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電子版 > 2021.07.01期 >
A05-砥柱人間是此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億萬人民走向民族復興紀實

A05-砥柱人間是此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億萬人民走向民族復興紀實

(上接04版)全國確診住院患者人均醫療費用2.15萬元,重癥患者超過15萬元,少數危重癥患者高達幾十萬元甚至超過百萬元,所有費用全部醫保報銷、國家兜底……

“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我們什么都可以豁得出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堅毅而深情。

人民,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

再塑自我——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氣,著力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

——習近平

百年歷史一再證明,黨的領導堅強有力,我們的事業就會興旺發達;反之,將遭受挫折。

86年前,長征途中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在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86年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烏江河畔,望著對岸山峰險峻、壁立萬仞,陷入沉思:

“遵義會議確立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建設堅強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等方面,留下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

2012年11月,面對中外記者,剛剛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堅定有力:“全黨必須警醒起來。打鐵還需自身硬。”

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等一系列制度的出臺,全面從嚴治黨在全黨展開。

“從具體事抓起,才能落到實處”——

從抓“舌尖上的浪費”到抓“車輪上的鋪張”,從查“月餅盒里的不正之風”到查“樓堂館所的豪華”,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一系列舉措劍指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黨風政風為之一振,社會風氣為之一新。

反腐敗斗爭更是驚心動魄——

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孫政才、令計劃等身居高位的“老虎”落馬,猶如一記記驚雷響徹,一次次刷新人們對共產黨反腐決心的認識。“老虎蒼蠅一起打”成為海內外耳熟能詳的反腐誓言。

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斗爭。“是要他們倆,還是要中國?”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為劉青山、張子善的求情,毛澤東同志曾這樣發問。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斬釘截鐵:“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十三億人民!”

一手大刀闊斧反腐敗,一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準則》《條例》等黨內新規密集出臺;湖南衡陽破壞選舉案、山西塌方式腐敗案、遼寧拉票賄選案等大要案,在巡視中被揭開蓋子;監察法獲得通過,國家監察委員會掛牌成立,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

從“打虎”“拍蠅”“獵狐”的震懾,到制度籠子的約束,再到政治生態的改善,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建設的綜合效應不斷凸顯。

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再到黨史學習教育,既猛藥去疴又補足精神之“鈣”。

一系列重大安排,拓展了黨長期執政條件下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全新境界和有效路徑,拓展了中國共產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腐敗和反腐敗呈膠著狀態”“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一路走來,習近平總書記領導百年大黨以無私的斗爭精神,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自我革命,贏得全國人民的高度信任。

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鎮江世業鎮的考察即將結束。告別時,村民們圍了上來。

有53年黨齡的老黨員崔榮海握著總書記的手,激動地說:“你是腐敗分子的克星,全國人民的福星!”

習近平總書記語氣堅定:“不辜負全國人民的期望。”

在實現偉大夢想的奮斗中,習近平總書記眾望所歸地成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

2015年1月16日,中南海。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開了一整天。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并聽取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工作匯報。

此后,每年年初,黨中央都要聽取五大班子黨組工作匯報和中央書記處工作報告。

2018年5月23日,新組建的中央審計委員會亮相。身兼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之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黨對審計工作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坦言:“中國共產黨是當家人,當家就要管好錢。黨中央要研究戰略性問題,要決策拍板。”

不只是審計,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財經、外事、國家安全、軍民融合、網信……在事關民族復興的重要領域,黨中央都組建頂層機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

《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若干規定》《中國共產黨重大事項請示報告條例》等法規接連出臺,成為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制度安排。

河南三門峽以東,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用神斧鑿成的“砥柱石”,千百年來巋然立于黃河激流中,矗立如柱。

百年風雨昭示我們: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時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堅克難最前沿、站在最廣大人民之中,是民族復興的中流砥柱。

胸懷天下——把握時代發展潮流、引領人類進步大勢、順應人民共同期待,攜手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人民關注自己國家的前途,也關注世界的前途。”

——習近平

2013年3月19日,剛剛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

“中國經濟實力已居世界第二位,這將給中國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帶來什么變化?”“您最近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的‘世界夢’是什么?”

…………

面對中國新任領導人,記者們接連提問。

習近平總書記娓娓道來,自信而親切:

“中國人是講愛國主義的,同時我們也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隨著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是的,中國的發展,從來都與世界緊密相連;為人類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崇高使命。

幾天后,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以國家元首身份首次出訪,習近平同世界分享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索——

“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既辦好自己的事情、又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這是中國的答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和平、發展、合作、共贏。

8年多來,從亞洲到歐洲,從非洲到拉美,從聯合國總部到達沃斯小鎮……習近平總書記出訪41次、足跡遍及五大洲69個國家。中國建立起覆蓋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

8年多來,從北京雁棲湖畔到杭州西子湖畔,從廈門東海之濱到青島黃海之濱……重大主場外交接連舉行,中國向世界發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

“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獲是‘朋友圈’越來越大。”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描述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充實感、成就感。

倡議共建“一帶一路”、發起成立亞投行、推動政黨對話和文明交流互鑒、以“云外交”引領團結抗疫……共同挑戰面前,中國方案、中國行動,讓世界看到中國“大的樣子”。

這一幕令人難忘——

2020年3月21日夜,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尼古拉·特斯拉機場。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迎風肅立,翹首以盼特殊朋友的到來。

當中國援塞抗疫醫療專家和物資抵達,武契奇情不自禁,為五星紅旗獻上深情一吻。

疫情突如其來,人們措手不及。面對需求,中國行動如及時雨。在向全國發表的講話中,武契奇眼含熱淚:“感謝習近平主席!感謝中國共產黨!感謝中國人民!”

