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0.01.09期 >
A09-“網生”紀錄片迎來大爆發 電視劇擠壓泡沫過“寒冬”

A09-“網生”紀錄片迎來大爆發 電視劇擠壓泡沫過“寒冬”

回顧2019年“現象級”熒屏

2019年已經過去。這一年里,中國文化產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文學到戲劇,從電影到電視,從綜藝節目到電子游戲……新的業態、新的環境,最重要的便是新的格局。

我們看到,戲劇,敞開大門,鋪開一條“引進來”的大路;游戲,鼓足勇氣,闖出一條“走出去”的前途;影視,扎根生活,重拾觀眾喜愛的現實題材……不同領域,背后體現的都是一種智慧:立足現實,著眼未來。

告別2019,讓我們回眸中國文藝的新格局。面向2020,一切從“新”開始。

紀錄片:爭做“小而美”“網生”大爆發

視頻網絡發力紀錄片

中國網生紀錄片2015年開始發力,2016年電視臺首播時收視率平平無奇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上線,成為年度“現象級”作品。蓄力兩年,2018年開始,各大視頻平臺紛紛加大紀實內容的開發與投入,《風味人間》《三日為期》《講究》《人生一串》等自制內容都取得了口碑與流量的雙豐收,到了2019年,終于迎來了大爆發。

《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9》顯示,2018年,騰訊視頻、優酷視頻、B站、愛奇藝四家互聯網平臺對紀實內容的投入約11億元,同比增長83%,成為僅次于電視臺的第二大陣地。

“網生紀錄片就是為互聯網觀眾拍攝的紀錄片,”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解讀,“觀眾開始選擇用互聯網甚至用移動終端來收看紀錄片,而收看方式直接決定了行業的發展方向。”

2019年年初,B站正式成立了B站紀錄片出品部,還同海內外眾多知名紀錄片廠牌達成合作。同時,在選題和表現手法上,B站也在不斷尋求更符合用戶喜好、符合B站氣質的形式。據統計,僅2019年,B站就主導出品了16部優質的紀錄片,涵蓋了人文歷史、自然地理、科技、美食、旅行、萌寵等多種類型。

其他視頻網站也在發力。2019年上半年,騰訊視頻先后推出了《早餐中國》《風味原產地·潮汕》《佳節》等內容,推出了社會紀實類紀錄片《瘋狂的消費時代》,打造了文旅紀錄片《是面包,是空氣,是奇跡啊》、聚焦兒童行為的《小孩的神秘生活》,以及社會紀實類內容《紀實72小時》。

愛奇藝在今年推出了《天下一鍋》,片單上還有《爐火江湖》《此食此客》《年味》《中國餐館》《武匠》等紀錄片作品。

優酷2019年推出了文化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2019》,覆蓋了剪紙、國畫、面塑等“老式”工藝,未來還將推出《生活萬歲》《滿足吧!好奇心》《被點亮的星球》《地球餐桌》等作品。

從上述各大視頻網站的片單不難看出,生活化、“小而美”是網站紀錄片的趨勢。

《人生一串》系列串起網生紀錄片眾多亮點

2019年,紀錄片《人生一串2》在B站創下播出一個月點擊量超過5000萬的佳績。這部關于燒烤的紀錄片劇集不僅再一次成功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而且讓行業看到了網生紀錄片背后蘊藏的巨大能量:年輕受眾、互動關系、商業價值實現、IP化運營、網生內容新特點。

這部紀錄片的制片人王海龍曾參與出品過《喜馬拉雅天梯》《盲道》等影視項目,而導演是他當年在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的同學陳英杰。

與之前兩人參與的紀錄片不同,《人生一串》一開始就確定是為B站打造的。在陳英杰看來,網生與電視紀錄片二者的差異不只在播放渠道,“為電視臺做紀錄片可能考慮更多的是收視率、獲獎,以及電視臺體系內的評價,但是網生紀錄片你首先要了解用戶。”

互聯網用戶需要什么紀錄片?B站首席運營官李旎總結,在互聯網平臺進行傳播的紀錄片有三個特征:內容求真,形態多變;人本主義,以人為本;注重互動,易于傳播。

這種特征在《人生一串》的拍攝大綱中就開始顯現。確定了要拍燒烤,陳英杰很快列好了大綱,“山水生”、“家鄉味”……意在表達食物由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逐漸過渡,但這樣的分集命名很快被自我否定,因為“還是帶有很強烈的電視臺邏輯”,不太符合互聯網輕松、有趣、小處著眼的調性。

陳英杰和王海龍討論了很久,終于決定按照食客點菜的順序來拍。“通常要吃得過癮會點肉,接著點幾樣有嚼勁的東西,比如脆骨,有的人克制一點喜歡吃素,有的人要表現與眾不同,那就再來點腦花、大腰子。”如此,看完六集,相當于吃掉葷素搭配的一整桌燒烤。

拍攝內容上,兩季《人生一串》和之前廣為傳頌的《舌尖上的中國》也差別明顯。“舌尖”精致考究,“一串”粗糲隨性。陳英杰說,他們想通過抓拍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實質感。于是,《人生一串》里隨處可見凌亂的酒瓶子、昏暗的燈光、簡陋的餐桌、放大的嘴部咀嚼特寫;出現在片中的人物也都有點“非主流”,系著圍裙、腆胸疊肚、滿嘴方言……這些畫面難得的是那份市井百態與平民氣質。

