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因悲傷而做戲,到國家話劇院分管藝術創作的副院長,短短兩年的時間,田沁鑫再度發力,成長為為人民發聲、為時代抒懷的使命導演——國慶晚會《奮斗吧!中華兒女》的副總導演、“白玉蘭獎”最佳電視綜藝節目《故事里的中國》的戲劇總導演,全國現實題材及革命歷史題材舞臺藝術重點劇目民族歌劇《扶貧路上》的編劇、導演……她用自己一貫的中國美學、文人風骨講述著主旋律故事,也圓滿著自己用藝術“描繪眾生”的小小野心。
第一次真正參與電視節目疲憊至極
但狀態卻是高興的
2020年8月7日晚,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揭曉,《故事里的中國》摘得了其中備受關注的“最佳電視綜藝節目大獎”,就在此時,節目的第二季已經悄然開始錄制,而田沁鑫也一頭扎進懷柔影棚,開啟自己并不擅長的熬夜模式。戲劇+綜藝的原創表達,讓這檔國話和央視聯手打造的文化季播節目,從第一期《永不消逝的電波》就以爆款之勢橫空出世。
作為《故事里的中國》的“戲劇總導演”,田沁鑫是代表國家話劇院,帶著向經典致敬的“光榮使命”進入的,“第一季我們做了很多新中國70年來改編的故事,第二季則大部分是原創。新中國新時代真正感人的故事,文藝加工的素材少,難度大,創作中一直被人物原型感動著。”
雖然之前也做過不掛名的策劃,但這次卻是田沁鑫第一次真正參與電視節目的錄制,熬夜、晨昏顛倒是常事,疲憊至極,但狀態卻是高興的。“每一個都是新鮮的故事和人物,第二季舞臺上還會出現不同的地域環境,比如鐘南山這一期,舞臺上就會出現動車和天河機場,以及從武漢到北京的場景轉換,包括那段時間頻繁出現在新聞中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這些記憶中的場景都會用大屏和演員的表演來還原。”
回首第一季,田沁鑫毫不諱言:“每一集我都喜歡。但最難的是《橫空出世》那集,那一期是以錢學森為原型展現原子彈的誕生,為了呈現塔爆基地,我們第一次在主舞臺上換景,原來我們是希望把戲劇舞美做得簡潔些,但這次不得不換景真是一個課題,好難完成。經歷了這次,到后面的《青春萬歲》,那就是愉快地難著了,從教室到天安門廣場,展現青春的聚集,現在回想都不知道當時是如何完成的。”
“第二季《故事里的中國》中必定要展現抗疫故事,其中一集叫做《戰役中的青春》,我們專門邀請了北大援鄂醫療隊的90后,教演員們專業知識,每個細節的真實性和語言上的真實性就顯得格外重要。”
每拍完一個新故事
都有種從虛空中落地的快感
每拍完一個新的故事,都讓田沁鑫有一種從虛空中落地的快感,“那是一種讓人忘掉疲勞的外在環境的刺激。”
《故事里的中國》第二季中,關曉彤出演的是一個真實的蒙古草原題材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孤兒養育28個孤兒的民族團結的傳奇。“拍攝時,有兩匹馬會上臺,還會尿在舞臺上,現場充滿了草原的真實味道。關曉彤是地道的北京姑娘,但為了接近人物,這次則要說蒙古族普通話,而關于這個民族的普通話,我們其實并沒有耳音,很難捕捉到語言關鍵詞的特點,但演員真的太棒了,關曉彤和曾黎非常快就進入了那個語言體系。”
田沁鑫還用導演特有的方式點評了給她印象深刻的幾位演員,“可以說《永不消逝的電波》是劉濤的話劇處女秀,她的爆發力非常好,原來我覺得她就是個很明媚的大姑娘,沒想到她的爆發力強,投入也很快。之前她曾經在軍隊里演過小品,舞臺形象非常好。吳謹言沒有偶像包袱,也不諂媚,通常的狀態是坐在角落里背詞,年紀小但很用功、敬業,即便拍攝到凌晨3點,她每次都能哭出來,還主動要求妝再化得樸素點,還有郭濤的《平凡的世界》,《烈火中永生》里的劉燁和陳數,以及李乃文、涂松巖和閆妮,都讓我印象深刻,還有李光潔,真是越來越有型了。演員們對于這種60%影視化、40%戲劇化表演的分寸掌握真是非常精準。”
戲劇與電視結合
從創意到完成需要一個復雜的工序
在田沁鑫看來,如果沒有這次擔任《故事里的中國》戲劇總導演的經歷,她在國話是不可能有在這么短的時間做這么多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的機會的,“每一集都是半個小時的‘大戲’,也給了我嘗試影視化拍攝的契機,欄目組的年輕人很敬業,要求也很嚴格,從劇本呈現到文化訪談,文字的完整度和采訪的邏輯性都很優秀。”
戲劇與影視結合,此前被認可的范本當屬英國國家劇院的戲劇電影,“我們一直在探究戲劇可以和影視結合的點在哪里?影視化拍攝的視角從哪里切入?我們都喜歡NTlive(英國國家劇院的戲劇電影)用電影記錄舞臺的方式,采用的是戲劇的表演方式以及電影化的拍攝手法。而《故事里的中國》是在電視平臺播出,這樣的方式對我而言是全新的。內核是結結實實的戲劇故事,守正創新的意義在于要完成扎實的有邏輯的故事,要從表演上看到中國戲劇演員的水準和導演對結構的把握。戲劇本身有著嚴密的心理邏輯,需要短時間把一個故事編織出來,而與電視手段結合后,其實是同戲劇完全不同的創作方式,從創意到完成的結構比較復雜,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工程。工作的方式是,先要做一個故事,然后導演組需要找很多的資料,各種真實翔實的資料,之后再找專家論證,以確保專業用語萬無一失。編劇確立故事后導演組需要確立主場景,然后是作曲、找演員,燈服道效化全部到位后,先進行群眾演員的戲劇排練,主要演員進入后再進行圍讀,半個小時的呈現工序其實很多很多……”
作為導演,我一直敬畏我的職業
