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重慶 >

勞動筑夢 榜樣同行

本文來源:上游新聞

行走在生產一線30年的“刀客” 他加工的產品精準度比頭發絲還小車間就是黃建軍大展身手的地方。在影視劇里,以刀

行走在生產一線30年的“刀客” 他加工的產品精準度比頭發絲還小

downLoad-20190429064341_副本.jpg

車間就是黃建軍大展身手的地方。

在影視劇里,以刀為武器的勇士常常被稱之為“刀客”,他們以刀行俠仗義,行走江湖。而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重慶重齒機械有限公司的黃建軍拿著另一種“武器”——“鏜刀”,他行走在生產線上近30年,加工出一個個合格產品。

技術精湛

誤差度比頭發絲的1/10還小

鏜刀,實為鏜削刀具的一種,它常“出沒”在機械零部件里孔加工、擴孔、仿形等環節,是專門用于對鏜孔進行加工的“武器”,可在鏜床等上使用。

1990年參加工作的黃建軍,從那時起便與這把“武器”邂逅,成為了一名“鏜工”,在他的“江湖”里每天與鏜床、鏜刀,還有各式各樣的零件相伴。

“鏜工干的是精密活兒,哪怕只差毫厘都不行。”黃建軍告訴記者,他們加工的零部件都是動力傳動齒輪箱關鍵零部件,所以精準度要求很高,往往要精確到0.01毫米,有時甚至更小,比一根頭發絲的十分之一還小。

在這樣的“高標準”下,黃建軍嚴格要求自己,從學徒開始,他認真學習各類知識,積累豐富的經驗,拿著“小本子”取經。

在近30年里,他加工出一個個合格產品,迪拜引水工程、多哈水電站工程、巴黎和意大利地鐵等項目的驅動箱部件等,他都曾參與加工。

踏實苦干

從一線鏜工奮斗到高級技師

高高瘦瘦,戴著一副框架眼鏡,身穿藍色工裝……初次見到黃建軍,他給記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樸素、老實,儼然一副能吃苦的模樣。

還記得有一年臘月二十九上午,黃建軍接到公司委派的任務,需要他加班加工一個船舶零件。這原本就需要兩三天的工作量,可在當天下午卻又得到緊急通知,第二天除夕就要交付給客戶驗收。

那時大家都放假了,天氣又冷,黃建軍在車間里一個人趕工,餓了就吃碗泡面接著干,一直在鏜床旁從臘月二十九上午忙到次日凌晨四五點。后來產品通過客戶驗收,獲得認可和點贊。

“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這是黃建軍常掛在嘴邊的話,平日里少說多做的他克服了工作中的種種困難。由于長期要打磨“武器”,他的左手食指經常被割傷;而在那副眼鏡下,眼角也因為工作中鐵屑飛濺,印燙下了一個深深的疤痕。

如今,黃建軍已是鏜工高級技師、重慶重齒機械有限公司機加車間副主任,負責管理公司鏜床生產線,還曾獲得“重慶市杰出人才貢獻獎”、“重慶市技術能手”、“江津區首屆津工精匠”等榮譽。

開拓創新

自創工具造出件件合格產品

在近30年的鏜工工作里,黃建軍還一路摸索,追求創新,為了打磨出一個個合格產品,他一路升級自己的“武器”。

2005年,在承擔一項國防科研重點項目輸出軸和聯軸器部套深孔加工中,由于該產品對孔的光潔度、直線度和公差控制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而原有的加工工藝和方法不能滿足技術設計要求。

“不行就自己動手做刀具。”那會兒黃建軍主動請纓,反反復復試驗,通過不斷摸索,最后大膽采用了自制刀具“浮動鏜孔”解決了該問題,為國防科研和國家重點項目中類似關鍵重要部件加工工藝優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2010年,又一項國家重點工程的部件加工試制任務給黃建軍和同事們出了難題:該零部件不僅箱體龐大,且需要加工的箱體孔既大又長,而傳統鏜床的單刀鏜削,很難保證精準的同軸度。

