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0.09.24期 >
A04-“山坡找網女孩”圓夢西南大學 范天蘭最大的心愿是以后能回家鄉教書

A04-“山坡找網女孩”圓夢西南大學 范天蘭最大的心愿是以后能回家鄉教書

20日上午,因“山坡找網”受到社會關注的范天蘭在西南大學第三運動場報到入學。學校黨委書記李旭鋒來到新生報到場地,親切慰問范天蘭,為其送上“愛心助學大禮包”。“山坡找網女孩”正式開啟屬于她的大學生活。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你更要靜下心來讀一些與學業相關的專著,到了三四年級每天務必堅持閱讀文獻資料,希望你日后能成大才!”范天蘭在大學里聆聽到的“第一堂課”,是來自西南大學黨委書記李旭鋒寄予她的教誨。

山坡上找網備考,帶著棉被云端追夢

范天蘭的家在海拔2500多米的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娜姑鎮爐房村那紅山村民小組,家中房子靠著山溝而建,離縣城有著很遠的距離。為了避風,范天蘭的父母將房子蓋在了一道山梁下,小院內一側是土木結構的二層建筑,是一家人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另一側是幾間土坯房,關著家里養的牛和羊。

讀學前班及小學時,她每次上學都需要步行近4個小時;上初中后,學校配有統一接送的大巴車,但從家里走到村委會的接送點仍需要2個多小時;升入高中,家門口修了車路可以直接乘車上學,但遇上雨天車開不了,她也需要步行3小時才能到學校。

今年2月,突如其來的疫情令范天蘭所就讀的東陸高中無法正常開學,學校組織開展了網上授課。范天蘭居住的爐房村沒有安裝網線,加上山巒的層層阻擋,家中能接受到的信號十分微弱。“一開始我以為家里的信號能勉強支撐我上課,但網課需要看視頻,我上課時經常卡頓,加載好后老師已經講到下一題了……”

為了解決這一困擾,范天蘭常常花幾分鐘跑上家旁的山坡上,借助相對空曠的地勢接收信號上網課。她在山坡上學習的畫面被上傳到網絡,被網友稱為“山坡找網女孩”。

“有時候山上太冷了,手會一直哆嗦,不方便寫字,我就把知識點截圖下來回家再抄。”在2500多米的海拔上聽課,范天蘭常常需要穿上厚重的羽絨服,為了抵擋山上強勁的冷風,她有時還會捎上一床棉被。在山上呆著超過兩個小時就會感到不舒服,范天蘭一般在早上九點多第一節課后就跑回家早早地吃上一頓午飯,并調整狀態準備上下一節課。感到疲憊時,她會溜上山坡曬曬暖烘烘的太陽,或者閱讀幾本自己感興趣的書,在憧憬未來大學生活的同時暗中給自己加油打氣。

網絡上課沒有老師時刻的監督,很多時候靠的是自覺。范天蘭清晨六點便起床,六點半開始早讀,一般是下載老師發在網上的資料,背背語文的古詩以及英語的詞匯語法。班主任得知范天蘭家中的情況后,特地將學習視頻下載下來發給她,并把七八十套試卷一起送到了鄉鎮上。范天蘭便在課后看回放,抓緊跟上復習的進度,并利用每天晚自習的時間做試卷刷題。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她也會私下找老師、同學們進行交流。

范天蘭是東陸高中2017年辦學后接收的第一批學生,她所在的班級是年級里的“尖子班級”之一,班里所有同學都上了重本線,絕大多數同學都拿到了600分以上的成績,會澤縣出色的教學成果也被稱為國家級貧困縣的“高考奇跡”。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團結友好的同窗關系、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懷為范天蘭掃去了高考沖刺階段遇到的重重陰霾,班主任的一句“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成為了她克服困難的動力源泉。

范天蘭家中共有八口人,她與同年級的親生姐姐常結伴到山坡上一起學習。家里的父母和已經工作的哥哥盡其所能地為姐妹二人提供最好的物質支持,并鼓勵她們刻苦學習,爭取走出大山。

西南大學李旭鋒書記為范天蘭送上愛心助學禮包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黨政領導、老師與范天蘭合影

考入夢想中的大學,還希望到重慶逛一逛

今年高考,范天蘭以理科644分的成績,進入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讀公費師范生。

