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0.09.24期 >
A05-大企業帶大產業促大扶貧 豐都產業發力 交出脫貧增收“新答卷”

A05-大企業帶大產業促大扶貧 豐都產業發力 交出脫貧增收“新答卷”

地處渝東北的豐都是重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的代表和縮影,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1年納入國家武陵山片區扶貧開發試點縣。2014年底建卡貧困人口19396戶、71917人,貧困村95個,貧困發生率12.1%,貧困范圍廣、貧困程度深、致貧因素多是豐都貧困的顯著特征。

“下足‘繡花’功夫,舉全縣之力盡銳出戰、攻城拔寨。”中共豐都縣委書記徐世國介紹,豐都縣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降至0.02%,貧困群眾全面實現“兩不愁”真不愁、“三保障”全保障。在今年最后的4個月里,豐都將集中火力啃“硬骨頭”,確保最后51戶105人實現如期脫貧。

強產業固根本促增收

徐世國介紹,這幾年,豐都縣逐步構建起以牛、雞、豬為重點的“1+4+X”扶貧產業體系,初步走出了一條“以大企業帶大產業促大扶貧”的路子,“產業扶貧”成為豐都扶貧最突出的標志。

以大企業帶大產業促大扶貧,怎么發力?

“強產業固根本促增收,豐都從四個方面發力。”徐世國說道,一是龍頭企業帶動;二是各類企業互動。依托龍頭企業帶動,采取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推動小農戶小企業與大產業有機融合;三是緊緊圍繞產業鏈金融服務需求,同步推進普惠性金融與小額信貸特惠金融協同發力;四是重視品牌提升推動。

據介紹,目前該縣已引進7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打造全市綠色畜禽養殖和食品加工基地。“我們引進國家級龍頭企業恒都農業集團,引領打造‘中國肉牛之都’。并上線了全國首個肉牛產業電子商務平臺‘有牛網’。”如今,恒都牛肉搭上大企業順風車,在京東、天貓等5家電商平臺線上生鮮類市場份額占有率達50%以上。

依托龍頭企業帶動,采取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推動小農戶小企業與大產業有機融合,培育形成了59家縣級農業企業、1900余家農民合作社、1000余個家庭農場為主體的脫貧產業發展生力軍,構建起了“縣有龍頭企業、村有骨干產業、戶有致富家業”的格局。

為讓農民有致富的“子彈”,豐都縣聯合金融機構緊緊圍繞產業鏈金融服務需求,同步推進普惠性金融與小額信貸特惠金融協同發力,為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特別是引導貧困戶利用扶貧小額信貸發展到戶產業,成為豐都踐行“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的閃耀名片。徐世國透露,截至今年7月,為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2688戶次、5.78億元,獲貸率超過64%,居全市第一。

同時還引進行業標桿企業華裕農科、中國禽蛋行業第一品牌德青源公司、全國最大肉雞養殖企業溫氏集團,集群發展雞產業。據悉,三大公司年存欄種雞120萬只、孵化雛雞5000萬羽,年存欄蛋雞240萬只,年養殖肉雞3000萬只,打造出了西南地區最大的智能化蛋雞良種繁育中心、現代化家禽孵化中心、蛋品加工中心。

如今,豐都縣產業發展大格局基本形成,通過代養、領養、招工、扶貧車間等多種方式,帶動1.5萬余貧困戶脫貧增收。

為了提升品牌效益,豐都縣還出臺《豐都縣農業品牌建設獎補辦法》,累計認證“三品一標”139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3個,“豐都肉牛”“恒都”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扶貧集團開展網絡扶貧直播

改革機制破難題

陳勇攝

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為了集中財力辦大事,破解扶貧資金“零碎化”的難題,豐都堅持“多個口子進、一個漏斗出”,每年統籌整合33項涉農資金,集中用好對口幫扶、社會捐贈等資金,全面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公益設施短板,在徹底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的同時,也讓曾經的貧困村貌巨變煥顏。

幾年間,豐都新建中小型水庫9座、集中飲水工程672個,貧困群眾徹底告別了看天吃水、接屋檐水、翻山越嶺找水挑水的歷史;新改建農村公路5872公里、人行便道1876公里,改造危舊房5.7萬余戶、農房“四改”9.2萬余處,讓曾經貧困農村的路和房,真正成為了脫貧成效中最靚麗的風景線。

