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億萬人民走向民族復興紀實
“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習近平
“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為計。”
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此時回望中華民族追尋偉大復興夢想的歷史時間,意味深長——
風雨百年,青史可鑒。中國共產黨無疑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堅強領導核心。
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
2012年,歷史的接力棒,交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手中。此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國內國際形勢錯綜復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一程。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奇跡,引領中華民族向著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奮力前行!
千年夢圓——中國共產黨人兌現莊嚴承諾,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習近平
“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2012年11月29日,剛剛上任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發出鏗鏘誓言。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從縱貫千年的樸素理想,到激蕩百年的奮斗歷程,全面小康迎來“建成”的決定性階段,擂響“決戰決勝”的戰鼓。
幾天后,習近平總書記選擇改革開放前沿廣東,首次赴地方考察。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登上深圳蓮花山,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并種下一棵高山榕。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在中國建設小康社會。從此,小康被賦予新的時代意蘊。
撫今追昔,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說:“富國之路、富民之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開拓,要上新水平。”
從廣東回到北京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踏雪來到太行山區河北阜平縣看真貧。在顧家臺村,他走進村民顧成虎家破舊的土坯房,心情沉重。
習近平總書記走后,顧成虎發現收到的慰問品中比別家多了一件棉大衣。“后來我才知道,那是總書記看到我左袖口破了,特意讓人給加的。”顧成虎說。
“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生活在扶貧標準線以下。”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重若千鈞。
此后,貧困人口脫貧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一場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戰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
這,是一場任務艱巨又必須打贏的戰役!
當時,中國農村有近一億人口生活在扶貧標準線下,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非常之事,必用非常之舉——
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中西部22個省區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在印有黨徽的脫貧攻堅責任書上簽下名字。
“這就是你們給中央立下的軍令狀。”習近平總書記嚴肅地說。
在此基礎上,省、市、縣、鄉、村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
黨中央一聲令下,脫貧攻堅戰場萬馬奔騰。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沖鋒陷陣。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上陣,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足跡遍及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翻山越嶺到20多個貧困村訪貧問苦。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兩不愁三保障”等措施,始終指引著脫貧攻堅戰的方向。
經過英勇戰斗,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1800多名黨員、干部犧牲。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污染防治,同樣是一場絕無退路的攻堅戰。
2014年2月25日,北京遭遇霧霾,空氣污染指數已連日爆表。
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一邊調研一邊思考應對之策。
“大氣污染防治是北京發展面臨的一個最突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嚴肅指出,像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
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一系列污染防治措施相繼實施。
當年11月,北京召開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美麗的藍天刷屏。
習近平總書記在歡迎宴會上致辭:“有人說,現在北京的藍天是APEC藍,美好而短暫,過了這一陣就沒了,我希望并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APEC藍能夠保持下去。”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要求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中央隨后下發相關文件,明確提出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等七大標志性戰役陸續開戰,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利劍高懸……戰果頻頻,讓生態文明從認識到實踐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習近平總書記眼中美麗中國的模樣,正是中國人民心中全面小康的厚重底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是第一要務,安全是重要基石。
2019年1月21日,一年一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對“關鍵少數”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從有效遏制宏觀杠桿率過快上升,到有序處置高風險金融機構,再到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一場場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戰斗闖關奪隘,為實現全面小康提供堅強保障。
2020年,“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即。
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打響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突襲。
在泰山壓頂的危難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堅定沉著、指揮若定,作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果斷作出關閉離漢離鄂通道的決策,決定實施史無前例的嚴格管控,及時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在黨中央號令下,4萬多名醫務人員奔赴前線,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日夜值守,凝聚起人民戰爭的磅礴力量。
經此一役,中國人民挺了過來!中國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率先“轉正”,中國社會生機活力依舊。這道“加試題”讓全面小康含金量更足。
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深圳,望著那株已枝繁葉茂的高山榕,意味深長地說:“8年了,彈指一揮間啊。選的這個地方很好,樹冠能展開,樹長得也快。”
穿越百年風云,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
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建成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公平正義陽光灑向大地……
全面小康的中國,正是梁啟超在兵荒馬亂中暢想的“雄飛時代”,正是李大釗在沉沉黑夜中向往的“青春之國家”,正是方志敏在敵人監獄中憧憬的“可愛的中國”。
建黨百年之際,全面小康夢圓在即,站立“如您所愿”的盛世,告慰先輩,昭示未來——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偉大變革——應時代之變,答歷史之問,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輝映中,書寫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
“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
——習近平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莊嚴宣告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正是在這次黨代會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黨章,寫在百年大黨的旗幟上。
新時代,新思想,其來何從?
在“兩個大局”交織激蕩中,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寬廣的戰略眼光、深邃的歷史思考和強烈的使命擔當,提出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這是一場新發展理念的偉大實踐——
2010年10.6%,2011年9.6%,2012年7.9%……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高增長,剛剛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增速走出下行曲線。
是沿用老辦法拉增長,還是找新路徑提質量?
