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重慶 >

舍小家為“大家” 的第一書記彭明涌 成了女兒最熟悉的陌生人

本文來源:騰訊大渝網

曾經沉默寡言的工科男,從城市到農村,“跨界”當起了扶貧第一書記,經過1年半的時間,他收獲了成長,鄉村也迎來了蛻變。他就是彭明涌,重

曾經沉默寡言的工科男,從城市到農村,“跨界”當起了扶貧第一書記,經過1年半的時間,他收獲了成長,鄉村也迎來了蛻變。

他就是彭明涌,重慶市公路局工作人員,重慶大學道橋工程專業,標準的工科男出身。2017年8月,市公路局選派人員到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村之一的酉陽車田鄉車田村駐村,彭明涌主動報了名。

“我是農村人,沒有過基層工作經驗,下鄉就是想為‘家人’們干點實事。”抱著這個想法,2017年9月4日,彭明涌來到了車田村。

要致富先修路 扛起車田鄉“頭號工程”重任

4月23日,下午6點,在車田鄉車田村駐村辦公室,筆者終于見到了剛結束車田鄉工作會議的彭明涌。身穿紅色針織毛衣的他,臉上堆滿了笑容,嘴上說著:“抱歉,讓你們久等了。”

眼前的彭明涌,侃侃而談,和印象中的工科男形象相去甚遠。彭明涌接著問道,“在修公路,來這一路還好吧?”說著說著,彭明涌聊起了第一次來車田的情景,那天清晨7點他就從重慶出發,直至下午3點才趕到。一路蜿蜒又崎嶇的山路,讓農村出身的彭明涌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交通條件差,鄉村沒有一條硬化的道路,成為彭明涌對車田的第一印象。剛來的前兩個月,彭明涌的工作就是做全鄉的交通規劃,也恰好借助自己工科男的專業與特長。

彭明涌回憶起踏勘時感嘆,有路的地方還好辦,可是很多地方都沒有,都需要在樹叢中鉆進鉆出,許多路段得弓著腰、曲著腿走,非常累,衣服還不斷被荊棘拉破,也有傷到皮肉的。

踏勘又恰逢夏季,一天下來,踏勘人員個個衣服濕透,喝了幾瓶礦泉水還干渴難耐。彭明涌卻自始自終參與其中,往往走在最前頭,當地干部對他的表現,特別贊賞。

今年11月,這條有著全鄉“頭號工程”之稱的二級公路就要完工。彭明涌露出欣慰的笑容說:“這可是一條能帶著全村人走上脫貧的‘致富路’!”

這條二級公路路全長27公里,一旦通車后,將拉近車田與酉陽城里、湖北來鳳等地之間的距離。

大力發展油茶基地 助力精準脫貧

過去,要說車田發展鄉村旅游,在很多人看來是異想天開。但隨著進出車田的路網打通,越來越便利,車田旅游的后發優勢也越發凸顯,現在車田村里三步一家民宿,全村達到100多家,村民們也對未來的旅游發展抱著信心。車田鄉的定位是以“旅游+”統攬全鄉產業發展,發展油茶、中藥材、土雞、山羊等。

目前,車田鄉油茶示范基地主要位于車田鄉車田村、小寨村、清明村境內,政府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鼓勵返鄉創業青年成立農恒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

彭明涌談到車田村的未來充滿期待,油茶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在車田鄉范圍內均有分布,其中野生油茶面積更為廣泛。車田村組建的酉陽縣泰輝農業專業合作社種植李子200畝,前胡100畝,發展油茶2000余畝,通過務工帶動70余戶村民含貧困戶40戶,增收36. 8萬元,平均每戶增收近5000元。

村民通過土地資源入股進行利益聯結,實行保底分紅,發放分紅金額14.6萬元帶動農戶133戶,其中貧困戶70戶、低保戶10戶,平均每戶增收1000元!