“我們將常規的鏜桿加長,并在鏜桿兩端各安裝一把鏜刀,利用尾立柱配合主軸,對箱體兩面的孔洞進行同時加工。”在黃建軍和技術團隊的摸索下,由他首創的“雙刀鏜削法”攻克該技術難關,也為同類零部件加工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秉持這樣的創新精神,2016年11月,“黃建軍首席技能專家工作室”授予成立,他成為首席技能專家。2017年,他和團隊在 “一帶一路”重點裝備設備盾構機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制造中,四項技術創新項目獲重慶市高新技術產品稱號。

如今,為了把這份“手藝”傳承下去,他帶徒傳技,開展各類培訓,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絕招”。

扎根基層甘當職工的“服務員” 有事兒就找他“幫我幫我”

downLoad-20190429064456_副本.jpg

宇繼生參加集體婚禮。

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富士康科技集團重慶科技園工會主席宇繼生,扎根基層工會,甘當職工的“服務員”,為企業數萬名職工帶來了諸多福利。

一個看了不會忘的電話號碼

走進富士康科技集團重慶科技園,一棟粉色的樓格外引人注意。走近一看,藍色牌子上寫著“員工關愛中心”幾個字,而右上角的一個熱線電話“78585”尤其醒目。

富士康科技集團重慶科技園2010年建成投產,2011年11月,在深圳富士康集團工作的宇繼生和另一位同事響應集團支援西部建廠的號召,來到這里負責工會工作。

2011年12月28日,富士康科技集團重慶科技園工會正式成立。宇繼生把自己在深圳的成功經驗“復制”過來,在重慶科技園也成立了員工關愛中心。

這里可以為員工解疑答惑,提供法律服務、心理咨詢,員工也可以來這里宣泄情緒等等。而與員工關愛中心“配套”的就是“78585”24小時熱線電話。

“78585,諧音就是請幫我幫我。”宇繼生回憶道,熱線剛開通時,一天能接到上百通電話,“芝麻大點的事兒都可以咨詢。”

如今,員工關愛中心成為全市首家企業群團示范站,而“78585”也成了企業職工不會忘記的號碼。此外,工會還逐漸開通了維權熱線、主席熱線、幫扶熱線、物業服務監督熱線,滿足員工個性化需求。

一封800字的員工感謝信

“火災無情,人有情,公司有情,工會是我們員工自己的家。”宇繼生和工會這群“娘家人”的努力,公司員工也深刻感受到了,這封寫于2018年10月24日的感謝信就是最好的一個證明。

去年10月,企業周邊安全管理部的喻洪亮和妻子突然接到電話獲知家中發生重大意外火災,所有物品付之一炬,損失慘重。

得知這個消息時,還在成都出差的宇繼生馬上電話安排各項慰問和幫扶事宜,后續還幫著喻洪亮夫婦處理保險理賠等事宜。這份溫暖,讓喻洪亮夫婦很感動,便寫了那封800字左右的感謝信。

這樣的溫暖事兒,對宇繼生來說還有很多很多:有員工孩子得了白血病,他驅車兩三個小時看望慰問;員工孩子上學成問題,他出面協調及時解決……工會主席熱線、他的手機號碼接受著“幫我幫我”的信號,而他也盡自己所能提供幫助。

一面面錦旗,一封封的感謝信,還有工會短信平臺員工回復的一個個“謝謝”都記錄著宇繼生和團隊的努力。而宇繼生也曾獲得重慶市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個人、重慶五一勞動獎章、富士康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

一個3人微信群+一篇報道

除了以工會主席的身份,為職工謀福利外,在同事的眼中,宇繼生還是一位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愛心人士。

在宇繼生的微信里有一個只有3個人的微信群,除了宇繼生外,另兩位是他資助了將近4年的雙胞胎姐妹。

2015年,宇繼生與公司困難員工結成了對子,這對雙胞胎姐妹便收獲了一個關心她們的叔叔。

兩姐妹剛上大學那會兒,宇繼生自己出資為她們各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平日里也為她們買各種所需的學習用品,每年春節還會拿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到姐妹家看望,為兩姐妹一人送一個大的壓歲紅包鼓勵。

除了幫扶困難職工子女外,他還帶動職工為災區捐款,僅雅安地震就籌集了30余萬元;組織“衣舊情深”捐衣活動,捐贈衣物500余件;協調資金為重慶市溫暖基金捐款捐物,對重慶大學城片區的10余所中小學捐贈教學用品等;還組織開展殘疾人及女性關愛活動,赴養老院慰問孤寡老人……

