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重慶日報網 閱讀:13640
工作人員使用ATP檢測技術對文物實施霉變程度現場檢測。(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供圖)
真菌182種、害蟲8種、病害圖片8000余張,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下簡稱三峽博物館)搭建起的全國唯一館藏文物生物病害致病菌種庫和蟲種庫里,文物病蟲害幾乎“一網打盡”。
6月8日,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公布2023年度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推介案例名單。三峽博物館的“館藏文物蟲霉病害防治研究聚焦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與應用”,從全國各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和中央有關單位申報的217個有效案例中脫穎而出,入圍名單。
重慶給文物“捉蟲”的技術究竟有多厲害?6月8日,三峽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部副主任、館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專職副主任唐歡等專家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搭建起全國首個
文物常見生物病害在線專家系統
說起文物的病蟲害問題,三峽博物館退休研究館員王春頗為感慨:“重慶處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且山水交融,地勢垂直變化明顯,造就溫濕多雨的潮濕環境,為昆蟲和微生物生長發育提供了適宜的條件,致使館藏文物遭受有害生物侵襲的現象和風險長期存在。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們就開始了文物防蟲防霉的方法探索,30多年的積累,為我們開展館藏文物生物病害防治奠定了基礎。”
重慶的文物上究竟有多少種病蟲害?來自三峽博物館館藏文物生物病害致病菌種庫和蟲種庫的數據,給出了答案:真菌182種、害蟲8種。
唐歡介紹,依托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館藏文物生物風險防控關鍵技術研究”建立的兩庫資源,三峽博物館拍下了病害圖片8000余張,數據資源全部來源于蟲蛀、霉變文物。隨后,結合卷積神經網絡算法,三峽博物館搭建起了我國首個文物常見生物病害在線專家系統,通過圖片和序列上傳比對,實現對常見害蟲和霉菌的快速在線識別,極大提升了基層文物保管人員對文物蟲霉病害風險的感知和管理能力。
此外,兩個標本庫的資源為博物館藏品入庫處理、染霉帶蟲文物消毒消殺處理等提供了有效指示物,為消殺效果提供可靠判斷依據,為入庫文物蟲霉污染源的有效控制提供重要保障。
研發多種技術
控制蟲霉病害快速蔓延
病蟲害的種類找到了,那該如何給文物“捉蟲”呢?
唐歡介紹,三峽博物館依托重慶市科技局項目“館藏紙質文物霉菌病害光纖光譜感知與識別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聯合重慶理工大學光纖傳感與光電檢測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針對文物材質的特殊性,建立了全新的文物霉變發生識別監測光纖光譜技術,利用光纖傳感器對霉菌種類進行快速鑒別,實現對文物霉變的定性。
同時,博物館還依托重慶市文物局重點項目“ATP生物發光法在文物表面霉菌檢測的應用研究”,建立并完善了應用于文物表面絲狀真菌定量檢測的生物發光檢測技術,構建了文物常見污染霉菌數量與ATP生物發光值之間的線性數學模型,該技術可以在15秒內對文物表面霉菌進行數量檢測,實現對文物霉變的快速定量。
“文物霉變和文物蟲蛀被肉眼發現時,往往已經十分嚴重,為后續的保護修復帶來極大困難,所以我們一直致力于研發能夠在文物生物病害痕量或微量期就能對其進行感知和識別的技術,做到即時感知、見微知著,以控制蟲霉病害的快速蔓延。”唐歡說。
拓寬應用場景和適用區域
輻射全國文博單位
三峽博物館擅長給文物捉蟲的消息不脛而走。
唐歡說,目前,包括植物源熏蒸劑、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空氣微生物凈化裝置、館藏文物輕型柔性消毒艙、基于ATP生物發光法的文物霉變快速檢測技術等在內的一系列“捉蟲”科技,已經涵蓋濕熱多雨、霉蟲高發的南方地區,以及寒冷干燥的西北地區,極大拓寬了研究成果的應用場景和適用區域。
此外,文物常見生物病害在線專家系統已整合至全國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風險防控管理服務平臺,并且通過中國軟件評測中心的第三方評測,以“服務工具”的形式在線提供生物病害識別、處理、案例分析等服務,將在全國范圍內有力提升文物病害的綜合治理能力。(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責編:黃凌、劉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