“我的第一志愿就是西南大學,被錄取了感到很開心,能跟高中班主任成為校友,我也非常榮幸。”范天蘭告訴記者,她的高中英語老師、班主任龍炳畢業于西南大學,以前常常在班上講一些西南大學的故事,在老師的影響下,那時的范天蘭就對西南大學充滿了向往之心。

懷揣著這份向往之情,范天蘭踏上了來西南大學的求學之路。因會澤沒有直達重慶的高鐵,范天蘭和同被西南大學錄取的同學一起,先坐大巴車前往昆明,再前往重慶。“離開家鄉的那天,媽媽也來送我了,一直送到昆明高鐵站。”范天蘭說,家里人一開始是比較擔心的,由于疫情家人不能進學校,加上聽說有同學一起去,也就放心多了,“家里人叮囑我,走出大山了要好好讀書,他們對我的期待還是很大的。”范天蘭笑著說。

9月18日上午,范天蘭從昆明乘高鐵來到重慶,西南大學給她的第一印象是:“學校特別大、特別漂亮,里面的建筑也很有人文底蘊,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范天蘭笑著說,她很喜歡西南大學,第一個理由就是學校食堂的飯菜很好吃也很實惠,尤其是早餐,比以前高中學校的要便宜許多。目前,她唯一煩惱的就是不熟悉學校,還不太認識路,不過她相信今后在生活方面會慢慢適應的。

除此之外,范天蘭還希望和室友一起在重慶轉一轉。“我們宿舍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我感到大家都特別熱心,一開始想到剛來學校會面臨很多問題,但我們宿舍非常融洽,一起去面對這些問題,我很榮幸和她們成為室友。之前本來說是想去重慶市區逛一逛的,但是那天坐車太累了,就直接來學校報到了。”

立志回報家鄉,感謝網友的支持

“我在大學里第一個愿望就是大一能過四六級,另外專業課能拿到好成績!”范天蘭表示,自己非常喜歡英語,希望在大學里能加入英語有關的社團組織,她還希望在大學里多考一些證書,對今后也會有幫助。

面對這段時間外界的報道和關注,范天蘭表示有一點壓力,但她卻樂觀地表示,這更多是激勵,因為有壓力才有動力。她認為,大家的關注也能更好地督促自己,用高中班主任的一句話,就是“讓努力、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以前由于條件艱苦,范天蘭的父母經常要找親戚朋友借錢供孩子們讀書。

后來,范天蘭的父母在家里養了70多只羊、3頭牛和1匹馬,在2015年實現脫貧。“不讀書就沒有出路,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讓兩個女兒都上大學。”范天蘭的媽媽王云仙在電話中告訴記者,自己砸鍋賣鐵也要把兩個孩子供到大學畢業。

這幾年,范天蘭的家鄉變化很大。她說,2017年以前,通到自己家的路還沒有修好,出行還是羊腸小道。“走到最近的小學要5個多小時,走到最近的初中要2個多小時。”今年6月,自己家作為隨遷戶,搬進了會澤新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

整個小區占地1170畝,高樓林立,道路寬敞,一共安置了8萬余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近6.3萬人。

范天蘭的嫂子帶著兩個孩子住進了新家,一家人其樂融融。“我真羨慕侄子、侄女,可以在家門口上學校。”范天蘭笑著說,過去住在山上,根本沒有機會上幼兒園;上小學、初中都要步行好幾個小時。

距離范天蘭的新家不遠,就是會澤縣專門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入學而建設的鐘屏小學。學校還建有圖書館、足球場,以前只能在電視機里看到足球場,如今山里的孩子也能在草坪上奔跑。

范天蘭說,如果有機會,她希望今后能回到家鄉會澤,或者是昆明,像以前的班主任一樣教書育人,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我選擇師范專業,一是喜歡老師這個職業,還有就是我在上學期間接受過很多的幫助,從小我就想,等以后有能力了我也要去幫助別人。我能成為現在的我,要非常感謝我的家鄉,我也應該回去幫助更多的人。”

“不少網友在得知范天蘭的故事后,都向她送上了美好祝愿。”范天蘭的輔導員表示,“范天蘭同學的執著堅毅讓人感動,希望她將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傳遞給更多的同學。”

文/重慶青年報記者李永聰通訊員程芯鈺鄭舒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