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0.07.16期 >
A07-為珠峰“量身高”

A07-為珠峰“量身高”

5月27日,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8名隊員在珠峰頂峰完成測量工作。兩天后隊伍從珠峰大本營撤營,至此,重測珠峰高程暫告一段落。接下來,經過測繪工作者對測量數據進行核對計算,將最終公布珠峰新身高。在為珠峰“量身高”的過程中,所有參與者都歷經了一次艱難而光榮的征程。

任務艱巨使命重大

今年適逢人類首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珠峰60周年、中國人首登珠峰60周年、中國首次精確測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開展2020珠峰測量登山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2019年10月,中尼兩國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聯合聲明》,其中提出:考慮到珠穆朗瑪峰是中尼兩國友誼的永恒象征,雙方愿推進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合作。雙方將共同宣布珠峰高程并開展科研合作。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聯合聲明》,自然資源部會同外交部、國家體育總局和西藏自治區政府組織了2020珠峰測量登山活動。

此次珠峰測量登山活動正值中國和尼泊爾建交65周年之際,自1955年建交以來,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尼關系始終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此次珠峰測量登山活動是發展兩國友誼的新舉措。

本次珠峰高程測量工作重點在以下五方面實現技術創新和突破:一是依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展測量工作;二是國產測繪儀器裝備全面擔綱本次測量任務;三是應用航空重力技術,提升測量精度;四是利用實景三維技術,直觀展示珠峰自然資源狀況;五是測繪隊員登頂觀測,獲取可靠測量數據。

在中國登山運動發展的歷程中,始終與科學考察密切相連。早在上世紀50年代,原國家體委主任賀龍便提出:登山運動必須和科學考察相結合。對于地質學、氣象學、材料學、生物學等很多學科來說,每一次登山運動所抵達的高海拔地區都是科學試驗場。

今年,中國登山隊和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國測一大隊)聯手重測珠峰高度,是中國登山隊又一次與科學工作者在雪山之巔的合作。現代科技的進步、先進儀器的研發以及大數據的應用,為我們更加準確地測量珠峰提供了條件,將使我們對珠峰的認知更加深刻和清晰。

選拔精兵強將出征

新一代中國登山隊隊員勇挑重擔,肩負國家使命,在2020珠峰測量登山活動中為珠峰新高度的誕生英勇攀登。對于國測一大隊來說,選拔測量登山隊員更是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

從初選到最終的面試考核,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全程參與,親力親為制定選拔標準。先是設定從畢業一年以上到37歲以下的范圍,由員工自愿報名,李國鵬堅信,個人意愿強烈是做好一件事的必要前提。隨后,他根據報名者填寫的調查表,了解包括工作經歷、家庭情況、興趣愛好等在內的個人情況。調查表的最后是李國鵬設計的三個問題:你對這次珠峰高程測量的認識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如果登頂你會怎么去做?至此,從幾十位報名者中篩選出21人,進入面試環節。結合他們平時的工作表現,挑選出8名隊員。

中國登山隊副隊長次落作為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隊長,帶領中國登山隊教練袁復棟于去年12月底趕赴西安,對這8名隊員進行考核。首先要求隊員具備非常專業的測繪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在體能方面對隊員進行測試,比如跑步、引體向上、俯臥撐等;最后,需要隊員掌握基礎的登山相關知識。最終,這8名隊員全部通過考核,再加上兩位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特聘的測繪專家,10個人代表國測一大隊來到北京懷柔國家登山訓練基地接受集訓,正式以2020測量登山隊隊員的身份開啟征程。

幕后英雄的艱辛付出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此重大的一次國家任務,更是需要完備的后勤保障。這項重任是由有著20年高海拔登山服務經驗的西藏圣山探險服務有限公司和西藏拉薩喜馬拉雅登山向導學校來承擔的。在8名登頂隊員中,就有5位來自圣山探險,超過半數。共有100多名服務保障人員參與到2020珠峰測量登山活動中,分別承擔高山向導、高山協作、高海拔修路、后勤、接應、建營等工作。

4月初,后勤保障團隊就率先抵達珠峰大本營,在一片亂石灘上從無到有搭建營地,從隊員的活動帳篷、餐廳、廚房、會議室、健身房、住宿帳篷到廁所,一應俱全。他們不僅為參加2020珠峰測量登山活動的所有人員準備好了吃的、喝的、住的、娛樂、醫療等等基本條件,還為隊員登頂提供修路、向導、協作等高端支持。

珠峰修路隊是每年登山季的“先鋒”,是最重要也是最危險的工作,修路隊員需要用下方保護的方式在冰雪面和巖壁上攀登,并探明冰裂縫、雪崩、落石等隱患,為之后的高山向導、高山協作和登山者開辟出一條安全的路線。今年的珠峰北坡修路過程可謂一波三折。隊員們5次從珠峰大本營出發往上修路,其中4次到達海拔8000米以上區域,冒著風雪、歷盡艱辛,最終才將路修到頂峰。

珠峰修路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修路,而是指在登山路線上架設路繩,為登山者提供安全保障。

珠峰北坡傳統路線從海拔約6600米處開始修路,到海拔7028米的C1營地,需要架設路繩約1000米;從C1營地到海拔7790米的C2營地,需要架設路繩約1600米;從C2營地到海拔8300米的C3營地,需要架設路繩約1000米;從C3營地到頂峰,需要架設路繩約2000米。其中,有多處危險路段需要架設雙繩,以增加安全系數。因此,每年修路實際用繩約6500米左右,在今年這種復雜天氣條件下,實際用繩超過7000米。