“宇繼生委員建議,要鼓勵返鄉就業和吸納來渝就業,改善我市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這是摘自今年1月29日重慶政協報一篇新聞報道中的內容,這篇報道又透露了宇繼生的另一重身份。

宇繼生自2013年起任重慶市四屆、五屆政協委員及重慶市總工會四屆、五屆委員,通過政協提案、會議建議等方式,為電子產業發展、農民工利益訴求、優化企業營商環境等鼓與呼。

近年來,他提交的《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利益訴求》《加強公共場所母嬰配套設施》《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關注電子制造企業發展難點及優化營商環境的建議》等近10篇提案得到市政府重視,為職工群眾及企業帶來實惠。

此前,他還協助所在的富康新城社區落實服務場地及建設社康醫院,解決數萬職工就近就醫及辦事難問題。

31年“死磕”竹頭木屑 他讓竹材變出了花樣文章

downLoad-20190429064444_副本.jpg

周遠付在車間巡視。

晉時,陶淵明曾祖父陶侃利用竹頭木屑,鋪平了行軍的雪后泥徑,還削竹成釘,趕造了大批船只。如今在重慶梁平,也有一個人“死磕”著“竹頭木屑”,并通過對竹材的精加工和綜合利用,減少了木材砍伐,帶領公司實現了年營業額億元的跨越,既留住了綠水青山,也創造了金山銀山。

他的一天從“暴走”“挑刺”開始

“生產車間運行過程有沒有遇到問題?”“工藝紀律是否嚴格按照規定進行?”重慶梁山群星裝飾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梁山群星公司”)技術員周遠付的一天,就是從兩個小時的“暴走”和“挑刺”開始的。

每天早上8點,周遠付來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將各個車間一一巡查一遍,設備運行的狀況、工人操作的流程都是他關心的問題。

記者在梁山群星公司生產車間見到周遠付的時候,他的步伐可以用大步流星、衣角帶風來形容,這與他年輕時的當兵經歷不無聯系。1986年11月至1988年11月,周遠付在云南文山武警支隊“者陰山”前線楊萬邊防站服兵役。他說:“軍旅生涯帶給自己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

在車間,周遠付自豪地介紹起工廠的裝置和生產情況。記者看到,一大摞一大摞的“竹夾木”板材整齊堆放在地上,等待“變裝”——有的被加工廠直接當成裝飾原料買走,有的則將在這里被加工成竹門、地板、衣柜等家具產品。

周遠付透露,目前,梁山群星公司每年要收購竹木及竹木加工剩余物5000多噸,1天生產1000余張竹夾板裝飾板材。

31年鉆研從門外漢成為技術骨干

加工竹材代替木材做家具?31年前,全國還沒有先例。

1988年12月,當兵歸來的周遠付進入了重慶星星套裝門有限責任公司開縣(現開州)溫泉分公司,成為生產一線工人。

公司所在的三峽庫區竹材資源豐富,竹木加工企業眾多。流水線上的工作沒有消磨周遠付愛思考、勤創新的熱情,他一心想鉆研出優質的竹材產品,令當地特色資源發揮最大價值,逐漸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公司技術骨干。

在溫泉分公司工作期間,周遠付參與了“竹材碎料板”“一次成型空心板”的研發和試制,兩項成果同時被列入了國家“八五”星火計劃、“九五三峽竹材支柱產業”計劃項目予以推廣,其產品先后獲得“國家發明金獎”和“泰國博覽會金獎”。2009年,周遠付參加完成的“竹材加工綜合加工技術與產業開發”項目被評為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0年,周遠付調梁山群星公司出任公司技術負責人。時下,梁山群星公司業務還以生產傳統木質門為主,新廠房還是一片雜草叢生、高低不平的建筑工地,周遠付沒有半點畏難和退縮,帶領公司員工和施工方一起,夜以繼日地投入公司廠房、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設備制造安裝等工作。

因地取材形成億元特色產業

“現在我們的主要業務已經開始向全屋定制發展。”周遠付研究的竹材加工技術最開始應用在了門上,經過多年發展,這項技術已經在全屋家具上多點開花。

在周遠付帶領下,梁山群星公司不僅以竹材為原材料,開發生產出了室內家裝的裝飾板材,還將護墻板、竹木地板等各類竹木結構以及家具推向市場,年產值逾億元,稅利超千萬元。“竹林比樹林生長速度更快,使用竹材,減少樹木的砍伐,更加環保;用戶購買竹材家具,性價比更合適,竹纖維具有韌性,更耐用;對農戶和其他竹材加工企業來說,也可以增加收入。”周遠付說。

