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們,起床了!”“傻丫頭,快點兒唄!”清晨,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園里響起一個學生們無比熟悉的聲音。夏去秋來,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送走了第12屆畢業生,迎來新一屆高一學生。
盡管已65歲,身患多種疾病,雙手、頸背貼滿止痛膏藥,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還是堅持每天陪伴在學生身邊,手拿小喇叭催促學生起床、上課、吃飯、做操。
長期扎根邊疆教育一線,張桂梅曾目睹許多女孩因家庭貧困等原因輟學。多年前一次家訪路上的偶遇,讓她萌生了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夢想。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呆坐在路邊,憂愁地望著遠方。張桂梅上前詢問得知,父母為了3萬元彩禮,要她輟學嫁人。張桂梅想帶女孩走,但女孩母親以死相逼,她只能無奈放棄。
2008年9月,在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幫助下,張桂梅終于實現了她的夢想,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落成開學。開學那天,望著學校唯一的教學樓,張桂梅淚流滿面。
華坪女高建校十余年來,張桂梅一直堅持住在學生宿舍。每天5點15分,她起床為學生提前打開教學樓樓道的燈;白天學生上課時,她會到每個課堂都轉一遍,確保老師認真授課、學生認真聽講;學生吃飯時,她拿著小喇叭,督促學生抓緊時間吃飯;深夜12點多查完宿舍,她才回到自己的單人床上……
學校辦學頭幾年,她還可以跟著學生跑操。但因長期過度操勞,她的身體漸漸不堪重負。“學生低分進、高分出,女高的成績是張老師拿命換來的。”華坪女高教師朱蓉說。
除了在學校陪伴學生,張桂梅一直有寒暑假家訪的習慣,幾乎每一名女高學生的家里都留下她的足跡。
如今,這樣翻山越嶺的家訪已越來越艱難,因患有嚴重風濕,她的雙腳腫得連穿鞋都困難,有時疼得只能坐輪椅。今年1月放寒假前,同事們一次次勸她,腳都腫成這樣了,不如趁著假期好好休養一下。張桂梅嘴上答應好好養病,可剛一放假,她就急急忙忙踏上家訪路。
華坪女高2014屆畢業生山啟燕至今還清晰記得,張桂梅就是在家訪的時候,發現自己在街邊擺攤賣甘蔗。“高三那年,我爸爸身體不好,家里很困難,我就想背些甘蔗去鎮上賣錢,沒想到剛好被張老師撞見。”山啟燕說,“自那以后,張老師經常偷偷塞錢給我,告訴我不用擔心家里的困難,專心學習。”
建校至今,華坪女高已有2000余名畢業生考入大學。“過去十多年,我們最自豪的就是能把這么多大山里的女孩送進大學。”張桂梅說,許多女高學生如今已大學畢業,成為教師、醫生、軍人、警察……“祖國哪里需要,孩子們就到哪里去。不管在哪條戰線上,她們都能為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
“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讓我感到無比光榮,又責任重大。”張桂梅說,“我們要堅持做高山峽谷里的‘燈盞’,照亮孩子們前行的路,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人才,讓黨放心,讓老百姓滿意。”
(新華社昆明10月8日電)
“姐姐,我知道錯了,我會好好改。以后想買臺挖掘機,賺錢養弟弟……”
“我聽姐姐您的話,每天都堅持鍛煉和看書,每周都會給爸媽打電話報平安,我現在一直都遵規守紀,還有很多打算……”
這是一些曾經“迷途”的未成年人寫給一位檢察官的信。對他們來說,這位檢察官不僅有威嚴的一面,更有溫柔如“知心姐姐”的一面。她,就是黨的二十大代表,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檢察院檢察五部主任、四級高級檢察官梅玫。
2003年,梅玫考入大渡口區檢察院,開始接觸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參加工作不久后,一場庭審深深觸動了梅玫。當時,涉嫌搶劫的未成年人小何在庭審中失聲痛哭:“我不知道這是犯罪,如果知道,我肯定不會去干的。”
在堅持公平正義辦案的基礎上,能否為未成年人“多做一點”?梅玫說,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僅僅“就案辦案”遠遠不夠,需要做更多的事前預防工作,避免孩子走上犯罪道路,也幫助走錯路的孩子回歸社會。
為此,從2004年開始,梅玫和同事一起創立了“莎姐”青少年維權崗,探索辦案、幫教、預防、保護四位一體的未成年人綜合司法保護機制,編繪圖文并茂的《莎姐講故事》普法宣傳讀本,設立“莎姐”熱線、“莎姐”信箱、“莎姐”談心室等,讓“莎姐”青少年維權崗成為服務未成年人的“心靈港灣”。
2012年,未成年人小文為朋友“出頭”刺傷他人。小文為自己沖動的行為悔恨不已,背上了心理負擔,擔心以后難以在社會立足。梅玫牽頭組建了專門的幫教小組,請心理咨詢師為小文進行心理疏導。小文逐漸放下了包袱,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現在,他還不時與梅玫交流自己的近況。
