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重慶 >

進博會上 重慶元素引人注目

本文來源:重慶日報網 閱讀:26292

進博會中國旅游展區,重慶·大足展館吸引了客商前來洽談。(大足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11月5日—11月10日,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在上海舉行。

本屆進博會,有15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來賓參加。企業展的展覽面積創新高,達36.7萬平方米;參展的世界500強、行業龍頭企業以及創新型中小企業,數量均為歷屆之最;創新孵化專區展覽面積和項目數量較上屆增加一倍。

展會上,多個重慶元素引人注目,重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打探。

團結村中心站模型亮相進博會

中國館有一個動態模型展示區域,其中可以看到“重慶團結村中心站”。

記者現場看到,展出的“重慶團結村中心站”模型將站場的冷藏區、堆存區、維修區、海關監管區等區域一一標注了出來,還擺設了吊橋、倉庫等設施。模型集裝箱上還印有“YUXINOU”(渝新歐)等字樣。

最有意思的是該模型有一個“鐵軌”,它與旁邊阿拉山口模型相連。而在阿拉山口的模型上,則直觀地演示了中歐班列的換軌過程。

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中歐班列開行之初,最大的難點之一就是沿途各國鐵路標準不一樣,鐵路運輸需要換軌。重慶作為中歐班列的開創者,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也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不少舉措沿用至今,為中歐班列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截至目前,中歐班列(渝新歐)已累計開行折算列超1.4萬列,運輸貨值每年都居全國首位,累計運輸貨值超5000億元,多項累計關鍵指標居全國首位。

“關銀-KEY通”展現重慶自貿試驗區成果

本屆進博會有一個展區,名為“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十年成就展”,里面展出了眾多自貿試驗區的建設成果。

在一個透明陳列箱中,放置有一捆數據線、一個遙控器樣的物件,這便是重慶與四川自貿試驗區探索出的“關銀-KEY通”,也是全國首次實現“電子口岸卡”業務跨關區通辦的重要憑證。

“這個物品展現了重慶自貿試驗區在持續探索創新。”市商務委自貿區制度創新處處長王欣表示,重慶自貿試驗區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掛牌6年以來,一直堅持“先行先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據了解,6年來,重慶自貿試驗區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累計培育重點制度創新成果147項,其中7項在全國復制推廣,89項在全市復制推廣。

重慶企業展現“元宇宙展會”技術

本屆進博會上,有家重慶企業選擇單獨參展,那就是大龍網集團。

大龍網展臺位于進博會的服務貿易展區,重點展示的是其剛剛推出的數字技術——“元宇宙展會”。

“現在很多展會都提出打造‘數字展會’,但最后的成品,只是將展會的內容以平面或立體的方式直接‘復制粘貼’到互聯網上。”大龍網集團董事長馮劍川說,而大龍網集團推出的數字技術,則是完全打破了常規。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元宇宙展會”中,每個參展商都可以申請賬號,并以角色的身份進入線上展會,甚至申請場地搭建展臺。每個展臺的具體造型、展品,都可以根據展商需求來擺放。

馮劍川介紹,相比以前的數字展會,這套系統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每個“角色”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通過自由移動,與加入到展會的其他展商進行線上互動交流,解決了以往數字展會只能看、不能聊的尷尬。

大龍網推出的“元宇宙展會”技術,只是重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重慶加速發展大數據智能化產業,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排名第9位,位于全國第一梯隊。

今年7月,重慶發布的《重慶市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2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2240.6億元,綜合評價位居全國第12名,已成為我市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大足將石雕作品和傳統技藝“搬”到了現場

大足區將石雕作品和剪紙、植物染等傳統技藝“搬”到了進博會現場,向世界展示具有大足特色的東方文化。

走進大足展臺,率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面“石壁”,上面有很多高低錯落的拱形崖洞,里面放著千手觀音、牧牛圖等20余件以大足石刻經典造像為原型的石雕作品,引來眾人拍照打卡。

大足區副區長楊樺介紹,近年來,大足區深入挖掘石刻的文化資源,通過與四川美術學院合作,培育創建大足雕刻勞務品牌,傳承雕刻藝術。目前,大足雕刻創業項目助力推動傳統雕刻產業結構升級、業態創新、鏈條優化,已帶動上下游就業達11萬余人,實現年產值200億元。

大足將石雕技藝傳承人劉能風、剪紙技藝傳承人粟未希、植物染技藝傳承人劉萍請到了進博會,讓他們現場演示傳統技藝,讓更多人了解這些來自大足的傳統文化。

楊樺表示,大足是首次以區縣身份在進博會上獨立設置展臺,這為大足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展示平臺。(本報首席記者 楊駿)

(責編:蓋純、劉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