201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不能不顧客觀條件、違背規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明確“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提出“新常態”,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推動發展方式轉變。
思之深、行之篤。
山西太鋼,全球最大不銹鋼企業,一度巨額虧損。2017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走進這家企業考察調研。
第一次考察,太鋼剛剛經歷去產能之痛。
三年后,太鋼涅槃重生,全球最薄“手撕鋼”供不應求。見到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生產車間,“85后”技術員廖席緊張又興奮。
拿起一片“手撕鋼”,總書記輕輕扭折了一下,稱贊說:“百煉鋼做成了繞指柔。”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5年10月,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開啟了一場關系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
發展方式全面轉變、發展結構大幅調整、發展動能加速轉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站上新起點,朝著高質量發展不斷邁進。
這是一場發展空間的戰略重構——
2014年3月,乍暖還寒。
正在河南蘭考調研指導的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九曲黃河的最后一彎——黃河東壩頭段考察。
水闊風勁,河水裹挾泥沙滾滾東去,千百年來,黃河曾多次在這里決口改道。總書記佇立岸邊眺望。
“黃河寧,天下平。”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慨,“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
2019年9月,河南鄭州。習近平總書記宣布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古老黃河,掀開了發展的嶄新篇章。
不限一時一域,放眼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著眼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用大戰略運籌區域協調發展大棋局。
兩條母親河——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新路;
三大城市群——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發揮集聚效應、構建新增長極和動力源;
四大經濟區——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賦予時代新內涵、發展新方向。
以千秋大計的氣魄謀劃建設雄安新區;在新的更高起點上,賦予海南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歷史新使命……
聯南接北、承東啟西,優勢互補、雙向互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個個關鍵處落子、彼此相連成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廣闊空間。
這是一場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巨變——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聚焦“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份涉及15大領域、33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的方案出爐。
由此,中國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全新局面。
深知前路險峻,習近平總書記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果敢擔當,親自掛帥中央深改組(委),親自把關掌舵、拍板決斷、部署推進。
7年多來,從“夯基壘臺”到“積厚成勢”,改革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為民族復興初步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依法治國;從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拉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機構改革大幕,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黨的歷史上首次系統描繪和部署中國之治“制度圖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開辟出嶄新的境界。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濤卷起巨瀾。
習近平強軍思想、經濟思想、外交思想、生態文明思想、法治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以真理的偉大力量,強力推動著新時代的偉大變革。
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終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習近平
“這么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2019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事訪問期間的一番肺腑之言,彰顯出人民領袖的真摯情懷。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至深至厚的人民情懷,貫穿于治國理政的生動實踐。
從人民大會堂到田間地頭,從革命老區到改革開放前沿,從老北京胡同到“換了三種交通工具”才能到達的重慶山村……無論在哪里,民生始終是總書記心中最大的牽掛。
寧夏西海固,曾因水而困。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看望父老鄉親,走進村民馬科家,聽說安了太陽能熱水器,總書記關心地問家里的小男孩:“你常洗澡嗎?”
總書記為何對洗澡這樣的民生小事如此掛心?這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給出回答。
作為黨中央謀劃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政策的平臺,這次會議的一項議題是研究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等6個突出問題。
看似一些小事,習近平總書記卻強調:“都是大事,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從農村的“廁所革命”到城市的垃圾分類,從防治“小眼鏡”到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從加強食品安全到狠剎浪費之風,百姓的柴米油鹽,一件件都擺上中南海的議事案頭。
直抵人心的民生溫度,標注不斷刷新的民生刻度——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邁向深水區,戶籍制度改革“鼓點”密集敲響,完善重要民生商品價格調控機制,推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
制定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眾各項民事權利,修訂刑法更有力懲治老百姓深惡痛絕的各類犯罪,完善行政訴訟法讓“民告官”更有底氣……
“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如果鄉親們笑,這就是好政策,要堅持;如果有人哭,說明政策還要完善和調整。”習近平總書記說。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得到人民認可。
“一個也不能少”的承諾,是讓全面小康惠及全體人民的答卷。
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涼山。在三河村,總書記同村民代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圍坐在彝族村民節列俄阿木家的火塘邊交流。
節列俄阿木的女兒熱烈日作幾度哽咽。她說,村里的小孩以前沒書讀,“如果不是黨的關懷,我和弟弟也沒法上學念書,更不用說去成都讀書了”。
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家說:“共產黨給老百姓的承諾,一定要兌現!”
兌現承諾,我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如期整族脫貧。
“一個都不放棄”的堅持,是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答卷。
武漢780名新冠肺炎患兒全部平安出院,最小的收治時才出生30小時;80歲以上高齡老人救治成功率近70%,年齡最大的108歲; (下轉05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