除了從竹林獲取原材料,周遠付研發的竹材運用技術還能吸收當地竹木加工企業產生的鋸末、枝丫、次小薪材等加工后的剩余物,提高了竹木資源利用率。據統計,2018年梁山群星公司年綜合收購竹木剩余物46850噸,助農民及竹木加工單位增收1731.44萬元。節約木材8萬多立方米,相當于減少0.8萬畝成熟林的采伐量。

耕耘電力戰線34年 他是唱著歌工作的樂之者

downLoad-20190429064335_副本.jpg

馮德倫在工作中。

夜幕下的重慶,星光閃爍,如夢如幻。在這萬家燈火的背后,有一群堅守崗位、“點亮”城市的電力工作者。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南岸供電分公司的馮德倫就在電力戰線上耕耘了34年,。

元氣滿滿的一天從唱歌開始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草地遍地花……”每個工作日上午7點至8點左右,在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南岸供電分公司負一樓的車庫里,路過的人總能聽到馮德倫的歌聲,讓人感到元氣滿滿。

從1985年參加工作起,生性開朗、樂觀的馮德倫就愛上了唱歌,平日里沒事兒就哼哼歌,而每天上班在車庫先開開嗓這個習慣,從3年前就養成了。

“每天唱歌自己心情愉快,也能給別人帶來正能量。”今年54歲的馮德倫現是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南岸供電分公司副總工程師,從一名一線調度員成長到副總工程師,大家眼里的他總是快樂的,靠近他仿佛也能被快樂“傳染”。

愛為自己“攬活兒”的樂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34年忙碌而辛苦的工作中,馮德倫說他更愿意做一個“樂之者”。他是位“樂之者”,首先也是位“好之者”。

記得剛參加工作那一年,為了干好電網調度員工作,馮德倫花了3個月時間跑遍了全市所有的變電站,記下所有變電設備的情況。他下班后還常常陪其他同事加班,就為了多學一點。在嚴格的自我要求下,18年的電網調度工作中,他操作零失誤。

在大家和領導眼中,無論是搶險救災、重大活動保電的安排指揮,還是重點工程、重大事項的組織協調,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攬下活,想方設法攻堅克難。

樂之者其實也有落淚的時候

這位工作中的“樂之者”,其實也有為工作落淚的時候。

2013年4月20日,雅安蘆山發生7.0級地震。那天是周六,正在超市買菜準備回家做午飯的馮德倫看到新聞后,又主動“攬活兒”,請纓參與救援。當天晚上,25輛車、85人的搶險救援隊伍在永川集結,馮德倫任副總指揮,帶領隊伍連夜趕到災區現場。凌晨2點,作為第一支趕到現場的電力搶險隊伍,他帶領著大家馬不停蹄地參與救援,為醫院、自來水廠、災民集中點應急保電。遇到救援道路中斷時,他帶頭“手動抬車”、連續兩天三夜沒合眼指揮救援、腳走到腫了一大塊兒……在搶險救援的7天里,余震不斷、滾石不斷,他和隊伍在生死考驗下,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

4月28日下午,85人、25輛車“毫發無損”地凱旋。馮德倫記得很清楚,回到家后他把在自己關在屋里大哭了一場。

把工作當事業 繼續唱著歌前行

馮德倫此前收獲了國家電網公司勞動模范、國家電網公司“雙越之星”先進個人”“重慶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2014年起,他兼任了“張毅勞模創新工作室”主任,圍繞創新和人才培養他又忙碌了起來。牽頭舉辦社會電工技能培訓班,擔任重慶大學、重慶理工大學工程碩士研究生企業導師,為公司內外近千余單位做培訓輔導……這些年來,馮德倫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傳技藝、育德技。

2017年7月,在西藏電力公司QC培訓班上,由于高原反應嚴重,頭疼得很厲害,但他還是強忍著堅持上完課才去診所輸液,下午又準時出現在培訓課堂上。

在馮德倫的引領下,“張毅勞模創新工作室”累計榮獲省部級管理創新成果獎14項,省部級及以上職工技術成果獎115項次,國家專利授權98項;創造經濟效益超3000余萬元,累計培養出高級技師22人、技師79人、各級優秀專家人才47人。