近日,田沁鑫剛剛在廣西完成了由她編劇、導演的民族歌劇《扶貧路上》的試演,對于黃文秀這個在花季年齡逝去的美好生命,田沁鑫的創作也可謂動了真氣。“都說主旋律題材不好做,做英雄人物有時會有超越故事和人物之外的一些遐想,把藝術審美和主旋律題材進行融合,我覺得其實是沒有障礙的。在做一部戲前,我不會過多去想是主旋律題材還是所謂的藝術題材,我想的是如何用藝術的形式來展現,不添枝加葉,正常就好。審美本身是隨善而行的,奇跡自然會發生,而不要去創造奇跡。民族歌劇本身就是一個新課題,沒有一個規律可以去尋找,需要我們自己去重新定義它。”
兩年間,劇組主創曾經八次赴廣西采風,第一次去百色時,田沁鑫和黃文秀擦肩而過,后來在她罹難第10天,田沁鑫到了她的出事地點,那時道路還沒有修復。“我當時就和這個姑娘有了一個感應,當時有一種很大的黃蝴蝶向我們飛來。廣西有一個傳說,死去的親人想念家人就會飛回來看看,村長說這是黃書記來看我們了。這個姑娘很會唱歌,長得也很好看,笑起來非常可愛,開朗愛笑,但就是這樣一個一眼看上去就會讓人喜歡的姑娘,到臨走都沒有休息,非常累,扶貧攻堅決勝之年,她卻沒有看到決勝時刻,就像脫貧路上的一枚鋪路石。我們就是想為她做一個符合中國審美的好故事。”
田沁鑫表示她確實是懷著感恩的心來履行國家給予的一分殊榮和使命。“我希望自己的參與是對于民生和國家建設的一分凝聚。今年‘兩會’上唱國歌時,我突然鼻子發酸。作為導演,我一直敬畏我的職業,職業給我帶來一份承認,藝術工作給我的是一份安定和安全。劇院今年會著力推青年導演,舞臺記錄電影的拍攝也在摸索中,時代是向前的,線下的劇場藝術也要迎接線上的到來。”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郭佳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王曉溪
10月21日,以“融合·發展·共贏”為主題,由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和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牽頭舉辦的重慶電力職教集團年會暨校企合作論壇在渝舉辦。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全國電力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等40余家電力行業領軍企業、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等機構齊聚一堂,共同研討重慶電力職業教育發展大計。
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重慶市教委、全國電力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等相關單位作了主旨發言和報告。主旨發言提到,自集團2018年成立以來,各成員單位有效依托集團平臺,有力推進了重慶電力類人才培養和科技推廣與創新,推動了現代職教體系建設,形成了校企雙方“雙贏共益、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
據悉,由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與電力企業聯合建設的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教學資源庫成功立項為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項目。該校與國網重慶南岸供電公司共同實施的市教委高職校企合作示范建設,與重慶新世紀電氣有限公司、國電恒泰發電有限公司等3家電力企業共同實施的重慶市高等職業教育雙基地建設項目也取得較好效果。
在隨后進行的校企合作論壇上,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國電重慶恒泰發電有限公司、重慶新世紀電氣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代表分享了校企合作案例。國家督學、重慶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會長張亞杭教授作校企合作專題講座。
重慶電力職業教育集團成立于2018年,是以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和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為牽頭單位,聯合近50家電力行業領軍企業、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等機構,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融合發展的原則,組成的多元產教聯合體與利益共同體。集團旨在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和行業企業發展需求,不斷強化校際合作、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打造能源電力產教融合生態圈廣闊平臺,為企業成員提供人才智力支撐以及職工培訓、成人學歷教育、技能鑒定、科學研究、技術和產品開發等全方位服務,打造產教融合型企業。推動職業教育持續創新“多元”聯合育人模式,深入推進校企協同育人,全面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創新服務高地,不斷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更好地服務行業企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