而圍繞帶貧益貧的“虛擬化”難題,豐都還創新性推出了股權量化分紅、資產租賃收益、政策掛鉤就業的“三大破解模式”。徐世國對這“三大模式”進行了詳細講解。

據介紹,所謂“股權量化分紅”,是指由政府建立財政扶貧資金投入扶貧項目并按30%—50%量化村集體經濟分紅的機制,可實現“保底收益+按股分紅”。自該機制實行以來,各村集體已累計獲得分紅1160萬元,全面消除了“空殼村”現象。

資產租賃收益則是由政府與企業輕重資產合作,以政府所獲租賃收益用于購買公益性崗位,開展醫療救助等的機制,目前該機制已惠及貧困群眾3000余人。此外,豐都讓享受扶貧政策的主體與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雙掛鉤,并借此機制大力推行小微型基礎設施項目“以工代賑”吸納貧困勞動力、弱勞動力就近務工,帶動了5000余貧困人口務工就業增收。

圍繞破解資源資產“低效化”難題,豐都在市級深度貧困鄉三建鄉推行全域“三變”改革,建立“土地入股保底收益+資本入股比例分紅”機制,采取國有資本投資按“334”比例、社會資本投資按“361”比例持股分紅,不僅盤活了全鄉1.87萬畝土地(其中撂荒地1.2萬畝),還推動了三建全鄉1.38萬人人均增收1079元,鏈接3154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223元。

在三建鄉“三變”改革的引領帶動下,豐都全縣量化經營性資產2.6億元,組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296個,讓2.5萬畝林地、土地充分釋放價值,推動2.3萬人人均增收883元,其中4358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達1320元。

綠水青山成致富靠山 

“我們始終把旅游產業作為推動豐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抓手。”豐都縣委主要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豐都深刻認識到發展旅游是踐行“兩山論”、走好“兩化路”的內涵要求。

走旅游脫貧,豐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豐都境內有6類64種100余處旅游資源,其中“鬼城”民俗文化世界唯一,雪玉洞是中國最美六大洞穴之一,海拔1000米以上最具開發價值的高山旅游資源占全市10%以上,發展旅游得天獨厚。

豐都是重慶市最早的旅游城市之一,也是長江三峽庫區的老牌旅游勝地。擁有千年厚重人文歷史底蘊的豐都,不僅“鬼城豐都”的品牌影響力無可估量,而且近年來休閑度假旅游也做得風生水起,吸引了天南海北數以百萬計的游客慕名前來“逛廟會、游名山”。

近幾年來,豐都縣大力實施“景區景點”、“旅游服務”、“旅游商品”、“旅游節會活動”、“旅游人才培訓”、“文旅項目建設”等六大文化旅游扶貧工程。實現年接待鄉村旅游游客突破900萬人次、鄉村旅游綜合收入實現約40億元;直接或間接帶動貧困人口增收約3000人。

旅游業的高品質發展也順勢帶動了豐都農業的同步發展。據悉,隨著近年來豐都旅游名氣的提升傳播,該縣還通過直播帶貨、渝貨進山東等方式,對具有代表性農牧產品進行線上線下銷售,客觀促進了當地特色農產品向高品質、規模化、深加工方向發展。恒都牛肉、長坡風蘿卜干等特色旅游產品,如今都已通過電商和網絡營銷打響了名頭。

為了進一步推動農產品的銷售,豐都縣搭建了124個電商平臺,同時推出了“農村電商經紀人+貧困戶”的電商發展模式,也就是在農村發展有經驗、有知識、懂電商的年輕人作為電商的經紀人,與貧困戶鏈接,實行定單種養、保價收購、網上網下銷售。據悉,今年的線上銷售情況非常好,在農產品的銷售上已經超過了10億元。

“近年來,我縣圍繞建設全市康養度假基地,大力發展康養度假游、鄉村體驗游,取得了顯著發展成效。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鄉鎮,我們打造了南天湖、雪玉山、方斗山等避暑康養基地,激活‘冷資源’、打造‘熱經濟’,吸引了主城區、周邊區縣,乃至環渝省份大批游客來豐避暑消夏、康養度假。同時,全縣還大力發展鄉村體驗游,打造‘詩意鄉村、夢里田園’,共評定特色鄉村人家(農家樂)121家、特色農業休閑莊園23家、星級鄉村酒店86個,鄉村床位達13000多張,帶動了10余萬群眾吃上了旅游飯,拓寬了鄉村發展渠道。”豐都縣文旅委負責人介紹說。

鞏固脫貧成果,推進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這正是豐都的決心。正如徐世國所說:“立足當前,我們將全面鞏固脫貧成果,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堅決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豐都答卷’。”

文/重慶青年報記者張書琛

豐都金雞扶貧產業園區廖成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