時光回溯到2016年6月19日,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

正在塞爾維亞訪問的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這里,考察兩國共建“一帶一路”項目——斯梅代雷沃鋼廠。

在國際經濟形勢劇變沖擊下,曾被稱為“塞爾維亞的驕傲”的百年鋼廠一度瀕臨倒閉。為挽救鋼廠,時任總理武契奇不知熬了多少個夜,但希望都變成失望。

2016年4月,中國河鋼集團的一筆投資,終于讓5000名面臨失業風險的工人看到曙光。

來到鋼廠,習近平總書記如同來到一片熱情的海洋。“言必信、行必果。”他對飽含期待的工人們說,“我們承諾的事情,包括引進先進技術、開拓更廣闊市場、保障當地就業、惠及廣大民生,一定要做到。”

話音未落,掌聲如雷。

“救活一座廠、帶動一座城”。8年來,因為“一帶一路”,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

非洲竣工第一條跨國電氣化鐵路,馬爾代夫建起第一座跨海大橋,昔日“崎嶇而老舊”的瓜達爾港成為巴基斯坦振興的希望,希臘比雷埃夫斯港迎來新的輝煌……

縱使風云變幻、驚濤拍岸,中國,始終踐行著“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的真誠諾言。

2018年11月6日,上海浦東。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高聳入云。

前一天剛剛出席了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習近平總書記特地來到這里,登高望遠。

從鴉片戰爭之后被迫開埠,到改革開放時期主動對外開放,再到新時代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上海,見證著中國同世界關系的滄桑變遷。

無懼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沖擊,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連續三年舉行。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廣交會……疫情中一個個堅持開放發展、合作共贏的行動,讓世界看到中國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面對貿易摩擦堅定捍衛國家利益,在香港“修例風波”中堅決維護國家安全,果斷有力反擊外國無理干涉與制裁……

亂云飛渡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人民跨過一個個暗礁險灘,領航民族復興巨輪劈波斬浪、揚帆遠航。

理解今天國際舞臺上的中國,需要從歷史中獲得啟示。

新中國成立后,談起中國在世界上的角色,毛澤東同志胸有壯志:“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如是展望21世紀的中國:“國家總的力量就大了,可以為人類做更多的事情……”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信心滿懷:“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2017年初,瑞士,日內瓦萬國宮。

圍繞“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演講,倡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當年2月,“人類命運共同體”首次寫入聯合國決議;10月,寫入黨章;次年3月,載入憲法……

變革世界中,中國共產黨人向著未來發出了堅定宣言——

“世界命運握在各國人民手中,人類前途系于各國人民的抉擇。中國人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走向復興——胸懷千秋偉業,謀劃遠景目標,為了國家更加強盛、人民更加幸福,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中國共產黨把成立一百周年作為一個新的征程的起點,奔向另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

2020年10月,“十四五”規劃即將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到廣東考察。在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孫中山《建國方略》相關規劃圖前,總書記駐足凝視。

1919年,孫中山先生繪就了中國現代化第一份藍圖:建設160萬公里公路、約16萬公里鐵路、3個世界級大海港、三峽大壩……然而,那時的夢想只能在夢中。

習近平總書記感慨地說:“只有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

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與以往多數地方考察不同的是,總書記這次調研,集中圍繞一個專題展開——南水北調。

在新征程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水”開展專題調研,背后是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長遠謀劃。

“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相關任務寫入了“十四五”規劃綱要。習近平總書記目光長遠:“水網建設起來,會是中華民族在治水歷程中又一個世紀畫卷,會載入千秋史冊。”

在帶領中國人民朝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力沖刺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已經投向第二個百年。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比原計劃提前15年。三年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用15年時間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具體謀劃。

在這份謀劃中國未來的發展藍圖中,一條主線貫穿始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進駐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距建黨百年慶典只有幾天,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同3名航天員天地通話——

“建造空間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開拓性貢獻。”

經過一代代中國人不懈奮斗,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眾多突破性進展,但仍存在不少“卡脖子”問題。

2021年3月,在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調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就得靠我們自己。”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2021年5月底,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為“科技自立自強”加上了“高水平”的定語。細微變化,意味深長。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2021年2月,貴州黔西縣化屋村,習近平總書記點贊苗繡一針一線“何其精彩”;

3月,福建沙縣俞邦村,總書記細致了解沙縣小吃現狀和前景,關心小產業里的大民生;

4月,廣西全州毛竹山村,總書記叮囑農業技術人員把貢獻寫在大地上。

習近平總書記地方考察中關心的一樁樁小事,正是關系鄉村振興、民族復興的大事。

“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蘊含著田野里的無盡希望。

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這句話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這其中蘊含著一個邏輯,發展到一定程度,先富要帶動后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

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公布。

一個人口數量堪比歐洲大國的省份,正在打造共同富裕的樣板——2035年“基本實現共同富裕”。

從共同富裕入手,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中華民族必將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保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十四五”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每一次國內考察,必看環保、必談生態。

3月、4月,一次中央財經委會議、一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分別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生態文明”。

回望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征程再啟,未來可期。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直抵人心、催人奮進——

“我們通過奮斗,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斗,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首都北京。

城市中軸線上,兩座恢弘大氣的建筑——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遙相呼應。一個歷久彌新的民族,訴說著不平凡的歷程。

2012—2021。時隔8年多的兩次參觀,意蘊深刻而雋永——

2012年11月2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

剛剛接過領航民族復興歷史接力棒的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提出并深刻闡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2021年6月18日,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

帶領世界最大政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的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號召全黨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開啟新的進軍。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  記者趙承、霍小光、張曉松、趙超、劉錚、朱基釵、楊依軍、姜琳、黃玥、于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