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1日上午11時許,一場擺了30桌的家常“壩壩宴”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的一處廣場上舉辦。隨著坨坨肉、紅燒魚、紅燒鴨子、麻婆豆腐等菜品陸續上桌,氣氛變得熱鬧起來。
這天是三河村1號安置點首批29戶、168人易地扶貧搬遷統一搬家的日子。人們告別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正式搬入新家。這場“壩壩宴”正是村民們為紀念這一喜慶日子而舉辦的。
2020年8月7日,涼山州昭覺縣相關負責人和吉好也求一家走進“你笑起來真好看——決戰脫貧攻堅看西部”網絡主題活動的云采訪直播間里,向大家介紹了自己搬入新家后的新生活。
從西昌城區出發,行車80多公里,翻過兩座大山,再走20多分鐘,就是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
以前,位于涼山腹地高寒山區的三河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2015年,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51戶、789人,貧困發生率為46.47%。九成人都居住在簡陋低矮的土坯房里,保持著彝族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條件很艱苦。2018年,三河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設置了9個安置點,計劃對151戶貧困戶、204戶非貧困戶整體搬遷。到2020年,151套安全住房建設完成,5月底之前,全村貧困戶都已經搬入了新家。村內的36公里硬化路全部建成通車,通訊網絡也完成全覆蓋。
村民吉好也求就是第一批搬遷的脫貧戶。搬遷之前,他住在自己19年前結婚時父母給修建的低矮土坯房中,在面積不到20平方米的堂屋中,擺了四張床和燒火做飯的火塘。屋內光線昏暗,進門還得彎腰。去年2月,吉好也求一家搬進了面積達到100平方米的安置點新居。新房子全體樣式統一,黃墻灰瓦,采用半木結構,頗具彝族傳統民居特色。房內里統一配備了床、沙發、電視柜等家具,另外還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和儲物室。“現在的新房子,比老房子好太多了。”吉好也求的普通話還不太標準,但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以后老家就不再住人了,我們也不再想回去住了。”
住進新居后,吉好也求并沒有單純滿足于現狀,他利用臥室里空著的地方開了村里第一個小賣部。在以前,大家想買生活用品都要花上半個小時去鄉里采購;而小賣部開業后,每天一到下午,吉好也求家里就成了全村最熱鬧的地方。后來,吉好也求買了個大貨架,并把小賣部搬進了儲物間。
吉好也求說,自己現在的收入不再是僅僅依靠土地和打工了。“小賣部的生意零零散散,但一個月還是能掙兩三千元。我還養了豬、牛、雞和30多箱蜜蜂,一年下來,也能有幾千塊。”在村扶貧干部的幫助下,吉好也求家的小賣部還成了農村金融綜合服務點,還額外增加了租金收入。他的妻子現在帶著3個孩子在西昌讀書,一年賺的錢不僅夠他們每月的開支,一年下來,還有盈余,收入頗為可觀。曾經他們家家庭人均收入不過2000多元,如今人均收入已經過萬元。
這兩年三河村的變化很大,像小賣部這樣從無到有的事情還有很多。三岔河鄉綜合幫扶隊隊長、原三河村第一書記張凌說,如今的三河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都已經建好,全村“兩不愁三保障”已全部達標,村民的收入全都提上去了,“脫貧沒有一點問題”。
脫貧攻堅以來,三河村不僅修了新房、新路,全村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2017年的3100元,增長至2019年的9903元。
此外,村里還通過種養殖光葉紫花苕、花椒、土雞、烏金豬等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通過農民夜校、網校等提升村民技能,通過鄉村旅游帶動村民增收,并支持鼓勵村民外出務工。2019年,村里勞務收入達364萬元,實現年務工人均收入2.14萬元。
今年,昭覺縣全面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其中,1.8萬名建檔立卡貧困老鄉住進縣城集中安置點。這些人遠離故土,生產如何保障?進了城后,原來的土地能否繼續耕種?對此,昭覺縣副縣長廖宇超介紹,該縣已制定8條舉措,打出“組合拳”,確保搬遷群眾產業增收有渠道、就業務工有門路。
