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以“時間與進步——產業變革的認識晉級”為主題的第四屆博遠獎暨《環球時報》未來出行文化論壇在北京市北京坊勸業場舉行。經過激烈的角逐和嚴苛的評審,共有來自41家企業/機構的47項案例獲獎。其中,年度創新人物獎由來自4家企業的創新帶頭人獲得。他們分別是:北京梅賽德斯-奔馳銷售服務有限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張焱,百度高級執行副總裁王海峰,華人運通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丁磊,大陸集團中國區抬頭顯示器產品研發中心總監、儀表與人機界面事業部中國區創新發展經理楊晶。
今年的博遠獎及論壇將關注點聚焦在“認識”這兩個字上。在科技革命的時代背景下,“認識”是聯通古今的橋梁,是當下發展的燈塔,也是預測未來的啟明燈。但是“認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環球時報》副總編輯段靜濤表示:“作為媒體我們深知清晰觀點的重要性。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挑戰與機遇并存,如何認識決定如何行動,而行動將決定是否能贏得未來的挑戰。”
在論壇上,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首席教授、書記高旭東發表了主題為“對我國技術創新道路和戰略的重新認識”的演講。他在演講中表示,中國的技術創新必須走獨立自主的道路,要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他指出:“政府應該為本土企業提供支持與保護,而整車企業一定要創造自己的東西,并與零部件供應商共同發展。”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汽車發展研究中心學科主任李顯君在論壇上中肯地提出,從組織架構上看,中國汽車企業缺乏基礎研究,“當新產品開發完畢,項目團隊就會解散,缺乏對開發經驗的總結和積累,沒有將項目團隊的經驗外化出來,根植到企業的知識系統里。而這恰恰是打造核心技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他在演講的尾聲提出,企業、政府、大學和領先用戶或關鍵用戶是核心技術取得突破的四大主體,構成了中國汽車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核心。
技術的變革帶來了媒體環境的變化,而這也影響著汽車品牌、出行品牌的傳播與塑造。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潘建新在演講中將媒體之變稱之為“觸點之變”。它為中國社會帶來的第一個變化是,“大眾”沒有了,“小眾”開始引領消費風向標。中國漸漸出現了獨特的四個階層,分別是年輕人、追求年輕的中老年人、時代女性和新中產階層。媒體變化帶來的第二個變化就是內容過剩,其帶來的是平臺化和生態化的產生。第三個變化是技術的變化,公共關系從研究平臺到研究內容,而未來的區塊鏈是對信息流的管控。他建議,企業在打造品牌的時候應該開放心胸,與消費者對等互動打造共贏的生態圈,讓消費者真正成為品牌的所有者。
截至今年,《環球時報?環球汽車周刊》已經連續3年與全球知名市場調研公司J.D POWER展開合作,圍繞汽車及出行行業的熱點問題聆聽來自消費者的聲音。今年的調研主題是“出行生態重構下的消費者意愿調查”。調研針對出行領域中網約車和分時租賃兩種模式,共收集4443份問卷,涉及中國一線、新一線、二線及三四線城市。J.D POWER中國區消費者洞察和體驗戰略部負責人謝娟以《共享時代的“實”資源VS“空”價值》為題,對報告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讀。
謝娟利用《道德經》中“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的觀點來說明中空位置的重要性。她提出,“空價值”是面對消費者時可以運營的維度空間。“實資源”要考慮“空價值”,即企業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消費者想的是什么,痛點在哪里,又有什么可以帶來欣喜,出行領域恰恰可以運維自身的“空價值”。
從網約車問卷的收集與研究中可以發現,價格、時效和安全這三個因素是消費者體驗滿意度的必選項。而消費者也愿意為看得見的體驗買單。但是,如果要讓消費者頻繁使用一個網約車服務商,那么就要在看不見的服務上下功夫。在分時租賃部分,調研發現,便利性是消費者選擇的入門條件,其次是價格和平臺服務。通過調研,謝娟形容,分時租賃市場的客戶畫像是“80后老司機和90后獵奇潛力股”。她建議,服務提供商應該與消費者保持共振與共頻。
自2016年3月以來,《環球時報》“博遠獎”暨未來出行文化論壇(原名:汽車產業文化促進論壇)已連續舉辦了三屆。該活動得到了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騰訊汽車、環球網、一點資訊和汽車頭條等戰略合作伙伴的長久支持。和其他單一聚焦于汽車行業的活動不同的是,“博遠獎”主張跳出行業本身的局限,并將汽車產業放在中國社會文化的整體發展中去看,希望打破行業之間的壁壘,搭建交流思想、生發創意的平臺,從而推動相關行業的融合、創新與發展。
第四屆“博遠獎”
暨《環球時報》未來出行文化論壇獲獎名單及獲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