扶貧工作遇“瓶頸” 每天學點心理學

除了修路,發展產業,工科男特有的執著和專一在彭明涌身上發揮到了極致。車田村22.97平方公里、7個村民小組,這1年半的時間,彭明涌走了2遍以上。截止去年8月走訪群眾3500人次,今年的數據還沒有統計。

走訪并不是易事。天剛亮就開始入戶,直至深夜12點才結束。山路不好走,遇上下雨還特別滑,彭明涌卻一臉輕松打趣道:每天也不知道走了多少步,反正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先用水把鞋沖干凈,因為粘上的泥太多,沉得都走不動路了。

走訪就要與人打交道,與村民溝通,與干部溝通,成為工作的必需,也成為這個工科男的“頭疼”之事。在彭明涌的辦公桌上,除了文件,還整起的堆放著《每天學點心理學》、《溝通的藝術》、《感謝那些折磨你的人》等有關溝通的書籍。

為什么會看這類書籍?彭明涌摸了摸頭,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是個工科男,本來就沉默寡言,但是鄉村工作,必須要學會與人打交道。”彭明涌說起了這樣一件事情,剛來時,村干部們因為長期深居山村,對黨的扶貧政策和自身職責擔當認識不足,影響了車田村脫貧攻堅進程。所以來之后的頭等大事,就是制定相應的制度,規范村里的干部行為。

制度實施后,個別村干部對此表達不滿,認為是刻意在針對他。一次開會,兩人又正面起了爭執,彭明涌為了不影響工作,又顧忌對方的顏面,主動選擇了會后與他當面溝通,在首先表達自己對事不對人的原則之后,又指出問題關鍵點,并告知對方作為黨員干部如果不以身作則起到帶頭作用,還如何讓其他人遵守制度。

經過一番有效溝通,雖然,對方表面上沒有理解,但在后來的工作中,還是漸漸體會到了他的用心,也看到了他的真誠,逐漸配合起來。這是不是和學了心理學有關?彭明涌笑著說,或許有吧,唯一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溝通對開展鄉村扶貧工作很重要。

生活工作“左右為難” 成為女兒最熟悉的“陌生人”

車田村留守兒童很多,很多還是單親孩子。很多小孩沒有走出過大山,甚至連酉陽縣城都沒有去過。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彭明涌有種說不出的難受,一直想要為孩子們做點什么。在征得17名家長和貧困兒童的同意后。2018年5月31日,六一兒童節的前一天,彭明涌與同事帶著這些孩子前往重慶,在渣滓洞接受了紅色教育,參觀了重慶市水上應急搶險中心、長江索道、江北機場,體驗了軌道交通等,讓孩子們過了一個特別的六一兒童節。

除了關心孩子,村民哪家有困難,他也主動去幫忙。張少輝,村里的貧困戶,因為多年前在外務工成了植物人。家庭缺失了唯一的經濟來源,每月不僅有固定的千元醫藥費支出,而且兩個孩子還在上學。彭明涌了解到后,不僅想盡辦法為他們解決經濟壓力,而且還自掏腰包幫助孩子上學。

真心的付出,贏得了村民的信賴。而對于遠在重慶主城的家人,彭明涌卻是滿滿的愧疚。長期在外扶貧,很少有機會陪伴,剛滿10歲的大女兒說過一句話,讓他至今感覺心酸酸的,“爸爸,你不在家的時候,感覺家里少了一個人,很不習慣,你在家的時候,又感覺家里多了一個人,很不習慣。”

舍“小家”顧“大家”的彭明涌,對愛人和女兒的虧欠太多。2017年來車田扶貧時,彭明涌的妻子正好懷上二胎1個月,因為妻子懷第一胎不在身邊陪伴,這次又不在,妻子多少會有埋怨。

去年3月19日,彭明涌的妻子提前生產,前置胎盤大出血,當天凌晨3點他接到電話,立即從車田村趕回了重慶主城。小孩一出生就被送到兒童醫院治療了11天,在確認母子平安后,又立即返回村里繼續工作。

“這些年,最對不起的還是愛人和女兒,只要有時間我就會趕回去,哪怕是在家待一晚上也好。”聊到家人,吃過再多苦,挨過再多罪的彭明涌也眼泛淚花,但是想到工作,他堅定的說,“我是一名黨員,明年就40歲了,在扶貧這條道路上,要做的還有很多,我還不能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