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人民網 閱讀:17883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人民網重慶11月17日電 (記者胡虹)11月16日至17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和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指導,課堂內外主辦,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研究智庫承辦的“2023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展暨教育年會”在重慶舉行。37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關注中外人文交流的教育行政部門代表、專家、校長、教育機構負責人共聚一堂,交流經驗。
本次活動內容豐富,設置了教育成果展、主論壇、平行論壇等環節。圍繞校長、教師、家長、學生關注的核心話題,聚焦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的區域創新案例,聚焦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生態體系的關鍵人群,關注中外人文交流框架下的學生及家庭的新需求,關注學校中外人文交流的新機遇與新情境。
活動邀請了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機制工作二處處長陳滔偉,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江蘇省錫山中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唐江澎,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秘書長董松壽,重慶南開中學教育集團總校長田祥平,中國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分會秘書長張東升等16位嘉賓和專家,在主論壇環節進行核心議題演講。
陳滔偉以“中外人文交流的政策與趨勢”為題,對人文交流的概念、政策發展脈絡、作用價值意義、如何做好人文交流工作等進行了分享,并總結出“青少年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主體,既是貢獻者也是受益者,推動以大中小學師生為主體的國際交流,更能體現人文交流的民間屬性”“‘互聯網+’人文交流成為常態,最經濟,最可行”等八大中外人文交流趨勢,為地方和學校開展教育國際合作與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提供了參考。
董松壽認為,建設“一帶一路”倡議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是中外人文交流主課題,講好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故事是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的主旋律。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與未來。在“青少年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大國使命與教育價值取向”主旨演講中,他提出,教育對外開放政策與中外人文交流是我國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雙翼,是教育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輔相成,互促互進。
據悉,2022年,課堂內外與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同設立了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研究智庫,以研究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的現狀挑戰與機遇為己任,分享成功案例和經驗。“讓青少年去感知和認識世界的同與不同至關重要,而科技的進步和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各地區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也為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創造了更好的條件。”課堂內外黨委書記、董事長劉信中說。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曹疊峰表示,人文交流做的是民心相通、文明互鑒的工作,是增進中外民眾之間相互理解與信任的重要紐帶。希望通過本次活動的舉辦,推動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本地區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更多支持,鼓勵學校組織開展更多中外人文交流項目和活動,讓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參與到中外人文交流事業中來,讓以人為本、開放平等、尊重包容、理解欣賞、交流互鑒、合作共贏、秉持正確義利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人文交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同時,活動還聚焦“跨文化背景下的區域教育實踐”“數字化時代的學習力與創造力”“世界就是學校:國際理解課程創新的全球化與本土化”“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學校創新”“素養教育:面向未來的家校社協同育人”“跨界改變教育:人文交流的包容與融合”六大議題,舉辦了6場高質量平行論壇,邀請了24位教育專家發表精彩演講,探索新時代背景下數字化時代的跨文化教育創新路徑。
“加強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讓青少年走出去,走出家鄉,走出國門。”課堂內外總編輯、總經理,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研究智庫副主任簡渠表示,青少年是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引導、支持、幫助他們積極參與到中外人文交流中來,既有利于他們的成長成才,主動提升他們自身的人文藝術素養,又有利于培養他們用世界的眼光、包容的心態更好地去欣賞世界上不一樣的文化藝術之美。未來,課堂內外將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平臺的建設,聯合更多國內外合作伙伴,讓精彩的多元文化活動盡可能多地落地開花,大力培養和吸納更多專業人才,不斷創新交流項目的內涵和形式,積極建言和推動國際間合作機制與時俱進,促進中外人文交流。
(責編:劉政寧、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