負責人介紹,浙江精準聚焦當前農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堵點、難點而“量身定制”,以期實實在在鼓起農民的“錢袋子”。

  浙江11個設區市、88個涉農縣全部成立由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的工作專班,創新載體抓手,加碼推出政策“工具包”,加快推動“雙強”攻堅突破。如溫州市財政每年拿出7350萬元支持種業、農機等14類項目建設,金融機構每年安排1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資金;衢州市拓展丘陵山區農機應用場景,完成宜機化改造4.08萬畝。

  瞄準農業高質量這一關鍵詞,今年浙江農業“雙強”行動將全面攻堅,全力開創新局面。圍繞“一年大突破、三年大跨越、五年創一流”的目標任務,該省設定了詳實的年度目標:全省農業勞動生產率達到5.1萬元/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萬元;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76.5%,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5.5%;100畝以上集中連片適度規模經營比例達57%……

  縮小“三大差距”,推動共同富裕,是一項仍處進行時的工作。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公開表示,今年是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機制創新年、改革探索年、成果展示年。要探索一批共富機制性制度性創新模式,聚焦縮小“三大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26縣“一縣一策”等領域率先探索突破,推動發展型制度政策加快向共富型躍升轉變。(完)

【編輯: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