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風正巴渝微信公眾號
彭氏宗祠遠景圖風正巴渝微信公眾號消息,155年前,在云陽縣鳳鳴鎮黎明村,一座清代民居拔地而起。彭氏宗祠近景圖
彭氏宗祠遠景圖
風正巴渝微信公眾號消息,155年前,在云陽縣鳳鳴鎮黎明村,一座清代民居拔地而起。
彭氏宗祠近景圖
彭氏宗祠俯瞰圖
彭氏宗祠近景圖
彭氏宗祠——2013年5月被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渝東地區保存完整、建筑奇特的晚清莊園,雄踞在陡峭的崗巒之上,山下小溪潺潺,四周竹木簇擁。
彭氏宗祠戲樓
彭氏宗祠箭樓
云陽有句老話:“北有鄔涂二姓,南有彭薛二家。”其中“彭”就是指的彭氏家族。彭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間,耗時20年,成為研究晚清川東民居建筑風格和造型藝術的“活標本”。祠堂坐西向東,復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由前門廳、正門廳、享殿、戲樓、學堂、天井、城墻、圍墻、廂房、箭樓及四角炮樓組成。
彭氏宗祠瞭望口
彭氏宗祠內院
四月草長鶯飛,讓我們一起來探訪一下這座古老的莊園。
“和鄰里:百萬買宅,千萬買鄰。正心術:意誠則心正,心正則身修。謹言:口者機也,舌者關也,出言不當,駟馬不能追也。”
“化貪,貧者貪財人猶恕之,富者貪財人不恕也,貪意外之財,效市儈之行,人以為怨……”
這些對后人殷殷教誨的文字均出自彭氏宗祠內嵌的《勸世文》。
彭氏宗祠《勸世文》碑碣一
彭氏宗祠《勸世文》碑碣二
“謹言、覓下、戒色、戒毒、戒事訟、戒吸煙、戒驕吝、化貪、尚實、習動、崇簡、慎衣服、睦宗族、勤執業、守曰宅、和鄰里、慎交友、誦詩書、正心術、博施予!”《勸世文》中這樣的諄諄告誡啟迪后人,耐人尋味。
彭氏宗祠《勸世文》碑碣三
能為后人留下如此珍貴的一筆精神財富,彭氏的先人到底何許人也?為何要給后代留下《勸世文》?據彭氏家譜記載,清乾隆中葉,湖北人氏彭光圭,因家鄉大冶縣連遭水災,無以謀生,聽聞川東物豐民富,遂只身入川,先后在萬縣龍駒、奉節安坪等地營生,后輾轉來到云陽撫南鄉(今鳳鳴鎮),開了一釀酒作坊,并購得當地劉姓老屋,由此得以娶妻生子、安居樂業。亦商亦農的彭光圭自己雖然沒什么文化,卻相當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把三個兒子都送去讀了私塾。
彭氏宗祠正面航拍圖
次子彭宗義勤勞奮進、克儉持家、家況漸豐,雖然讀書不多,卻同樣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培養和家風建設。據彭氏家譜記錄描述,由彭宗義出資修建的彭氏宗祠之所以設計得巧妙、嚴謹,其最小的兒子、讀書最好的彭祖河動了不少的腦筋。在彭宗義的倡導下,彭氏家族還在祠堂內開辦了私塾,用以培育本姓族人和鄉鄰子女。此外,彭宗義還不惜花重金請名人書寫詩文、祖訓,請名師雕琢花鳥蟲魚等嵌砌于祠堂門壁之上。彭氏宗祠至今還保存著近代渝東著名書畫家彭聚星、劉貞安、劉孟伉、姚仁壽等人的書畫篆刻作品20余幅,這些書畫均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文物價值。
彭氏宗祠山門上方匾額
彭氏宗祠局部雕刻
彭氏宗祠木雕窗花
不負祖訓,至清末取消科舉制度時,彭氏家族共考取武科舉人三位、秀才十余位,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山村,堪稱空前之盛。直到解放前夕,這里的學校還是彭氏私立育才小學,解放后更名為黎明村小學,上世紀七十年代才從彭氏宗祠搬出。
在彭氏宗祠“祖訓”和厚重學風的影響下,黎明村村民們十分重視對孩子們的教育,當地百姓也是民風淳樸、勤勞積極。在2017年,黎明村入選為重慶市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
彭氏宗祠近景圖
彭氏宗祠老宅
彭氏宗祠外景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廣大家庭都要弘揚良好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彭氏宗祠的“祖訓”在代代相傳、長期延續中,逐漸演變成良好家風沉淀下來,其所具備的尊敬先人、崇揚賢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滋養著一代代彭氏族人甚至方圓一眾相親。
古語云,“天下之本在家”。家風家訓是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也是中華美德傳承的重要途徑。唯有每個家庭都建立良好家風,才能在新時代生發并激蕩新風尚,凝聚起強大的正能量,形成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原標題:巴渝風 | 走進深山,一起感受這座155歲的晚清莊園承載的厚重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