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重慶發布微信公眾號
重慶發布微信公眾號消息,“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坐轎轎……”這是重慶人熟悉的童謠,可是這里面
重慶發布微信公眾號消息,“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坐轎轎……”
這是重慶人熟悉的童謠,可是這里面唱的城門,你知道多少?
重慶古城最多時有“九開八閉”17座城門,歷600年滄桑變遷,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認為老城墻只剩下通遠門和東水門兩座。
但隨著近年來考古發掘的推進,太平門、人和門以及南紀門甕城相繼與世人見面,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垣,更是日前入選重慶市文物保護名單。
重慶發布帶你一起走過城門“穿越”過往!
通遠門
交通要塞歷經百年風云
見證老重慶滄桑變遷
通遠門的城墻下,有兩個城門洞,現在是重慶車水馬龍的交通主干道。但實際上,這兩個通車的隧道是后來拓城時修筑的。旁邊那座拾階而上的門洞,才是正宗的通遠門老城門洞口。
通遠門最先為明朝重慶守將戴鼎所筑,是陸路往西,到成都方向的必經之路,出城后從枇杷山、神仙洞到兩路口,再往現在的鵝嶺方向,過佛圖關經大坪、歌樂山即可下川西;經上清寺過嘉陵江便可上川北。門外的七星崗則是一片墳地。直到現在,盡管城門的外貌早已被歲月改變,城門仍散發著古樸與凝重的氣息。
通遠門的城墻。唐浩 攝
但凡了解通遠門歷史的人,站在通遠門下“張獻忠攻城”銅像前,難免都會對第一次來這里的人介紹一番,聽者也往往會對這栩栩如生的銅像出神:1644年正月,張獻忠進四川,義軍攻克夔州、萬縣、梁平、忠縣和涪陵,率部60萬將重慶城圍得水泄不通,面對重慶“九宮八卦”的連環城門防御陣地,張部先取佛圖關卡死明軍唯一退路,再選擇當時唯一平整道路的通遠門為主要攻城戰場。經過激戰,最終攻破重慶,并長驅直入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國。
現在,通遠城門內外容顏已改,城樓后的金湯街也成為重慶市渝中區的重要歷史街區。高樓鱗次櫛比,高低錯落,一派繁榮景象。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重慶人愛在這里的黃葛樹下“擺龍門陣”,渴了喝杯山城沱茶,餓了吃一碗豆腐腦或雞絲涼面。幾盞蓋碗茶,幾碗小吃,透出重慶城墻文化的厚重和人們舒適的閑暇時光。
東水門
曾經前往滇黔的主要口岸
老重慶的繁華會館集中區
沿著打銅街一路向下,遠遠就能望見湖廣會館和東水門的城墻垛口了。東水門所在,為渝中半島正東。過去,這里是城內人們前往滇黔的主要口岸,也是舊時重慶城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清朝時外地來的商客們,大都從水路到達重慶城,而往往就自東水門下船。
東水門、通遠門及城墻。鄒樂 攝
人們心中總認為城墻的形象就應該是巍峨、挺拔或險峻。東水門卻告訴人們,城樓也可以有精致、精湛和精細的修飾,特別是在重慶。
值得一提的是,東水門城墻一帶,還曾是重慶著名的會館集中區。當年重慶城內八大會館,現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會館建筑浮雕鏤雕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游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動物及各種奇花異草。整個古建筑群雕欄畫棟,工藝精美,是我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筑藝術的代表,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筑群。
東水門與城墻。鄒樂 攝
“現在重慶人習慣將這片區域統稱為湖廣會館。”重慶地方史研究會副會長黃曉東介紹,1998年初,重慶組織力量進行了深入研究規劃并維修翻新,如今,湖廣會館建筑群與東水門城樓,已經成為了一組重慶的重要文化遺產參觀游覽地。
東水門城門。鄒樂 攝
當外地游客來到這里,看到城門內的石壁上洞痕依然,耳邊仿佛響起厚重而動聽的木門開掩聲。仿佛又回到當年,那些挑著剛從渡船上卸下的貨物的腳夫們,正一個接一個地在門洞中穿行。
南紀門
“南紀門,菜籃子,涌出涌進”
長江東流第一門
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認為老城墻只剩下通遠門和東水門兩座。17座老城門中,到底還有沒有其他存世的城門?