馮德倫說:“要把工作當事業,做一個樂之者,努力成為更優秀的人。”

求技求精,用匠心鑄就技能人才培養

downLoad-20190429064329_副本.jpg

劉源在進行機器人檢測。

從2013年到2019年、從60平方米到800平方米,六年時間,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劉源勞模創新工作室培養了上千名維修技能人才,服務于全國國防郵電系統及兵裝集團機電行業的生產一線……“靠我一個人做,最多只能做好一個車間,如果帶更多的學員,大家可以共同把一個公司做好”。多年來,劉源從“技師”到“教師”,與25名團隊成員,在設備維修與研發的領域,攻克著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技術攻關研發項目

節省維修費用310萬元

生產線就像“一條龍”,一旦一個環節出現故障,所有的流水線都得停工。對于制造型企業而言,生產線停工意味著資金的流失,除開人力時間成本以外,光維修費用就是一筆不菲的開銷。2017年12月,為了盡可能減少生產線上設備故障的發生,劉源及其工作室成員成立了匠人匠心QC小組,專注攻克渝北工廠涂裝車間電泳滑撬鎖緊站故障的問題。“以往鎖緊站每月平均的停線時間達到51分鐘,現在攻克后,基本能降到6分鐘以下。”項目成員周正權告訴記者,“這樣不僅能在以前的基礎上降低維修成本,還能提高工作效率。 ”

據統計,劉源工作室團隊研發的《降低滑撬鎖緊站故障時間》項目,不僅獲得重慶質量管理小組活動一等獎,還節創價值216.7萬元。同時,也完成關重設備緊急搶險任務16余項,減少停機停線損失245萬元,節約維修費用約310萬元。

創建“13930”管理模式

以科技智能帶動行業發展

plc編程、鉗工拆裝、機器人搬運……在生活越發智能化的今天,機器人在某些行業正逐漸取締人類,成為生產線上必不可少的角色。“以前車間一小時平均生產25輛車,自從機器人引進后,工作量翻番,一小時能產55輛。”剛在前年被評上全國技術人才的田永斌介紹,“機器人代替人工,不僅節省大量時間,還能保證生產質量。”

目前,機器人大量投入生產車間,如何運營和維護,仍是重中之重。“任何一臺機器就如一片白紙,只有通過編寫程序將其導入,才能讓機器按照你的指令進行。除此之外,完善優化程序、進行設備維護都將由我們執行。”據了解,劉源工作室已與ABB(中國)有限公司、SMC(中國)有限公司、川崎(重慶)機器人工程有限公司等共建技術交流培訓中心,實現共同發展。

傳統工作室往往只注重技術攻關、人才培養和技術交流三大板塊,而忽視了學員的全方位培養。為此,劉源工作室自主創新建立“13930”運營模式,以1個專業領域權威組織牽頭,3個平臺為支撐,圍繞9大定位功能,基于30個業務開展工作。“對公司關鍵設備問題進行故障分析、組織搶修,為疑難故障提供技術技能支持,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劉源告訴記者,“通常我們會采用電話指導、網絡遠程指導和現場維修指導等方式,對緊急、重大、疑難問題進行維修處置,并及時優化改進。”

實行“2+1”新型學徒培優體系

“一師兩徒”精準優化人才培養

任何一個團隊,都少不了人才的培養。

2016年,工作室采用“2+1”新型學徒制培優體系,通過“一師兩徒”,脫產培訓與工作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各單位技能人員進行培訓指導,從而提升公司的整體技能,使設備正常高效的運行有了可靠的保障。

“現階段,我們工作室既能進行理論培訓,還能進行實戰操作,這樣的規模在重慶并不多見。”劉源說,“以前工作室最多只能學習基礎知識,要想實操,還只能深入車間。現在擴展后,學員能現學現用,節省時間成本和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

據了解,工作室先后培養出全國技術能手5名、中央企業及兵裝技術能手2名,兵裝集團技能帶頭人和青年拔尖人才各1名,公司技能專家3名,高級技師4名、技師11名。

上游新聞記者 吳思倩 除署名外由重慶市總工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