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重慶日報網 閱讀:14344
修復完成后亮相“妙手匠心 重現華光——三峽出土文物保護利用展”的東漢銅馬。
修復前的東漢銅馬。(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供圖)
當它們被從泥土里捧出時,歲月的刀鋒已經將它們的軀體侵蝕得支離破碎,是文物修復師們用高超技藝,讓它們得以再現昔日華光。
它們來自三峽庫區重慶段的大江兩岸、高山峽谷,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三峽庫區出土文物。
從2012年至今的12年時間里,為了讓這些中華文明、長江文明的見證者“重生”,重慶上百名文物修復師埋首實驗室中,為它們拂去灰塵、洗去銹跡,為它們接上斷肢、補上殘缺。
12年時間,修了多少?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下簡稱三峽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部副主任趙雄偉說,15000余件(套)。
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文物和文博系統的主題為“保護文物 傳承文明”。近日,記者走進三峽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實驗室,零距離感受被稱作“文物醫生”的文物修復師用匠心妙手連接古今,一步步還原三峽文物所承載歷史信息的故事。
穿“毛褲”、抹“蟲膠”,重慶唯一漢晉有翼神獸神奇“康復”
在石器修復師孫存沖的口中,三峽博物館外草坪上的石雕辟邪,有一個可愛的名字——“石小邪”。你別小看了這尊石雕,它可是重慶唯一的漢晉時期有翼神獸。
說起自己修復的“石小邪”,孫存沖的記憶回到了兩年多前。
2021年9月底,三峽博物館啟動了石雕辟邪的修復工作,孫存沖負責帶領團隊。
修復團隊通過高精度的三維掃描,對文物病害相關信息和樣品進行檢測。檢查報告顯示,“石小邪”本體石材出現了多處酥粉、裂縫、空鼓、孔洞和覆蓋物等病害。
針對裂縫,專家們采用裂縫灌漿加固法,用注射器、灌漿機反復幾次注射,直到環氧樹脂漿液填滿裂縫;等漿液基本固化后,再用被人們俗稱為“蟲膠”的環氧樹脂膠泥填補注漿孔。
而針對“石小邪”皮膚表面泛堿、風化現象嚴重的問題,專家們給“石小邪”穿上了特制的“毛褲”。
穿“毛褲”,其實就是脫鹽的過程,主要是為了治療“石小邪”的酥粉癥、空鼓問題。
整個“治療”過程就是將“發泡”完畢的紙漿,均勻地敷在“石小邪”的“皮膚”之上;等紙漿完全干燥后,用竹刀將其剝離下來,再貼無酸紙片脫鹽。
對照三維模型和修復前的照片,修復專家們還發現“石小邪”的尾巴存在殘缺。
但因為缺乏確切依據,專家們在數輪論證后,放棄了之前制定的修復計劃。
“就像人們不會對維納斯的斷臂進行修復一樣,我們最終放棄了修復計劃。這不是對文物的不尊重,反而是對文物最大的尊重。”孫存沖說。
矯形、補洞、除銹,讓近兩千歲的銅馬再現矯健身姿
在三峽博物館“妙手匠心 重現華光——三峽出土文物保護利用展”現場,一件來自東漢時期的銅馬吸引著眾多觀眾的視線:穿越近兩千年時光而來的銅馬,見證著漢代的強盛國力,展現了漢代精良的青銅鑄造工藝。
這銅馬看上去體型矯健、氣宇軒昂。可你知道嗎?它剛剛從云陽出土的時候,已經斷裂成了好幾部分。
為了讓這件近兩千年前的銅馬再現昔日神韻,青銅器修復師趙曉宇領銜的修復團隊一頭扎進了修復室里。
斷裂成好幾段,把它們拼起來不就好了嗎?
不!趙曉宇說,斷裂只是這件銅馬最明顯的“傷痕”——經過檢測,在它身上還存在變形、破損等多種“病害”。
在拼接開始前,修復團隊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它變形的馬腿和馬頸進行矯形。
但矯形可不是件容易活,因為矯形工具無法自動適應每一件文物的弧度,所以專家們要通過精細的測量,為矯形工具做出合適的木托。
然后是修復銅馬各部分軀體上的破洞。這一步,需要用到的工具是銅皮和膠帶。
文物修復師先將膠帶粘貼在破損處,“套”出破洞的形狀,再根據這形狀,在銅皮上剪出一模一樣的圖案。
為了讓修復用的銅皮能和銅馬本身達到“渾然一體”的狀態,文物修復師還得根據修補部位的原本狀態,將銅皮捶打出相應的弧度。
拼接之前,除銹也是必不可少的。趙曉宇說,千萬別小瞧了這些銹跡,它們每一部分的銹蝕成因都不同,所以必須得通過專業的工業CT找出每種銹跡的化學成分,再使用相應的“藥劑”除銹。
在除銹完成之后,才能進行修復工作的最后一步:將斷裂部位拼裝到一起。
“銅馬的修復在青銅器修復中,還是相對簡單的。如果遇到鑲金銀或者錯金銀的青銅器,修復的時間短則半年,長則一年。”趙曉宇說。
熱水洗污垢、小心揭命紙,修復張大千書畫
歷朝歷代的書畫作品,一直是三峽博物館的重要藏品種類之一。
但是古舊書畫流傳至今,往往已不止一次被揭裱,所以文物修復師更像是一名“畫醫”,他們除了掌握裝裱技巧外,更具有耐心、細致的職業素養,以及豐富的工作經驗。
書畫修復師周理坤就是這樣一位“畫醫”。近期,他剛剛結束了對張大千山水圖軸的修復工作。
周理坤介紹,書畫修復的第一步是將舊畫洗凈,用熱水燙后,用羊肚毛巾擠吸畫上的“污水”;除去污垢后再揭去書畫的腹背紙,這一步的操作需要十分小心,不能傷及書畫本身的命紙及畫芯。
接下來,就到了書畫修復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揭命紙。
周理坤說,命紙是畫芯的托紙,托紙直接和原畫接觸,能延長作品的壽命,也能夠使作品更加出色,故而稱之為“命紙”。“謹慎小心”依然是這一環節的修復要點,在揭取時不能傷及畫芯。
補蟲蛀和破損都是書畫修復中常見的步驟。此外,在書畫修復中,修復師還要將漏洞處失去顏色的地方補好,使畫面統一。
周理坤說,書畫修復的高手要做到“四面光”,即上下左右四個角度都看不出這幅書畫被人修補過。
除此之外,修復師還需要對畫面中因破洞造成的斷筆進行接筆,這要求接筆人對畫家筆法有深入了解,知道筆意的來龍去脈。
“其實一幅書畫的修復過程,很大程度上就等于和藝術家一起創作的過程。這要求書畫修復師不僅有專業的修復技能,還要具備一定的書畫修養。”周理坤笑言,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長期以來他一直在不停地學習各種中國書畫派別的技藝。
新聞多一點>>>
重慶構建起三峽文物科技保護體系
近年來,重慶市陸續建成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等文物保護基礎設施,為三峽出土文物修復與保護提供了重要支撐,構建起三峽文物科技保護體系,輻射帶動三峽庫區乃至西南地區文物保護能力全面升級。
三峽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部副主任趙雄偉介紹,在文物預防性保護方面,三峽博物館建立了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重慶區域中心,先后開展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11項;在重慶三峽庫區設立了9個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通過對文物保存環境的改造升級,使得三峽出土文物的保存環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為助力沉睡的文物“活起來”,重慶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將數字文物技術、VR、AR等新興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文物修復中。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責編:陳易、劉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