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你笑起來真好看】“不僅要自己脫貧,還要讓鄉親一起脫貧!”

劉瑞發成立了瑞發花椒家庭農場。不僅自己有了脫貧之路,而且為當地群眾探索了一條致富之路。

盛夏的重慶石柱縣三河鎮東北部半山腰間的玉嶺村,漫山遍野的山坡上種滿了綠油油的花椒樹,顆顆飽滿的花椒掛滿枝頭,遠遠就能聞到花椒的清香。近段時間,劉瑞發夫婦和工人們都在花椒基地里忙著采收花椒。劉瑞發告訴記者,地里的花椒長勢很好,大約可收三四萬斤,如果按三元一斤的保底價來算,今年可收入十多萬元。

劉瑞發 上游新聞李斌老師供圖  (2)_看圖王.jpg

李斌 供圖

回到家鄉發現機遇

這樣的日子可是以前劉瑞發想都不敢想的。

7年前,劉瑞發和村里很多人一樣外出務工,收入勉強能維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可天有不測風云,劉瑞發被確診為高血壓,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必須在家休養。當時家庭無任何產業收入,只靠妻子在家打零工維持家庭基本生活開支,長女劉英南正在讀大學,次子劉君也在讀初中,家中經濟一下子拮據起來。

按精準扶貧識別程序,2014年劉瑞發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的幫扶下,劉瑞發開始發展養殖業。他一下子找親戚借了兩萬塊錢購買了四百只土雞,但由于市場行情不好和養殖技術缺乏,這次創業失敗了。

但他沒有放棄,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到江津考察了九葉青花椒基地,激發了劉瑞發種植花椒的激情。回家后,他積極找村委會和村民協商,決定流轉土地種植花椒。拿著借來的5萬元他種植了150畝九葉青花椒。為了花椒更好地生長,劉瑞發還參加了政府組織的專業團隊教學,在專家的技術幫助下,通過精心管理照料,產業長勢喜人,劉瑞發看到了脫貧的希望,也探索出了一條產業脫貧的致富之路。

按照“農戶+業主+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即農戶持股50%,業主40%,村集體經濟10%的收益模式,劉瑞發成立了瑞發花椒家庭農場。不僅自己有了脫貧之路,而且為當地群眾探索了一條致富之路。

liu.jpg李斌 供圖

 利用好政策 確保持續增收

“我不僅自己要脫貧,還要讓鄉親一起脫貧。”這是劉瑞發的脫貧誓言。

幾年來,玉嶺村貧困戶魏達爾夫婦一直在劉瑞發的農場里上班,每人每天70元錢的務工收入讓兩位老人十分滿意。

2016年6月,劉瑞發在幾個產業朋友的聚會中,經朋友介紹,到四川廣安考察了藥用黃梔子基地。于是就激發了劉瑞發把產業規模做大的想法。

因石柱縣三河鎮玉嶺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撂荒土地有數百畝,他與妻子商量,決定發展種植藥用黃梔子400畝。在村委和群眾的支持下,流轉了土地400畝。就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之時,劉瑞發又遇到了一道難題,資金缺乏始終成為他繞不過的一道坎。

在村干部的指點下,劉瑞發向三河鎮農村商業銀行分行申請貸款10萬元。農村商業銀行伸出了援助之手,放款10萬元助劉瑞發發展產業一臂之力。石柱縣產業發展春雷已響,出臺了產業發展惠農惠民政策。這對于劉瑞發真是雪中送炭,不僅解決了劉瑞發在產業發展資金缺乏的難題,還增強了劉瑞發的發展產業的底氣,進一步激發了劉瑞發脫貧的信心,走出產業脫貧的路子。

 擴大產業 帶動鄉親勞動致富

在駐村工作隊和三河鎮、玉嶺村支“兩委”干部支持下,按照“企業+村集體+農戶”的運行合作模式,2017年12月,全村有89戶村民將690畝土地入股到劉瑞發的家庭農場,其中貧困戶、低保戶和殘疾戶有22戶。劉瑞發決定擴大產業,又種植了250畝吳茱萸和440畝桅子木本中藥材。

“新發展的690畝木本中藥材按村集體10%、農戶40%、企業50%的股份實行紅分。”劉瑞發介紹說,按照這一模式,入股村民每年都有固定入股分紅,務工的村民還有務工收入,三年后還有效益分紅。

郭春淑是玉嶺村的一個殘疾貧困戶,家里的入股土地多達17.6畝。“大塊大塊的土地荒在那里可惜,入股后前三年每年的入股分紅就有1760元。”撂荒地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收入,郭春淑開心不已。

劉瑞發面對這800畝的產業,心里感到十分欣慰,但也感到十分憂愁。起早貪黑、風雨無阻,每天都忙碌在田間地頭。同時他也深知從事農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有風險又有挑戰。

目前,劉瑞發的產業有聲有色,長勢喜人。產業也將有所回饋,今年花椒產業的將有收成,第一桶金得到回饋,也兌現當初的脫貧誓言“我不僅自己要脫貧,還要讓鄉親們一起脫貧”。據了解,劉瑞發一年土地入股分紅支出15萬元,務工工資支出達到了20萬,帶動周邊貧困戶14戶,一般農戶89戶共同致富。

文/重慶青年報記者 張書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