所有后勤保障人員都是珠峰新身高誕生的幕后英雄。在攀登珠峰這樣一項需要各方團結協作的浩大工程里,每一個為成功付出努力的人都值得被銘記,勝利屬于整個團隊的每一個人。

一波三折的沖頂過程

作為世界第一高峰,珠峰的極高海拔、漫長的攀登周期加上大風、極寒以及充滿挑戰的攀登地形,都增加了攀登的艱險。登山從來都是靠天吃飯的事情,因為天公不作美而反反復復地上上下下更是常態,甚至由于天氣原因放棄攀登、出現傷亡也是登山者必須要做好思想準備接受的殘酷事實。

在今年的珠峰測量登山活動中,隊員們同樣經歷了一波三折的沖頂過程。5月6日測量登山隊第一次從大本營出征,原計劃把握住5月12日的窗口期沖頂,但5月8日早上,西藏拉薩喜馬拉雅登山向導學校的6名修路隊員、27名運輸隊員從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出發,計劃通過北坳冰壁,但是攀登到海拔6700米時發現攀登路線上雪比較深,有流雪的危險,所有人員需撤回前進營地,測量登山隊不得不下撤至大本營休整。

5月16日,隊伍第二次向頂峰進發,12名攻頂隊員計劃在5月22日登頂,然而,被稱作“風王”的超強熱帶氣旋風暴“安攀”從孟加拉國沿海地區登陸,吹到喜馬拉雅山區時依然有足夠的破壞力興風作浪。由它帶來的暴雪,讓珠峰海拔7790米以上區域積雪達到罕見的一米多深。往年的海拔7790米營地是存不住雪的,都是風大雪小,還從來沒有遇到像今年這樣風小雪大的情況。

為了隊員的安全,中國登山隊隊長、2020珠峰測量登山活動前線總指揮王勇峰果斷給出下撤指令,并在之后經過審慎的考量,遺憾地將沒有海拔8000米以上攀登經驗的兩名測繪工作者和一名藏族隊員從沖頂名單里剔除。

為了把握住最后一個窗口期,必須要派精干力量突擊了。經歷了兩次沖頂失利,5月24日,沖頂隊員第三次出發。盡管天氣還是不夠好,但這已經是今年的最后一個窗口期了,這一次把握不住的話,整個活動就沒有機會在今年完成了。

隊員們在海拔7790米的C2營地遭遇到之前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大風天氣。8名沖頂隊員在下午3點多就抵達了C2營地,但第一頂帳篷搭起來時已經快6點了。那一晚他們只能用背包抵著帳篷,身體靠在背包上,半躺在睡袋里輪流休息幾個小時。在他們的經驗中,以前如果遇到這種大風天氣,一定會下撤了,但這次情況不一樣,時間緊迫,為了完成國家任務,他們一定要抓住最后一個窗口期。

5月27日凌晨2點出發,開始最后的沖頂時,他們又遇上了惱人的吹雪。風把路線上的浮雪吹起來,隊員睜不開眼,睫毛也會結冰,只能閉一會兒眼再走,走幾步停幾步,效率極低。伴著西風不斷從側面吹過來的雪,在幾名隊員的臉上留下了凍傷痕跡。這樣惡劣的天氣讓隊伍中幾名曾多次登頂珠峰的藏族隊員也感慨,這是他們經歷過的最難的一次登頂。

上午11點,整整行軍9個小時后,他們終于到達頂峰。

停留在珠峰之巔的150分鐘

對這次珠峰測量登山任務來說,登頂只是成功了一半,接下的頂峰測量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拿不到頂峰測量數據,一切努力就失去了意義。

在頂峰,隊員們首次采用國產化GNSS接收機,通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測定峰頂雪面位置和高度。而最讓人擔心的是儀器設備在頂峰能否正常運轉,畢竟這次使用的國產設備都是第一次上到珠峰之巔。在頂峰的極限環境下,這些嬌貴脆弱的設備能否像在海拔六七千米高度測試時那樣狀態穩定,誰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頂峰的隊員并沒有心思感受報話機里傳來的大本營慶賀的熱鬧氛圍。向大本營匯報完登頂時間后,他們迅速投入到緊張的頂峰測量工作中,8名登頂隊員加上3名高山攝像同時在頂峰開展各自的工作,頓時讓原本面積就不大的世界之巔顯得更加擁擠。讓人擔憂的問題還是出現了,頂峰測量儀器相繼出現無法正常工作的情況,次落通過報話機與大本營的測繪專家溝通解決。專家們也通過央視的頂峰直播鏡頭和次落報告的情況,迅速分析出問題原因,并給出對癥的解決方案,加上登頂隊員們忘我的積極配合,所有問題順利得到解決。

最終,他們在頂峰的極限環境下停留了150分鐘,創造了中國人在珠峰頂峰停留時間最長紀錄,同時有條不紊地完成了頂峰樣本采集、國旗展示拍照等一系列工作。

珠峰高程測量的核心是精確測定珠峰高度,這同時也是一項代表國家測繪科技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測繪工程。此前我國已經完成了6次珠峰測量,而每次珠峰測量都體現了我國測繪技術的不斷進步,彰顯了我國測繪技術的最高水平。

此次珠峰高程測量的成果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的成果可用于地球動力學板塊運動等領域的研究。精確的峰頂雪深、氣象和風速等數據,將為冰川監測、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這不僅僅是一次萬眾矚目的測量登山活動,更是登山、測繪、氣象、新聞等多個領域工作者密切配合、凝聚多方人員心血的高原大會戰。在再次登頂珠峰的同時,也完成了眾多有價值的科學考察工作,填補了很多領域的空白。

據《北京青年報》圖/盧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