營銷方式上,《人生一串》也獨辟蹊徑。B站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每逢重要作品上線,導演都會在評論區與用戶互動,這種互動主要體現在彈幕上。人到中年的陳英杰原本覺得彈幕特別無聊:“但片子上線之后,我發現這個事太有意思了,就像我們幾個人一起看場球、看電影,邊看邊討論。討論的人里邊總有一些特別有趣的。”

營銷除了加強互動,對于網生紀錄片而言,還有更現實的收益考慮。

陳英杰總結說:“電視臺花錢拍紀錄片可以不計收益,但是在外面掙扎求存的片子從這個選題到最后實現的品質,都必須是大家喜歡看的。網生紀錄片的春天肯定是來了,大家有看紀錄片的習慣了,但只有對網生紀錄片特點適應得好的人,才能有更多的收益,活得更好。”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祖薇

電視劇:品質上行 數量下行

2019年12月28日,騰訊視頻發布2019年度指數顯示,“品質上行,數量下行”成為了電視劇市場的新常態。以騰訊為例,2019年共上線國產劇149部,較2018年減少10部;另一方面,電視劇頻道單日播放量創下紀錄,峰值突破15億。這些數據表明市場的無效產能降低,精品優化率得到提高。這樣的感知,在對市場變化加倍敏感的制作端更為強烈。

轉變中有“亮色” 價格水平重回五年前

不可否認,2019年電視劇行業在“寒冬”中堅持著,而一些更加嚴峻的信號預示著未來一年或將繼續承受難挨的“深冬”。此外,如今視頻平臺通過會員擴張帶來的紅利即將抵達天花板,也開始主動擠壓原有泡沫,包括調低劇集收購價格等。在這個過程中,全行業都要清醒地認識到,整個行業的價格可能要回到2014年、2015年的水平。

除了市場環境之外,政策環境的影響也至關重要。這幾年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等幾個重大的歷史節點,影視行業已經明確主流價值導向和溫暖明亮的現實主義創作方向。在市場和政策的框定下如何深耕細作,是對整個行業提出的更高要求。

耀客副總裁孫昊說:“耀客傳媒首先考慮怎么在現有政策框架下作出既符合主流價值需求,又能在認知表達和內容呈現上富有創新的項目。同時,更多的還要考慮在利潤水平限定甚至空間更小的情況下,怎么加強生產的管理,進行成本管控并提高性價比。”

購劇平臺降價、控制集數,大批演員賦閑,中小影視公司紛紛裁員、調整……雖然2019年行業“寒冬”的感受非常殘酷而具體,但不可否認,這一年讓觀眾驚喜、給行業注入元氣的劇作并未缺席。《都挺好》《小歡喜》《少年派》……一批不靠顏值靠“極品演技”的生動角色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蘇大強是你爸”、“宋倩是你媽”的“年度噩夢”說明無論配角主角,只要鮮活都會被觀眾記住;受限的古裝劇依舊是剛需,年初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與年末的《大明風華》《慶余年》遙相呼應,無論古裝家庭劇還是古裝歷史劇,“串燒”的新風格都令人耳目一新,而《長安十二時辰》則以全新敘事嘗試獲得了認可。

提升自身能力 現實題材要避免過度開發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受政策導向影響,現實題材成為當下并將在未來繼續擔任熒屏主流。這當中既有以《大江大河》為代表的主旋律商業化成功之作,也有《都挺好》《小歡喜》等帶有明顯社會話題性的作品。與此同時,市場也出現了對此類題材過度開發的苗頭。

如何把握好現實題材創新的分寸?孫昊認為,首先要抓住大多數人的情感共鳴點,比如房產、年輕人成長困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等等;其次,不是簡單地圖解社會,而是在展現豐富社會生活畫卷的同時深挖作品中的人性與社會性,提煉具有說服力的主題價值,“如果說有什么差異性的打法,那只有是貼得更近、想得更深、走得更遠、做得更快。”

耀客去年出品的《賣房子的人》即將播出,這部孫儷繼《甄嬛傳》《羋月傳》之后接拍的首部現代劇,由以犀利著稱的編劇六六在北京和上海的房產中介公司采訪10個月后創作而成。孫昊介紹,《賣房子的人》在認知表達上著重做到賦予故事和人物新的內容。此外,他們出品的另一部作品《特戰榮耀》則屬于熱門的軍事題材,計劃在今年八一建軍節前后播出。它通過展現一個年輕“兵王”在部隊中如何成長為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責任感的當代軍人,為傳統主題賦予年輕的活力。

2020年,如何生存下去將是很多影視制作公司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鑒于視頻平臺資本集中、話語權強勢,制作公司在演員和項目的選擇上會多大程度地考慮視頻網站的意見,又有多少能堅持自己的選擇?孫昊認為,這更多的是考驗制作公司劇本創作和生產管理上的綜合能力,“劇作方面就是看怎么樣創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更好故事,并能順應視頻平臺項目評估的需求;生產管理上要合理地控制成本,制作出符合要求的作品。如果制作公司在這兩方面能力有限,話語權就在平臺這邊,反之和平臺交流的時候就可以有著比較大的空間。所以更多的還是要看制作公司自身能力的提升。”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楊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