一些未成年人喜歡給梅玫寫信,梅玫仔細回復每一封信,她還把這些信當作“寶貝”收集起來。“從來信中,我們能看到一個未成年人成長蛻變的過程。”梅玫說,每當從信中看到曾經幫教過的孩子的好消息,她就倍感欣慰。
隨著未成年人幫教工作的深入,梅玫意識到,除了針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莎姐”的工作觸角還可以延伸至受害的未成年人,以及普通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子女。
梅玫還記得,10歲女孩小麗來到“莎姐”談心室尋求幫助。因為受到犯罪分子不法侵害,這個原本開朗活潑的女孩出現幻覺,并有輕微自閉。梅玫心疼不已,請來心理咨詢專家為她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在每次治療時,梅玫都會給小麗一個鼓勵的擁抱。“姐姐,我好喜歡你,爸爸媽媽經常不在家,沒人像你這樣抱過我,我感到很溫暖。”最后一次談心結束,小麗主動抱住了梅玫。
梅玫說,從愛出發,認真辦好每一起案件,讓“莎姐”成為關愛未成年人、幫助未成年人解決法律問題的知心品牌,一直是她努力的方向。
如今,“莎姐”青少年維權崗從最初的7人小組,擴展到重慶市三級檢察院共同參與,416名“莎姐”檢察官、1678名來自社會各界的“莎姐”志愿者充實到未成年人綜合司法保護隊伍中。
“我愿一直都做少年們心中值得信任的‘莎姐’檢察官,守護他們向陽而生……”梅玫說。
(新華社重慶10月6日電)
一大早,78歲的路生梅就在佳縣人民醫院的診室中忙碌起來……盡管已年近八旬,作為一名兒科醫生,路生梅每周的三次義診依然雷打不動。“患者需要我,我身體還很健康,還能繼續為他們服務。”她說。因為“被需要”,路生梅在陜北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半個多世紀。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學畢業后只身來到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從醫。佳縣位于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交界處,溝壑縱橫、環境惡劣。看到這里群眾缺醫少藥,路生梅許下承諾——“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
路生梅的專業是兒科學,但是那時的佳縣醫院沒有分科。為了不讓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緊一切時間和機會學習各種醫學知識。“除了內外科、兒科,我還學會了婦產科、皮膚科技術。不少老鄉習慣看中醫,我又自學了針灸。”就這樣,“準專科醫生”變成了“十八般武藝皆通”的全科醫生。
陜北地區山連山、溝套溝,過去交通不發達,許多群眾就醫不便。為了讓群眾能及時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診。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路生梅跟著老鄉到離城十幾里的崔家畔出診。當時她穿的是北京帶來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幾步就摔一跤。老鄉看著實在不忍,勸路生梅回去,說他隔天背孩子再來醫院就診。路生梅沒有答應,繼續往前走,在臨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著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時幾乎變成了一個泥人。
“當時心里只想著有個孩子還在等著我,時間就是生命,我必須前行。”路生梅說,經診斷,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個類似癥狀的孩子。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幫助下把5個病兒集中在一起治療,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佳縣人民醫院首設兒科,路生梅成為首任兒科主任。多年來,不是沒有機會去條件更好的大城市,她卻從沒想過離開。她扎根黃土高原54年,不僅為眾多患者解除痛苦,還致力于提升當地醫療水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仍然選擇在佳縣為患者免費義診。
“退而不休”的路大夫依然是佳縣兒科的“定海神針”。“醫生們遇上什么棘手的問題,都會找路大夫咨詢。有時候遇到疑難雜癥,我們還會把病人帶到路醫生家里去。”佳縣人民醫院現任兒科主任武艷說。
路生梅說,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自己在激動之余還有一絲忐忑,“我會以此次使命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回報社會,回報大家對我的認可。”
(新華社西安10月9日電)
友情鏈接