第一招是立足現有耕地資源,發展種養殖業。廖宇超介紹,當地在部分遷出地,預留了一些比較好的生產用房,修好廁所廚房糧倉,以便群眾回村種地有住的地方。此外,昭覺縣通過土地流轉建立專業合作社,把原有農業繼續做起來。
廖宇超介紹,昭覺縣城周邊,目前有兩個縣級農業園區,通過資金變股金的方式,讓住到縣城安置點的貧困戶到園區入股分紅,還可以解決部分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問題,目前已有1650人到園區就業。
同時,招商引資,吸引勞動密集型企業到安置點附近布局也是為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的好途徑。通過“企業+扶貧車間+農戶”的方式,吸納安置點里的搬遷戶就近務工。還依托“大企業(大園區)+小車間”的模式,讓老百姓在家完成加工生產。“目前,安置點附近已建起了一個口罩廠,正在洽談一家服裝廠。”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扶貧干部們也從安置點內部開發出了就業機會。廖宇超表示,昭覺縣城安置點里一共有247個門市,他們已經把247個門市固化為每個村的集體資產,還能解決247戶老百姓就業問題。
為幫助村民更好就業務工,各社區還建立了就業服務站。安置點每一個社區都建有一個就業服務站,通過省內對口幫扶、東西部協作等平臺,解決老百姓培訓輸出問題,目前,已經向廣東省佛山市勞務輸出2414人。
開發公益性崗位也是一招。在整個昭覺縣城區,將開發不低于200個公益性崗位;在安置點里,開發300個公益性崗位,共解決不低于500人就業問題。
下一步,昭覺縣計劃成立勞務服務公司,組織貧困老鄉從事家政、建筑、裝修等行業,力爭解決100人就業。
最后是政策兜底。對于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通過政策兜底的方式,助其脫貧。
“總之,我們通過上述綜合措施,確保每一個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實現就業務工。”廖宇超說。
不僅要幫村民脫貧,還要保證村民們不返貧。如何走出一條持續發展的路子,是張凌和幾位幫扶干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我們可以走種養循環,產業融合發展這條路。”至于脫貧后,村里應該如何鞏固脫貧成果,讓村民富起來,張凌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說,今年,村里西門塔爾肉牛、烏金豬、土雞等的養殖,云木香等中藥材的種植都已全部落地,明年年初就能見到效益。
此外,村里還會將村舊址與新居聯結起來,把舊址作為彝族文化和傳統文化傳承的實景博物館,把新村開發出來做民宿酒店、感恩培訓基地等,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將鄉村旅游做起來。
作為四川省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縣,昭覺縣有47個鄉,271個村,2014年精準識別出貧困村191個,貧困人口超10萬人。
2014年昭覺縣貧困發生率為31.8%,通過幾年努力,昭覺縣貧困發生率降到了11.2%,但仍有55個村,7000余戶貧困戶,3.3萬余人未脫貧。
昭覺縣副縣長廖宇超說,作為全省還未脫貧摘帽的7個貧困縣之一,今年上半年,昭覺縣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鄉三有”問題上,全縣47個鄉鎮的中心校、便民服務中心、衛生院全部達標;在“村七有”方面,191個貧困村通村道路硬化、通訊網絡、村集體經濟、村文化室、衛生室、一村一幼等全部達標;在“戶六有”方面,安全住房、教育、醫療、安全飲水、生活用電、廣播電視實現全覆蓋。
同時,昭覺縣還積極出臺一系獎補措施,并開展了一系列問題清零工作。6月30日以前,昭覺縣把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清理,對到9月人均純收入低于4100元的脫貧戶,建立動態監測臺賬,通過短平快的產業、公益性崗位和低保兜底,保障他們如期脫貧,而到9月人均純收入低于5000元的非貧困戶,當地也實行了產業獎補,確保貧困戶不錯退,非貧困戶不漏評。
今年下半年,昭覺縣將通過穩定增收、環境整治、綜合治理、感恩奮進提升行動等八項提升工程,保證順利脫貧摘帽,與全省全國一同步入小康。
文/重慶青年報記者張書琛圖/封面新聞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