2017年4月,一群地理愛好者在“踏訪重慶古城門”的活動中,根據古地圖記載的方位,找到了疑似南紀門的拱門,一時引起轟動,曾主持巴縣衙署和釣魚城考古發掘的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袁東山,冒雨趕到現場。隨后,深諳重慶城防之道的他給出了答案:沒錯,這就是“失蹤已久”的清代南紀門甕城城門。
就這樣,重慶城又多了一個存世的城門。
袁東山介紹,南紀門在重慶古城南邊靠西,正門朝南,上書“南屏擁翠”。作為當時長江上游來重慶城途經的第一道城門,這里的碼頭水運業務十分繁忙、熱鬧,城門與碼頭之間為南紀門正街,則是為數不多在城門外的正街之一。彼時的南紀門外,曾是水運木材、牲畜等貨物的集散地,碼頭靠西是屠宰業集中的川道拐街。
南紀門又是老城聯結通遠門方向的主要通道,連接前往川西各縣的陸路。城外一帶的河灘,因其散居著勤勞的菜農,枯水期在河灘沙壩種菜為生,故被稱為菜園壩。菜園壩的蔬菜就近供應老城居民,故有民謠流傳道:“南紀門,菜籃子,涌出涌進。”
人和門
“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
這里的電燈點亮重慶城
2012年1月,當時渝中區長濱路儲奇門至太平門一帶的人和灣正在進行拆遷施工,工人們突然停下手頭的工作,帶著一臉好奇地看著從土地里冒出一截的老門洞形狀的建筑物,“這是啥子哦?莫不是挖到寶了?有點像個城門也。”
接到消息迅速趕到現場的考古專家,在經過詳細的現場勘測和參閱文獻資料研究后,興奮地發現,這一次真的“挖到寶了”——這個看著有些殘破的老門洞,就是重慶17門之一的人和門。
如今的人和門。鄒樂 攝
雖然出土的斷壁殘垣,已經看不出人和門昔日的風姿,但這座記錄重慶從古至今城市演變的“歷史化石”依舊令人驚嘆。袁東山介紹,人和門之名是取“天地人和”之意,流傳已久的民謠《重慶歌》里有“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之說,意思是人和門內重慶各處鎮臺衙門林立,官員們會從人和門前出行,巡視地方。
1891年,重慶開埠后,人和門附近區域成為了重慶最大的藥材、山貨的交易市場。清朝光緒年間,在人和門里的一條街巷誕生了當時四川省的第一家官辦郵政局——重慶大清郵政官局。1906年,住在人和門里的紳商劉沛膏、趙資生等人共同集資,在人和門的人和灣安裝蒸汽發電機一臺,發電100千瓦供家庭照明,同年,“燭川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重慶公用電燈事業從此開始起步。
太平門
“太平門,老鼓樓,時辰保準”
古重慶的戰略要地及政經中心
維修中的太平門。唐浩 攝
2013年7月12日,在白象街和四方街交界處拆遷工地上,出土了一段老城墻,隨后,通過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專委會成立專家組的實地勘測和參閱文獻,確定這段城墻就是重慶老城門中的太平門。
史料記載,太平門位于重慶城的東南,從宋代至明清,太平門周邊是重慶老城的核心區,商賈營集,舟楫交錯,始終是重慶城臨長江一線的重要口岸。太平門甕城上曾刻有“擁衛蜀東”四個大字,重慶的自然形勝和軍事戰略地位更可見一斑。
維修中的太平門。唐浩 攝
重慶開埠后,太平門城門下穿行的行人中,也隨之多了許多商人的身影,其中最繁華莫過于太平門附近的白象街,許多銀行、輪船公司、運輸公司紛紛進駐其間,使這里成為當時最豪華的街道和金融中心。太平門上的老鼓樓,也成了老重慶城的一大景色。
鼓樓中存放了一套銅壺滴漏報時裝置,據說這套裝置報時相當準確,每到正點,都會有人敲鼓擊鐘,向全重慶報時。所以民謠《重慶歌》中描述太平門用的就是鼓樓的典故——“太平門,老鼓樓,時辰保準。”
內容指導: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
原標題:山與城丨騎白馬,坐轎轎!重慶的“城門幾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